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語言與生態(tài)的關系是生態(tài)詩學研究中一個基本的理論問題,也是當下十分熱門且具挑戰(zhàn)下的研究課題。在生態(tài)詩學視域下研究《道德經》英譯問題,對我們更好地把握這部經典典藏的精髓,更好地進行翻譯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生態(tài)詩學和中國經典翻譯以及生態(tài)翻譯學的相關理論相結合,探討翻譯研究的生態(tài)詩學內涵,為《道德經》等中華典籍英譯提供一定的參考。
關鍵詞:生態(tài)詩學;生態(tài)翻譯學;道德經;英譯
20世紀80年代以來,生態(tài)詩學逐漸成為文學批評大家庭里的重要成員,發(fā)展勢頭方興未艾。生態(tài)詩學是將生態(tài)學的理論用于文學的研究。它是全方位的一場文學綠色革命,倡導尊重自然,熱愛環(huán)境,宣揚生態(tài)正義,傳播生態(tài)美學。生態(tài)翻譯學是立足于生態(tài)學角度開展的翻譯探究,采用對比的方法對翻譯生態(tài)進行深入、全面地的研究。生態(tài)翻譯學是基于翻譯生態(tài)與自然生態(tài)的近似性而存在并發(fā)展的,其將生態(tài)學的整體觀作為依據(jù)與方法,重點分析翻譯人員和翻譯環(huán)境兩者間的關聯(lián),探究各種類型的翻譯問題。學者胡庚申認為,翻譯生態(tài)環(huán)境是以原文、原文語言、翻譯語言為基礎所展現(xiàn)的包括創(chuàng)作者、文化、語言、社會等諸多要素的綜合體。
一、《道德經》的詩學特色
《道德經》也被人們稱作《老子》,是一部內涵豐富的哲學古籍,后代將其稱為“哲學詩”、“天書”,在我國甚至整個人類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具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其詩學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下述幾點:(1)關于字詞,其中心詞含義具有解讀的無限性,這和《道德經》本身表達的哲學觀點有密切關系;(2)關于句法,語句大多不長,然內涵頗豐,對句占很大比例,在音韻與語言方面極富美感;(3)關于修辭,回環(huán)、排比、頂針等修辭得到大量使用,當前我們能夠見到的每一種修辭均可以在《道德經》中見到蹤影。但是,《道德經》原本的詩學特點和在翻譯活動中所表現(xiàn)出的詩學特征卻沒有得到研究者的重視。
二、生態(tài)詩學視域下《道德經》英譯問題探討
(一)譯本質量存在參差不齊現(xiàn)象
自《道德經》傳入西方國家后,其所表現(xiàn)的人生理念、所闡釋的處世哲學便被西方國家民眾所認可,并給西方研究者提供了全新的理念。然而在那個時期,雖然多種譯本相繼問世,但譯本的質量良莠不齊?!兜赖陆洝返诙碌闹黝}是“無為”。依據(jù)國內知名學者的闡釋:“無為”的意思是不施加任何影響,保持事物原本的樣貌或者原本的發(fā)展軌跡;“無為”被翻譯成“actionless activity”,而且進行了如下注釋:because action can only make one thing“high at the expense of making some-thing else low,etc.這與國內研究者的闡釋是一致的,有效表現(xiàn)了“無為”的涵義:順其自然,尊重事物的發(fā)展規(guī)律不施加任何影響,假如對自然進行強制性干預,必定會形成不良的結果。該思想為西方民眾長時間遭受戰(zhàn)亂的困苦提供了恰當?shù)睦碚撘罁?jù).西方研究者對翻譯活動有很高的要求,其精益求精的態(tài)度促使其的翻譯不僅準確體現(xiàn)了老子的理念,還讓飽受戰(zhàn)爭之苦的西方民眾尋求到了理論慰藉,科學地把《道德經》和生態(tài)翻譯學相融合,且很好詮釋了什么是翻譯之信、翻譯之達、翻譯之雅。
(二)生態(tài)詩學視域下修辭層面的詩學翻譯
修辭,毋庸置疑是《道德經》中最具特色的內容。而對所使用的修辭手法的翻譯,比如比喻:《道德經》的重大價值不單單表現(xiàn)在其能傳達深邃的觀念,更體現(xiàn)在其可借用恰當?shù)谋扔靼焉願W的道理表達得淺顯易懂。而這些比喻不但在國內學者看來獨具匠心,對于國外學者而言同樣十分新奇。比如,老子提到,“治大國,若烹小鮮?!?,這里的“小鮮”指的是新鮮的體積較小的魚,指的是在鍋中熬煮新鮮的小魚,不可用大火,不然,小魚有可能不再鮮美,嚴重的還會導致燒糊。治理是同樣的道理,不可過于著急,對于重要決策必須耐心審慎。林語堂將其譯作“Rule a big country as you would fry small fish”;韋利將其譯作“Ruling a large kingdom is indeed like cooking small fish”。由此可知,對于該比喻,翻譯者均采用的是直譯的方式,讓本來涵義得以最大化保留。而保留比喻原本的涵義,可以讓原文的深邃思想與詩學形式有效傳播,能夠在目標語讀者中產生陌生化效應,讓目標語讀者在了解我國文化理念的同時,體驗到我國古代語言獨特的形式美。
(三)生態(tài)詩學視域下句型的詩學翻譯
