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埃莉諾·羅斯福 譯|唐 磬
幾年前,有人問我怎樣才算是一個成熟的人。我當時的回答是:“成熟的人是思考問題并不極端的人,是即使情緒激動也能保持客觀的人,是認識到所有人、所有事都有好壞兩面的人,是謙遜、寬厚、知道每個人都需要愛與寬容的人。”
這是我當時能想到的最好的答案。不過自那之后,我又反復思考過這個問題,發(fā)現(xiàn)當時給出的答案還不足以涵蓋真正的“成熟”所需要的全部品質。
一個人必須愿意了解自己,必須對自己誠實,必須了解自己的真實動機和感受,否則很難真正去體諒和理解他人。當然,面對自我、接納自己的真實動機需要勇氣。
這種自知是逐漸形成的。一個人會給自己的真實動機遮上面紗,因此,獲取內心真相非常困難。但是,如果你誠實而勇敢地不斷嘗試,即使真相讓你想打退堂鼓、讓你感到震驚或抗拒也不斷嘗試,有一天你會幡然醒悟—“天哪,原來這才是我做這件事的原因”“我怎么沒早發(fā)現(xiàn)自己根本不是這么想的”或者“終于明白為什么我不敢做這件事了”……
這種自省有一定的危險性。有些人會被這種自我認知深深吸引,以至于完全沉浸在研究自我這件事里。
就我的個人經驗而言,我發(fā)現(xiàn)這種自知對于保持內心平衡非常重要。在很多場合,我不得不接受人們對我的過度贊美。如果照單全收,我一定會變得令人生厭,而這份自知讓我明白,這種贊美毫無意義,僅僅是場面話而已。
首先,人們對我的贊美部分來自對我丈夫(美國前總統(tǒng)富蘭克林·羅斯福)的喜愛。當人民需要他時,他恰好擁有幫助他們的權力和意愿,在他的領導下,許多人開始了新生活。就像其他所有的領導人一樣,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憎恨他。當他去世后,人們將對他的感情轉移到了我身上。
另外,由于我的很多興趣與我丈夫當年做的事情重合,在那個時代,我也做了一些幫助民眾的事,并得以延續(xù)。但許多歸功于我個人的事情,事實上都有賴于眾人的合作。
對于自身局限性的認識能讓人謙卑。無論別人把你捧得多高,一旦你真正了解了自己的不足,再聽到這些贊美時,你就有能力和它們保持距離,就像看著別人的照片一樣。
我們很容易對自己的缺點或優(yōu)點產生錯誤認識,如果自我認知還存在嚴重錯誤,就很難按照正確的動機行事。
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對于判斷別人也有很大幫助。如果你欺騙自己,就很難對別人做出正確判斷。
奇怪的是,很多人似乎害怕認識自我,他們常常錯誤地認為,認識自我意味著發(fā)現(xiàn)那些糟糕的地方。實際上,認識自我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讓人更好地認識到常被自己忽視的內心力量。
生活教會我們,一個人只有愿意接受自身存在不足這一殘酷的事實,愿意做出調整去適應它,才算得上真正的成熟。一個人要么學會不帶怨恨和嫉妒地把自己做不到的事交給別人,并接受這一結果;要么就得學會自己去做這件事情。拒絕承認自己存在不足,也就無法從這里開始成長。
沒有辦法能讓人輕松地正視和承認自己的不足,但你必須學會這一點。如果你拒絕接受,假裝自己不存在問題,假裝自己沒有失敗,那就是對自己撒謊。這樣做無益于解決問題,你能哄騙的也只有自己。
在成熟的過程中,還有一件與承認自己的不足和無能幾乎同樣令人痛苦的事情,那就是接受別人無法滿足你的要求這一事實。你要學會不去強求不可能之事,學會在自己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時平心靜氣。
自知能幫你做到這一點,當你對自己有一定的了解后,你就能更容易理解你所愛的人。
在下面這個例子中你會看到,當這位年輕的媽媽發(fā)現(xiàn)她與丈夫的關系存在問題時,她是如何妥善處理的。
她的丈夫忘記了結婚紀念日和孩子的生日,這讓她非常難過。不過,她很快想到,丈夫公務繁忙,他不是故意要讓她不開心,實在是因為心里想著太多的事情。
于是,她開始在每年結婚紀念日的前幾天給他一些暗示,幫他記起這個日子。她會給丈夫留張小紙條,上面寫道:“還有四天就是結婚紀念日了,要不要一起做點兒什么?”如果丈夫即將出差,她也會提醒一句:“你能不能改個時間出差?結婚紀念日快到了,我希望我們能一起度過?!?/p>
這種暗示并非責難,只是提醒丈夫,這是一個對他倆都有紀念意義的日子,而她碰巧記著這件事。
在孩子生日的前幾天,她會假裝不經意地說:“還記得約翰尼出生那天咱們有多快樂嗎?”
