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丙香,陳巖冰,張莉,占小江,嚴彩霞,鄧麗娟,羅洪文,周靜
(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南昌 330006)
腹膜透析(peritoneal dialysis,PD)作為終末期腎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替代治療方式之一,可有效延長病患的生存時間,與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相比,具有其獨特的優(yōu)越性,如能更好的保持腎功能衰竭患者的心血管穩(wěn)定性及保護殘余腎功能(RRF)、設備簡單、操作便易、適用于家庭透析使用等特點[1-4]。盡管如此,PD患者的死亡率仍然很高,心血管事件是PD患者的死亡主要原因。本文就我院腹透中心PD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進行分析,為進一步改善P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病率提供依據(jù)及建議,從而提高PD患者的生存質量。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05年11月1日至2017年2月28日在南昌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腎內科腹透中心新置的腹膜透析患者。排除標準:⑴年齡<18歲;⑵外院置管;⑶由血液透析轉入;⑷由腎移植轉入;⑸透析齡小于3個月的患者。最終共有977例入選本研究。所有患者均隨訪至死亡、退出腹膜透析、轉至其他中心、失訪或至研究終止日期(2017年5月31日)。終點事件為心血管事件。
1.2 資料收集 ⑴一般情況:患者的性別、年齡、原發(fā)疾病、并發(fā)癥(如心血管事件等)、收縮壓、舒張壓、透析齡、身高、體重、既往史等;⑵實驗室檢查:血鈣、血尿酸、血白蛋白 (ALB)、C-反應蛋白(CRP)、降鈣素原、甲狀旁腺激素(PTH)、肝腎功能、殘余腎功能、血脂、載脂蛋白 A1(apol A1)等實驗室指標。
1.3 心血管事件定義 包括首次發(fā)生心肌梗塞、中風、心力衰竭、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外周血管事件、猝死,以及與心血管手術相關的死亡或動脈瘤夾層或破裂導致的死亡、致命性肺栓塞或由于其他或未知的心血管原因導致的死亡[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軟件進行進統(tǒng)計學分析。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描述;非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用M(1/4,3/4)描述;計數(shù)資料用頻數(shù)(%)描述,采用COX比例風險模型分析PD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因素,P<0.05代表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基線資料 共納入977例患者進入本研究,本研究PD患者的原發(fā)疾病以慢性腎小球腎炎(CGN)為主,共 634 例(64.8%),其次為糖尿病腎?。―N)158 例(16.2%)及高血壓腎?。℉N)占 121例(12.4%),其他(狼瘡性腎炎、慢性間質性小管性腎炎、梗阻性腎炎、藥物性腎損等)占66例(6.6%)。見表1。經(jīng)過平均時間為(29.82±20.57)個月的隨訪,心血管事件組161例(16.5%),無心血管事件組816例(83.5%),即PD患者的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為16.5%,且心血事件分別為:心衰99例(61.5%),腦出血 36 例(22.4%),腦梗死 14 例(8.7%),心絞痛 6例(3.7%),心梗 4例(2.5%),其他(代謝性心肌病、阿斯綜合征、心律失常)2例(1.2%)。見表2。表3主要為兩組間的基線資料的比較。與無心血管事件組相比,心血管事件組年齡較大,收縮壓較高,更多人有糖尿病,透析齡、血磷、尿素氮、肌酐較低,且兩組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1 原發(fā)病所占百分比
表2 腹透患者伴發(fā)的心血管事件
表3 兩組基線數(shù)據(jù)比較
2.2 危險因素 分別將性別、年齡、糖尿病、基礎心血管疾病、收縮壓、血尿酸、載脂蛋白A1、血白蛋白、肌酐、尿素氮、血鈣納入單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基礎心血管疾病、收縮壓是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載脂蛋白A1、血白蛋白是腹膜透析患者的保護性因素。經(jīng)多因素Cox比例風險模型校正后結果顯示:性別、年齡、糖尿病為腹膜透析患者的危險因素,載脂蛋白A1為其保護性因素。見表4。
本研究發(fā)現(xiàn)PD患者原發(fā)病以原發(fā)性腎小球腎炎為主,其次為糖尿病腎病及高血壓腎病,可見目前仍以腎小球腎炎為主要發(fā)病原因,糖尿病、高血壓為重要原因,這與國內多數(shù)透析中心報道的ESRD病因基本一致[6]。
有許多研究報道,在PD患者中,心血管事件為主要的并發(fā)癥,有研究表明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為25%-65%,為健康人群的20-40倍[7]。本研究中,心血管事件共有161例,占16.5%,這與上訴研究報道的發(fā)生率稍低,這可能與本中心患者文化水平低下,對于所謂的心血管事件不清楚,故在隨訪過程中有較多心血管事件患者遺漏,其次是與本腹透中心的患者腹透方式的選擇與其他中心不相同,患者依從性較好等有關,從而導致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率低。年齡、性別、血脂紊亂、糖尿病是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發(fā)展的危險因素[8],本研究的結果與前研究是一致的。
