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兆斌
目前冠心病的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趨勢, 已經(jīng)成為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疾病之一。很多研究證實, 吸煙、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等為冠心病常見的危險因素。隨著對冠心病研究的不斷深入, 炎性因素逐漸受到重視, 炎性反應與冠狀動脈狹窄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1]。本研究主要探討冠狀動脈介入術前后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程度的關系?,F(xiàn)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2月本院心內(nèi)科收治確診并行冠狀動脈介入術的冠心病患者206例, 所有患者均行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途徑行冠狀動脈造影及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其中, 以冠狀動脈直徑狹窄50%~75%為輕度狹窄, 76%~90%為中度狹窄, 91%~99%為重度狹窄, 100%為完全閉塞。按照冠狀動脈病變程度(每支冠狀動脈狹窄程度>70%)將患者分為單支病變組(69例)、雙支病變組(73例)以及多支病變組(64例)。單支病變組患者男43例, 女26例,平均年齡(63.33±10.16)歲。雙支病變組患者男45例, 女28例, 平均年齡(64.02±10.41)歲。多支病變組患者男40例,女24例, 平均年齡(64.45±10.52)歲。三組患者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排除標準 ①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②合并風濕性心臟病、病毒性心肌炎等其他類型心臟疾病患者;③合并甲狀腺疾病患者;④近期外科手術、外傷患者;⑤合并感染或存在惡性腫瘤、免疫系統(tǒng)類疾病患者;⑥口服避孕類藥物患者;⑦進行放射治療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冠狀動脈介入術 所有患者均經(jīng)橈動脈或股動脈途徑采取Judkins法進行冠狀動脈造影術, 對其左、右的冠狀動脈狹窄情況進行檢查, 經(jīng)多體位投照后, 將冠狀動脈病變的程度、范圍以及類型進行確定, 行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
1. 3. 2 血清標本的采集和檢測 患者均于手術前當天清晨以及術后48 h進行靜脈血采集, 并對超敏C反應蛋白應用膠乳免疫比濁法進行測定, 試劑盒由深圳邁瑞公司提供, 在mindray BC-5390 CRP全自動分析儀上檢測。
1. 4 觀察指標 比較三組患者術前、術后48 h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1. 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6.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雙支病變組患者術前及術后48 h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單支病變組, 多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雙支病變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 單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術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6.96±2.17)、(10.35±2.53)mg/L, 均明顯高于術前的(4.82±2.24)、(7.51±2.16)m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術前、術后48 h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s, mg/L)
表1 三組患者術前、術后48 h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比較( ±s, mg/L)
注:與本組術前比較, aP<0.05;與多支病變組比較, bP<0.05;與雙支病變組比較, cP<0.05
組別 例數(shù) 術前 術后48 h t P單支病變組 69 3.05±1.87bc 3.12±1.92bc 0.217 >0.05雙支病變組 73 4.82±2.24b 6.96±2.17ab 5.863 <0.05多支病變組 64 7.51±2.16 10.35±2.53a 6.830 <0.05
冠心病的發(fā)病機制中, 不僅有脂質的沉積、內(nèi)皮細胞損傷等, 炎性反應也參與其中。炎癥作為動脈粥樣硬化中的一個重要特征, 其與機體內(nèi)的內(nèi)皮細胞、巨噬細胞以及平滑肌細胞等激活、增生, 細胞因子的產(chǎn)生以及生長因子的產(chǎn)生、補體激活與沉差等均存在有一定關系[2,3]。作為全身炎性反應的重要指標, 超敏C反應蛋白通過多種機制對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有直接作用,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動脈粥樣硬化的嚴重程度及預后相關[4]。
超敏C反應蛋白作為炎性反應的產(chǎn)物, 可以直接參與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斑塊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檢測可反映冠狀動脈病變損傷情況, 對于冠心病的病變評估和預后有指導意義[5]。冠狀動脈介入術可造成冠狀動脈中層內(nèi)膜的損傷, 脂核破裂造成急性炎性反應, 冠狀動脈介入術前、術后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的變化反映了炎性反應的強弱。本研究結果顯示, 雙支病變組患者術前及術后48 h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單支病變組, 多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高于雙支病變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48 h, 單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術前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雙支病變組、多支病變組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分別為(6.96±2.17)、(10.35±2.53)mg/L, 均明顯高于術前的(4.82±2.24)、(7.51±2.16)mg/L,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提示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可預測冠心病嚴重程度。對冠心病患者測定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 對判斷冠心病患者病情及指導治療有一定的意義。
綜上所述, 在冠心病患者中, 超敏C反應蛋白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具有關聯(lián), 超敏C反應蛋白可作為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預測指標, 臨床應當加強重視及干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