沈羽思
(湖北省十堰市太和醫(yī)院(湖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湖北 十堰 442000)
椎動脈型頸椎病(vertebral artery type of cervical spondylosis,CSA)作為臨床較為常見的頸椎病類型之一,其主要是由于椎動脈受壓迫或痙攣引起的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而引起,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頸椎疼痛、眩暈、視物模糊等,不僅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體健康,而且使得患者及其家屬的生活質量明顯下降[1-3]。該病在中醫(yī)屬于“眩暈”“痹證”“頭痛”范疇,常為肝腎兩虛、氣血不足、痰瘀阻滯等所致,且與外傷、受風寒等誘因密切相關[4-5]。因此,本研究采用針灸聯(lián)合推拿療法治療,旨在進一步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為促進中醫(yī)外治法的應用提供參考依據(jù)。
1.1一般資料 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以及患者知情同意,選取2015年8月—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116例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齡35~65(51.87±10.65)歲;病程0.5~7(3.07±1.65)年。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經(jīng)X射線及頭顱TCD確診為椎動脈型頸椎?。虎?周內未進行任何相關西醫(yī)治療。排除標準:①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患者;②合并惡性腫瘤及其他臟器嚴重疾病患者;③合并糖尿病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④孕婦、月經(jīng)期及哺乳期患者。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8例。研究組男29例,女29例;年齡(52.56±12.31)歲;病程(3.08±1.21)年。對照組男31例,女27例;年齡(51.18±13.24)歲;病程(3.06±1.97)年。2組患者男女比例、年齡、病程以及臨床表現(xiàn)等方面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具有可比性。
1.2治療方法 2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對照組給予中醫(yī)針灸治療,患者取仰臥位,局部進行常規(guī)消毒后進針,取百會、風池、風府、天柱、夾脊、完骨、太陽諸穴,進針深度以0.8~1.5寸為宜,以患者主訴頭皮局部有酸脹感,并向四周發(fā)散為宜。留針30 min/次,1次/d。研究組患者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推拿療法:首先對緊張的頸項肌肉給予5~8 min的拿捏手法放松,叩擊肩背兩側各50次;其次,從患者耳后向上緩慢牽拉頭部,并對錯位偏歪棘突凸起處進行按壓,其力度以患者即將離開座椅為佳,持續(xù)2~3 min;最后采用拿法、滾法、揉法、捏法等進行頭部、肩部及頸椎的推拿,力度由輕至重,以患者耐受為度。治療20 min/次,1次/d。治療10 d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①比較分析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依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頸椎病臨床療效評估標準[6]:治愈為患者臨床癥狀完全消失,頸椎功能完全恢復正常;有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明顯改善,頸椎功能基本恢復正常;好轉為患者的臨床癥狀有所改善,頸椎功能有所緩解,但勞累及氣候有所變化時仍有不適感;無效為患者的臨床癥狀、體征以及頸椎功能均無改善或惡化。總有效率為痊愈率、有效率與好轉率之和。②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評定依據(jù)《頸椎眩暈癥狀與功能評估量表》[7],眩暈16分、惡心嘔吐8分,頸肩痛4分,頭痛2分,總分30分。積分越高表明臨床癥狀越嚴重。③在治療前后分別采用美國 GE 公司生產的LOGIQ C9 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對2組患者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情況進行檢測。椎-基底血流動力學包括右側椎動脈、左側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的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和平均血流速度。
2.1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臨床治療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提高,無效率明顯下降,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比較 例(%)
注:①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2組患者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頸肩痛、頭痛積分及總分均明顯降低(P均<0.05)。與對照組相比,研究組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頸肩痛、頭痛積分及總分均降低更明顯(P均<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積分比較分)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2組患者治療前后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與治療前相比,2組患者治療后左右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均明顯升高(P均<0.05),且研究組左右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升高更明顯(P均<0.05)。見表3~5。
近年來,隨著國民經(jīng)濟的飛速發(fā)展,現(xiàn)代人的生活習慣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由于不良生活起居習慣以及頸椎的過度壓迫,使得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提高[8]。椎動脈型頸椎病作為一種慢性退行性病變,主要是由于機械或動力因素使得椎動脈受到壓迫,導致動脈血管供血不足,對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產生刺激而引起的[9]。臨床上對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常采用減壓固定融合術進行治療,患者的病情也能夠得到有效緩解[10]。但手術風險較大,患者耐受性差,且臨床研究表明,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經(jīng)非手術保守治療也可達到治愈效果[11]。因此,為了有效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及體征,臨床采用中醫(yī)針灸與推拿相結合的方法對患者進行保守治療。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右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4 2組患者治療前后左側椎動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組患者治療前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比較
注:①與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比較,P<0.05。
中醫(yī)理論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主要病因為肝腎不足、氣血虧虛以及勞倦內傷或風寒入侵,筋骨經(jīng)絡阻滯而引起的氣血凝滯,脈失所養(yǎng),不通則痛等病癥[12]。中醫(yī)針灸療法通過對患者穴位的刺激,能夠減輕因頸椎退變而造成的對頸部神經(jīng)根及血管的壓迫作用,進而改善神經(jīng)核區(qū)的缺血狀態(tài),促進腦部血流量的增加,緩解眩暈、頭痛等臨床癥狀[13]。中醫(yī)推拿療法能夠對多種寒熱性疾病以及急慢性損傷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其主要通過消腫止痛、舒筋活絡的手法,緩解患者頸部肌肉的緊張狀態(tài),并對錯位的關節(jié)及組織起到糾正作用,促進體內氣血的運行,從而改善了頸動脈的供血狀況[14]。中醫(yī)針灸與推拿療法相結合在保證患者治療安全性的同時,還大大提高了患者的治療效果,為臨床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提供了重要的參考。魏楠[15]研究報道,中醫(yī)針灸推拿與中藥聯(lián)合應用,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腦血流動力變化,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
本研究結果表明,研究組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治療患者臨床治療痊愈率和總有效率明顯提高,無效率明顯下降;研究組患者治療后眩暈、惡心嘔吐、頸肩痛、頭痛積分及總分均較對照組明顯降低;研究組患者治療后,左右椎動脈以及基底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以及平均血流速度較對照組明顯升高。與石林麗[16]研究結果一致。
由此可見,中醫(yī)針灸聯(lián)合推拿療法能夠有效提高椎動脈型頸椎病患者的臨床療效,改善臨床癥狀,增加患者腦部血液流量,從而改善患者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