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紅萬
(南京市浦口醫(yī)院,江蘇 南京 210031)
早期腔隙性腦梗死屬于腦小血管疾病的一種類型,具體指的是人體腦部小穿支動脈及毛細血管發(fā)生相應的病理學變化,從而導致腦白質及灰質處于缺血狀態(tài),或發(fā)生出血性病理學損害,使正常的認知功能和肢體功能發(fā)生異常性改變[1]。通過常規(guī)CT技術進行檢查,往往不能夠對患者的腦小血管病變情況進行準確觀察,因此也就不能夠有效對一些沒有特征性癥狀的腦梗死病變做出準確判斷[2]。本文探討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采用CT和MRI兩項技術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我院86例2015年5月~2018年5月早期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的病歷,根據(jù)其檢查方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各43例。對照組患者年齡49~75歲,平均56.8±6.5歲;男29例,女14例;腦梗死發(fā)病時間1~8天,平均2.5±0.8天;研究組患者年齡45~79歲,平均56.3±6.1歲;男26例,女17例;腦梗死發(fā)病時間1~9天,平均2.7±0.5天。數(shù)據(jù)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對照組治療前以CT進行檢查,選用我科室現(xiàn)有的多層螺旋CT機,完成全部的掃描操作,在檢查開始前囑咐患者取仰臥位,確定姿勢正確合格之后,實施平面掃描,在進行掃描檢查的過程中管電壓水平要設置為120 Kv,電流水平設定為380 mAs,螺距設定為1.375:1,層厚水平設置為1.0 mm。
研究組治療前以MRI進行檢查,選用我院現(xiàn)有的磁共振掃描儀,完成全面的掃描操作,根據(jù)實際需要選擇頭線圈,實施平面掃描,間隔水平設置為1.5 mm,層厚水平設定為5.0 mm。
(1)檢查操作時間;(2)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情況;(3)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4)誤診和漏診例數(shù)。
P<0.05差異有顯著統(tǒng)計學意義,計數(shù)資料x2檢驗,計量資料t檢驗,以(±s)表示,采用SPSS 18.0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
對照組和研究組檢查操作時間分別為(13.59±2.05)min和(19.75±3.61)mi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6.1384,P<0.05)。
研究組診斷導致的糾紛事件僅有1例,少于對照組的7例,兩組糾紛事件發(fā)生率分別為2.3%(1/43)和16.3%(7/4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x2=4.32,P<0.05)。
兩組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比較,研究組相對較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檢查與治療后證實結果的符合率比較
研究組誤診、漏診例數(shù)少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誤診和漏診例數(shù)比較 [n(%)]
CT及MRI是目前臨床在早期腔隙性腦梗死診斷過程中較為常用的兩種方法,兩項影像學技術均可以將存在于患者腦部的病灶有效檢出,對治療計劃的制定起到一定指導作用[3]。CT檢查技術受自身影像工作基本原理限制,通常不能夠對腦部存在的形態(tài)微小病灶進行準確反映,也不能夠對腦部微血管動脈粥樣硬化病理學過程進行動態(tài)呈現(xiàn)。再加之部分腔隙性腦梗死患者病灶部位并不在運動及感覺傳導通路上,通過CT技術很難對其進行觀察。CT對病灶的顯示情況,主要取決于病灶密度的變化,部分病灶分布范圍已經呈現(xiàn)異常擴大狀態(tài),但沒有壞死、囊變等病變出現(xiàn),組織密度的變化相對而言不是十分明顯,CT檢出存在較大困難[4]。但是根據(jù)病灶組織內部細胞含水量的改變程度,通過MRI檢出完全可以發(fā)現(xiàn)病灶。如果病灶位置處于顱底、腦干、頂部,在CT檢查過程中就會受到骨偽陰影的影響,對病變組織進行區(qū)分存在一定難度。MRI技術完全不會受到骨性偽影所造成的干擾,還能夠對成像情況進行隨意改變,促使病變部位的成像效果更為理想[5]。總之,早期腔隙性腦梗死病變采用MRI技術進行病情診斷,雖然檢查時間會有一定延長,但能夠減少漏診和誤診情況出現(xiàn),提高診斷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