表4 腹膜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Cox比例風險模型
隨著人口的老齡化和預期壽命的延長,老年終末期腎臟病患者(ESRD)顯著增加,而該人群接受腎臟替代治療的比例也明顯增加[9]。有研究報道隨著年齡的增長,心臟結構和功能都有一定的變化,主要表現(xiàn)在:心臟增大,室間隔增厚,舒張功能減弱,左室舒張早期二尖瓣流速峰值與左室舒張晚期二尖瓣流速峰值比值(E/A)進一步下降[10]同時,老年患者往往有更多的合并癥(如高血壓、糖尿病、感染和營養(yǎng)不良等)及合并多種認知及行為功能障礙,包括抑郁、癡呆、視力下降、聽力下降、活動耐量下降等[11-13],這些均可導致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的風險。本研究結果與上訴研究是一致的。
當今社會男女比例存在明顯差異,2014年中國男女比為115.88:100,男性明顯偏多,導致疾病的發(fā)生也存在性別差異。本研究結果顯示:性別是PD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危險因素,且主要為男性557(57.01%,),腹透患者心血管事件中男性有106例(65.84%),這可能與男性愛好吸煙及男女性激素存在差異也有關,這與已有的研究基本是一致的[14,16]。來自我國的一項研究表明,男性當前吸煙者的比例(67.9%)遠高于女性(2.7%)[14]。吸煙是增加缺血性心血管事件的風險及煙霧成分促進動脈粥樣硬化、血栓形成、影響心功能有關[15,16],這可能與吸煙使血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降低,使HDL-C的抗氧化、抗炎能力減弱,誘導膽固醇(TC)外流能力降低,故加速冠狀動脈粥樣斑塊及內皮損傷等。有研究表明雌激素能降低冠狀動脈硬化的發(fā)生,這與雌激素改善血脂代謝有關。雌激素作用能影響脂代謝: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及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C)水平,促進內皮釋放NO,維持血管舒張功能,還能使損傷的內皮細胞再化生,促進內皮修復,從而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16],從而減少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男性較女性缺乏雌激素,故容易發(fā)生心血管事件,本研究的結果與該報道是一致的。
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在腎臟病晚期普遍存在脂質代謝異常,最后形成高脂蛋白血癥,引起動脈粥樣硬化(AS),并發(fā)心血管事件。脂質代謝異常包括HDL-C降低,LDL-C升高,其中每項因素均與AS相關,是發(fā)生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險因素。大量的流行病學資料和循證醫(yī)學證據(jù)表明:血清HDL-C水平與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呈明顯的負相關[17-20],反之,即高HDL-C能減少AS的發(fā)生,是心血管事件的保護性因素。有研究證明,低水平的HDL-C的患者發(fā)生心肌梗死及冠心病的風險增加[21,22]。 Gordon[21]等研究發(fā)現(xiàn),HDL-C 的升高可降低患者心血管事件的死亡率。而載脂蛋白A1(apoA1)是HDL-C的主要結構蛋白,約占HDL蛋白總量的65%,因此看起來很合理的假設即認為apo A1具有與HDL-C相同的抗AS的特性,是心血管事件的保護性因素。而HDL-C及apo Al均抗AS及保護心血管的作用機制:一方面是可改善內皮功能、促進膽固醇逆轉運、抗炎、抗氧化、清除毒性磷脂等,另一方面有促纖溶及抗血栓的作用[23]。因此apol A1是心血管事件的保護性因素,與本研究結果相符的。
在我國,隨著糖尿病發(fā)病率的逐年攀升,糖尿病已成為引起ESR的最主要原因之一,位居第二[24,25]。來自我國梁玉鳳等[26]研究表明糖尿病腎病(DN)較非糖尿腎病腎病并發(fā)癥多,且主要表現(xiàn)為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來自加拿大的一項研究也發(fā)現(xiàn),在116例DN患者中,向心性左心室肥厚(LVH)、缺血性心肌病及心力衰竭的發(fā)生率分別為50%,32%及48%,而在317例非DN患者中上述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分別僅占38%,18%和24%[27],前者總體病死率及心血管事件病死率的相對風險分別高于后者的2.3~2.6倍。這些研究均表明糖尿病是PD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的一個危險因素。這可能與糖尿病有腎小球高濾過、基底膜電荷屏障喪失[28]同時可累及腹膜內微血管導致其電荷屏障破壞,這些均可導致患者大量蛋白丟失,導致營養(yǎng)不良,營養(yǎng)不良可造成細胞內皮功能損傷[29],從而促進血栓形成和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稱為營養(yǎng)不良一動脈粥樣硬化(MIA)綜合征。其次糖尿病晚期可誘導晚期糖基化終產(chǎn)物,加速氧化應激,導致全身炎癥反應增加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30-36]。本研究結果與上述研究是一致的。
本研究的局限性:⑴本研究為單中心、回顧性的研究,不能排除一個中心的效應結果;⑵無法對心血管事件發(fā)生率、相關因素進行長期觀察、隨訪,以及一些混雜因素不能完全排除;⑶隨訪過程中由于患者文化程度限制,患者對心血管事件定義不清,導致心血管事件的遺漏;⑷數(shù)據(jù)收集的缺失及數(shù)據(jù)的不完善,如一些吸煙、習慣愛好等因素未考慮進去;⑸數(shù)據(jù)分析過程中存在一些偏倚。
綜上所述,糖尿病、血脂紊亂仍是心血管事件的突出危險因素,降低血糖水平,改善血脂紊亂對預防腹膜透析患者發(fā)生心血管事件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