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濤
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主要的、有效的緩解病情改善預后的治療方法為化療,但是許多研究均指出,持續(xù)的高劑量的化療會導致患者機體缺乏中性粒細胞,并降低患者的免疫功能[1-2]。近年來相關(guān)研究證實,重組人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具有促進患者體內(nèi)中性粒細胞增生、分化以及釋放的功能,能夠有效的提高AL患者的機體免疫力,預防患者放療后感染以及中性粒細胞減少癥的發(fā)生[3-4]。本研究對rhG-CSF聯(lián)合抗生素治療AL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感染患者的臨床效果進行進一步的探討,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AL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3.8±6.5)歲。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文獻[5]對AL合并感染診斷標準。②外周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0.5×109/L。③均出現(xiàn)化療后感染,且體溫≥38.5℃。④卡氏體力狀況評分(KPS)[6]均>60分。排除標準:①不具備AL化療適應證。②對抗生素以及rhG-CSF藥物過敏。③同時患有嚴重心肺系統(tǒng)、肝腎系統(tǒng)、凝血系統(tǒng)等功能障礙者。④同時患有嚴重精神類疾病不能配合研究者。按照隨機數(shù)表法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42例。對照組男24例,女18例,平均年齡(44.5±6.2)歲,其中呼吸系統(tǒng)感染20例,腸道感染6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5例,肛周感染5例,皮膚感染4例,敗血癥2例;觀察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齡(43.0±6.9)歲,呼吸系統(tǒng)感染19例,肛周感染6例,皮膚感染6例,腸道感染4例,泌尿系統(tǒng)感染4例,敗血癥3例。兩組患者在一般臨床資料的比較上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用藥方案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①對照組患者單獨進行抗生素治療:以微生物分離培養(yǎng)并鑒定的結(jié)果對患者進行針對性的抗感染治療,采用“降階梯治療”[7]的治療方案,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聯(lián)合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頭孢哌酮/舒巴坦聯(lián)合氨基糖甙類抗生素以及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聯(lián)合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陰性菌感染者進行治療;采用第三代頭孢類、萬古霉素聯(lián)合氨基糖甙類抗生素對革蘭氏陽性菌感染者進行治療;采用伊曲康唑?qū)φ婢腥菊哌M行治療,直至患者的中性粒細胞≥1.5×109/L,患者體溫恢復正常,感染癥狀及體征減輕,則停用抗生素并記錄全部患者的抗生素應用時間。②觀察組患者在對照組基礎(chǔ)上聯(lián)合予以rhG-CSF(齊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S19990049)進行治療:采用皮下注射的給藥方式,1次/d,150 μg/次。7 d后改為隔日1次,150 μg/次。停藥標準同對照組。
1.3 觀察指標 ①臨床療效:兩組患者均治療2周后參照文獻[8]評價標準以無效、有效、改善、治愈4個級別進行評價,無效指經(jīng)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測結(jié)果沒有緩解甚至惡化;有效指經(jīng)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測結(jié)果得到一定改善,但效果不顯著;改善指經(jīng)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測結(jié)果顯著緩解,但仍未完全恢復;治愈指經(jīng)過治療臨床癥狀、體征及實驗室檢測結(jié)果均恢復正常??傆行剩?有效+改善+治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②分別記錄患者的抗生素應用時間、退熱時間、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持續(xù)缺乏時間、白細胞介素-6(IL-6)、降鈣素原(PCT)、C反應蛋白(CRP)及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0.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若P<0.05則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表1)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5%(38/42),對照組總有效率為64.3%(27/42),觀察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5.185,P=0.023)。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2.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較(表2) 觀察組抗生素應用時間、退熱時間、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持續(xù)缺乏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P均<0.05)。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較() 單位:d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指標比較() 單位:d
?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表3)干預治療后兩組患者的IL-6、PCT、CRP水平均較干預治療前明顯改善(P均<0.05),且觀察組患者的IL-6、PCT、CRP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P均<0.05)。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表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炎癥因子水平比較()
注:與治療前比較,ta1=-4.985,ta2=-6.684,ta3=-4.823,ta4=-7.587,ta5=-13.094,ta6=-5.469;P均<0.05。
?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觀察組中共2例患者出現(xiàn)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4.8%;對照組中共5例患者出現(xiàn)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1.9%,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729,P=0.393)。
AL是一種克隆性白血病細胞增生、分化以及凋亡過程異常,并浸潤骨髓等造血組織中,從而導致正常的造血功能出現(xiàn)異常的造血干細胞惡性克隆性疾病,其發(fā)作時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浸潤、感染、貧血以及出血等[9]。臨床上對于AL的主要治療方法為化療,通過在短時間內(nèi)采用大劑量的聯(lián)合藥物進行治療,以達到控制和殺滅患者體內(nèi)白血病細胞群體的目的,從而緩解患者的病情[10]。但是許多臨床研究也指出,在對AL患者進行化療殺滅白血病細胞的期間,也會對患者的正常細胞有一定的傷害,進一步抑制患者的正常骨髓功能并對患者正常的免疫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導致患者出現(xiàn)化療后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水平下降以及皮膚黏膜屏障功能受到破壞等并發(fā)癥[11]。
AL患者化療后發(fā)生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水平下降合并感染是AL患者化療后最嚴重的并發(fā)癥,嚴重者甚至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放療后患者出現(xiàn)中性粒細胞缺乏從而進一步的對患者的免疫功能造成了抑制,并誘發(fā)患者并發(fā)消化系統(tǒng)、呼吸系統(tǒng)、泌尿系統(tǒng)、肛周系統(tǒng)感染和口腔感染、皮膚感染以及敗血癥等感染癥狀[12]。若不能及時的對患者的感染進行控制以及治療,不僅會中斷或延遲患者的化療療程,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以及預后,嚴重者甚至對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威脅[13]。臨床上對AL患者化療后合并感染的治療主要采取“降階梯”抗生素治療為主,根據(jù)藥物敏感試驗結(jié)果對患者采取針對性的治療藥物以及治療方案[14]。但是有相關(guān)研究指出,對AL化療后合并感染的患者單獨采用抗生素進行治療并不能達到較理想的臨床治療效果,因而并不是最佳的抗感染治療方式[15]。rhG-CSF是一種能夠作用患者骨髓中粒系造血干細胞,并使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發(fā)生分化、增生并促進其成熟的人工合成藥物。有研究指出,rhG-CSF能夠釋放骨髓中的中性粒細胞進入外周血中,能夠有效的對放療后患者出現(xiàn)的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減少以及缺乏癥狀進行控制,研究也指出,rhG-CSF還能夠調(diào)節(jié)患者的機體免疫功能[16]。鄭潔等[17]研究提出,采用rhG-CSF聯(lián)合抗生素對AL患者放療后合并感染進行治療,能夠取得較好的臨床治療效果。本研究結(jié)果提示,觀察組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0.5%,顯著高對照組的64.3%(P=0.023);且觀察組抗生素應用時間、退熱時間、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持續(xù)缺乏時間均顯著短于對照組患者,治療后IL-6、PCT、CRP水平也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與上述研究結(jié)論相符。
綜上所述,采用rhG-CSF聯(lián)合抗生素對AL化療后中性粒細胞缺乏合并感染的患者進行治療,不僅能夠有效的減短患者抗生素應用時間、退熱時間、外周血中性粒細胞持續(xù)缺乏時間,還能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值得臨床上廣泛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