這同樣是間接提示。她的丈夫心領神會,也很感激她這么做。
要是她一直抱怨:“你都忘了這是什么日子!”事情不知會變得多糟。
成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不僅接受自己的缺點,也接納你所愛之人的缺點,并盡可能地幫助他們少犯錯。
接納他人的不足涉及另一個更大的隱患。我們有時會把他人的長處當成缺點,會因別人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做而怨恨他們。這種隱患在于,我們會按自己的想法去改造別人,而非接納他們本來的樣子。
唯一一種有價值的成長,是獨立個體的成長,我想這是一個非?;镜牡览?。如果你試圖改變一個人,而這種改變會使他失去自己的個性,那你就毀掉了一個人最重要的東西,毀掉了他區(qū)別于其他人的特色。企圖改造別人,強迫別人變成自己希望的樣子,而非鼓勵他發(fā)展自己的個性,這是一件相當危險的事情。
一個人遲早會反抗強加于他的這種改造。是的,你的確可以阻止或妨礙他人充分發(fā)展自我,但這一定會招致對方的怨恨。
我見過很多父母動用包括諷刺在內的一切辦法來改變孩子,迫使孩子按照他們認可的道路發(fā)展,費力地將孩子變成自己預想的樣子,卻遭遇失敗。還有一些父母—盡管他們自己并不承認—極力地想讓孩子與自己保持親密,并試圖通過孩子使自己的未來得以延續(xù)。
在某個節(jié)點上,一個有著強大自我的人會逃離這種控制,按照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向發(fā)展自我。但此時傷害已經造成,雙方的關系也極為緊張。
我們能夠幫助他人成長的唯一方法,就是把這件事交給他們自己。如果可以的話,在必要時做一些示范。但是,把任何東西強加于對方都對他人的個性發(fā)展毫無助益。相比被迫改變自我的人,按照天性發(fā)展的人更為自重,而一個人如果不自重,他也很難真正地尊重他人。
正如我們需要接納他人的不足,我們也要學會不在他人的付出之外索取更多。這一條適用于與丈夫、妻子和孩子的相處,尤其適用于孩子離家之后與朋友的相處。那些別人因愛或友誼對我們的付出,我們應當感到高興。但在此之外,我們不應要求更多。
有很多向別人提出某種要求的辦法,最差的辦法不一定是開門見山、直接抱怨或不停埋怨,他還可以通過激起別人的同情心、責任心或憐憫心,通過展現(xiàn)自己的無助,甚至通過“生病”來提出要求。
這類要求是一種精神敲詐,有時還會發(fā)展成一種無情的、欺騙性的情感施壓。不幸的是,這種行為并不少見,只是人們不承認自己有這樣的行為。人們總認為自己在每件事上都是受害方,受到折磨、被忽視,而實際上,他們是在強行索取別人不想給予的東西。如果這些人不能停止這種行為,至少受害者應該學會堅定地反抗這些精神敲詐者。
如果某種批評沒有價值,沒有建設性,反而還具有破壞性,那就該把它拋到腦后。但如果其對你有所幫助,那么即使對你造成了傷害,也該虛心接受,從中吸取教訓。一個人之所以會覺得受到傷害,或許是因為這個負面意見是由一個你不希望他認為你有這個缺點的人提出來的。但是,如果你足夠成熟,你就會接受那些你愛的人和愛你的人對你的批評,并從中學習。
人一生中難免會遭到幾次公開批評,有些是有道理的,有些讓你覺得很不公平。
如果你認為自己是被一個開明的人所批評,你自然會迫使自己必須達到對方的要求,必須做出解釋(無論對方是否接受)。如果你認為這種批評純粹出于惡意,無論怎么解釋也不可能改變對方的觀點,甚至這種批評根本不是建立在事實之上,那你能做的最好的選擇就是完全不去想它,就像一切從沒發(fā)生一樣。
事實上,我認識的一些人根本做不到這一點。我自己的經驗是,當你知道改變不了什么時,你就應該放下此事,把注意力轉移到別的事情上。
成熟的另一個標志,是逐漸改掉那些并不為人所知的缺點。如果某個缺點無人知曉,很多人會傾向于掩蓋而非改掉這個缺點。我們總是掩飾自己的問題,而非誠懇地解決問題。“反正沒人知道”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你自己不就知道問題是存在的。
成熟也意味著為自己設定生活的價值,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什么事能給你帶來最大的滿足感。
要想成為一個成熟的人,你需要知道自己最在乎什么,然而,很少有人能達到這種程度的成熟。人們似乎從未停下來想過什么對他們有意義,而在那些并非是其真正需求的事情上,花費大量精力,甚至做出了很大的犧牲。未曾了解什么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是一種可悲的浪費,你錯失了生命的目的之所在。
生活教會我[美] 埃莉諾·羅斯福 著 唐磬 譯北京聯(lián)合出版公司 大魚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