《道德經》不僅內涵深邃,其語句形式也極富特點。對句豐富,語言優(yōu)美,朗讀起來十分流暢。這種語句表現(xiàn)方式對譯者而言,難度大于字詞,由于原文中運用了大量的對句,而許多對句立足于漢語詩學的維度而言特別出眾,然而要在目標語中找出和其相對的句型卻十分困難。古代與現(xiàn)代詩學體系所存在的差別讓讀者在閱讀時面臨一些阻礙,古代用語講究簡練,常常出現(xiàn)謂語動詞被省略、主語被省略的情況。為此,當謂語和賓語、或者主語賓語一起出現(xiàn)時,便給讀者正確判斷兩者間的關系造成了困擾。以“心善淵”為例進行分析,原文為: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陳張婉莘將其譯作:(His/her)mind is good deep water(yuan);陳榮捷將其譯作:In his heart he loves what is profound.通過分析譯文可知,陳張婉莘把“善”理解為形容詞,因此譯作good,將“心”譯作mind,翻譯過來便是“心是善之淵”。而陳榮捷在翻譯時把“善”視為動詞,愛的意思,將“心”譯作in his heart,為此譯文為“在心里他愛淵”。因為古代與現(xiàn)代語句結構的差異,在翻譯同個詞語或者語句時,便會產生完全不同的結果。這種詩學變形既和譯者本身所采用的翻譯方法有關,也和漢語詩學自身的特征有密切關聯(lián)。
三、結語
生態(tài)詩學視閾下的翻譯研究不僅注重翻譯策略也重視作品的生態(tài)內涵?!兜赖陆洝肺谋居⒆g中,譯者應從作者的生態(tài)世界、譯者的生態(tài)世界、原文和譯文彼此關聯(lián)的生態(tài)世界出發(fā),結合《道德經》本身的詩學特點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靈活且合理地選擇翻譯策略。無論是采用前輩們提出的直譯法、意譯法還是創(chuàng)譯法都應保持《道德經》原文的生態(tài)特點,都應保留其原汁原味的詩意風格和古文風格,讓讀者既能體味到其語言的精妙,又能理解到老子生態(tài)倫理思想中“道生萬物”、“道法自然”、“自然無為”、“天人合一”所寄寓的深邃的生態(tài)智慧。
參考文獻
[1] 王筱.深度翻譯視角下的中國傳統(tǒng)哲學術語英譯研究——以《道德經》英譯為個案[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 2016(08):94-96.
[2] 何芳,譚曉麗,鄒利民.生態(tài)翻譯學視角下“道”之翻譯與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J].牡丹江大學學報,2016,25(07):124-126.
[3] 周杰.從《道德經》虛靜觀英譯論典籍譯者的生態(tài)倫理意識培養(yǎng)[J].成都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6,32(02):14-17.
[4] 史學冬.哲學闡釋學視野下的《道德經》英譯本比較研究[J].中華文化論壇,2016(05):100-103+192.
[5] 連蓉.從生態(tài)翻譯學視域看《道德經》關鍵詞“道”的英譯[J].海外英語,2016(03):113-114.
[6] 張簫雨.生態(tài)翻譯學對典籍翻譯研究的啟示——以《道德經》兩譯本為例[J].濟源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5,14 (04):116-120.
[7] 楊言,劉思.許淵沖“三美論”視域下的《道德經》三個英譯本對比分析[J].昆明冶金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5,31 (02):105-108.
[8] 周同,韓虎林.翻譯定義探討——從《道德經》英譯談起[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4,16(06):41-44.
[9] 張帆.文學翻譯中文化意象虧損的原因探析——以《道德經》的英譯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14(08): 43-44+65.
[10] 符蓉,胡東平.《道德經》英譯的忠實倫理研究——以“自然”一詞的翻譯為例[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14,35 (06):177-178+182.
基金項目:文章系中華文化“走出去”背景下的毛澤東詩詞英譯研究(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評審委員會項目)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XSP18YBC025。
作者簡介:傅煊翔,女,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碩士,湖南農業(yè)大學東方科技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翻譯理論與實踐,英語教學研究,第二主編教材一部,副主編教材一部,參編教材二部,主持省廳級課題一項,參與各類科研、教學改革課題五項;共發(fā)表學術論文九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