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搖華 吳迪
摘 要: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現狀進行分析,提出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對策:以資源共享為抓手,構建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網絡移動平臺;以資源共享為思路,創(chuàng)新體育資源的配置與建設;以促進上海市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為依托,加強共享體育資源管理;規(guī)范共享體育人力資源準入機制,加大相關培訓力度。以期為社區(qū)體育資源的使用、配置和供給提供參考。
關鍵詞:資源共享;共享經濟;體育資源;資源配置;人力資源;共享體育資源;上海市;社區(qū)體育;社區(qū)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
中圖分類號:G 80-051 學科代碼:040301 文獻標識碼: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use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in Shanghai by means of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use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in Shanghai: To build a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allocation network mobile platform based on resource sharing, to innovate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sports resources based on resource shar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s industry in Shanghai, to strengthen the sharing of sports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standardize the admission mechanism of sports human resources sharing, and to increase the intensity of relevant training,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use, allocation and supply of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Keywords:resource sharing;sharing economy; sports resources; resource allocation; human resources;sharing sports resources; Shanghai; community sports; community sports resources; optimal configuration
2017年《“健康上海2030”規(guī)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發(fā)布,在健康上海建設方面提出了階段性戰(zhàn)略目標。提出的基本原則之一便是共建共享,即完善政府主導、多部門合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發(fā)揮政府的組織和引領作用,凝聚企業(yè)、社會組織、社區(qū)的力量,強化個人健康責任,形成全社會維護和促進健康的強大合力,推進人人參與、人人享有。同時提出: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實施社區(qū)主動健康計劃,普及科學健身知識和方法,促進體育生活化?!毒V要》的實施需要上海市居民的共同參與,但有限的體育資源與廣大居民運動需求之間的矛盾非常突出,如何緩解這一矛盾成為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而資源共享就是為解決局部資源的稀缺性,而使資源在不同主體之間相互移動、重新整合,使資源整體平衡對稱的過程[1]。共享經濟正是資源共享理念的體現,通過集體和個人把閑散的剩余產能根據社會對體育運動的需求而讓渡使用權來和整個社會分享,達到物盡其用的共享局面。例如,當前移動互聯網快速發(fā)展,大量的過剩閑置產能在多樣化的共享平臺上開放,產生了巨大的社會效益。共享商業(yè)模式在經濟領域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為城市居民生活提供了諸多方便,例如出行、購物、娛樂等。本文基于體育資源共享視角,運用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等,對當前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現狀進行分析,從而提出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策略,以期為我國城市體育資源的配置和供給提供參考。
1 體育資源共享的內涵及分類
體育資源指的是人們從事體育生產和體育活動過程中所利用的各種要素總和。從范圍上看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從內容上看包括有形物質資源(如體育場地、人力、財力等)和無形非物質資源(如體育賽事、拼搏精神、先進運動技術、體育信息資源等)[2]。體育資源共享根據物質形態(tài)也可劃分為有形體育資源共享與無形體育資源共享。如圖1所示,其中有型體育資源共享又分為體育場地共享、體育器材共享、體育人力資源共享。由于體育場地的準公共產品特性,體育場地可分為營利性與非營利性2種,營利性體育場地包括社會所有需要支付費用進行體育運動的場地類型,而非營利性體育場地則是帶有公益性質不需要付費即可參與體育運動的體育場地,例如公共健身路徑、學校與企業(yè)免費開放的體育場地場館等。體育器材共享可分為固定器材與可移動器材,固定器材是定點安裝的,例如籃球架、跑步機等大型器材,可移動器材如籃球、足球、乒羽球拍、高爾夫桿等。體育人力資源共享可分為社會體育指導員與體育服務人員。無形體育資源主要是體育信息資源,可分為體育市場信息、體育生產信息與體育服務信息。體育市場信息主要包括體育賽事舉辦信息與購票信息、體育培訓信息;體育生產信息主要包括社區(qū)體育活動交流、俱樂部體育賽事等,體育服務信息包括體育旅游服務、體育公益活動服務、體育知識普及服務等(如圖1所示)。
2 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現狀
2.1 上海市中心城區(qū)體育場地配置不足
上海市中心城區(qū)為黃浦區(qū)、徐匯區(qū)、長寧區(qū)、靜安區(qū)、普陀區(qū)、虹口區(qū)和楊浦區(qū)[3]。從表1[4]可以看到,這7個區(qū)的人口密度都大于上海市的平均值(3 631人/km2),其中5個區(qū)體育場地數量在上海市排名居后位,楊浦區(qū)和徐匯區(qū)因擁有較多高校,相對有較多的體育場地。但高校體育場地離社區(qū)較遠,并且不能完全對社區(qū)居民開放,因此,人均體育場地占有量也不高。上海市中心城區(qū)人口密度大,體育場地數量相對較少,也無空閑土地可再建體育場地設施。在供給側方面需創(chuàng)新思維,開拓新渠道提高體育場地增量。
2.2 上海市城區(qū)之間體育服務資源不均衡
已有研究[5]表明,我國體育公共服務非均等化問題嚴重:公共體育資源總量短缺導致人均水平較低,城區(qū)之間大眾體育人口和消費存在較大差異,公眾社會體育相關服務存在嚴重缺失。上海市城區(qū)之間也存在體育資源不均衡現象:1)室內場地和室外場地不均,室外場地比室內場地的數量多一倍;2)各行政區(qū)雖然面積大小和人數不一樣,但各區(qū)人均體育占有面積呈鋸齒狀排列。最低的寶山區(qū)(9.72個/萬人)與最高的崇明區(qū)(25.33個/萬人)相差1倍多;3)不同類型體育場地所占面積大相徑庭,均等化并非絕對意義上的相等,需兼顧市民需求與社會經濟發(fā)展2方面進行統籌規(guī)劃,做到大致相當,但現階段上海市各類體育場地數量和面積都存在較大差距;4)上海市體育場地的投資占比不均衡。各類體育場投資金額差異較大,其中財政撥款和單位自籌占比90%以上,社會力量投資額占比非常少,體育場地市場化程度較低;5)城區(qū)之間和城鄉(xiāng)之間由于彼此體育信息不公開透明,相鄰地段體育資源的重復出現,擁有區(qū)域人文特點和環(huán)境優(yōu)勢的特色體育項目場地場館較少;6)社區(qū)體育人力資源分布不均衡,各系統中體育系統體育場地數量最少,而平均單個場地從業(yè)人員為7.8個,教育系統單個場地從業(yè)人員為0.8個,社區(qū)平均單個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為0.7個,高爾夫球場平均單個場地從業(yè)人員為244個[5]。教育系統和社區(qū)單個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1個都不到,說明這2個系統的體育場地數量、體育服務和指導都存在缺失情況。
2.3 上海市體育資源信息發(fā)散不暢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堅持新發(fā)展理念,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fā)揮政府作用。這一理念同樣適用于公共體育資源配置,但這并不是說政府就不管,而是要管得最合適、最有效[6]。公共體育資源具有準公共產品屬性,是通過政府直接投資或者是通過其他配置方式進行供給,政府起主導作用,主要責任是制定決策、統籌規(guī)劃、監(jiān)督管理、提供信息服務等,利用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等優(yōu)勢資源對公共體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各體育企業(yè)在市場中承擔生產、銷售和服務的任務,并有效調節(jié)資源,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率,產出最大效益。但現階段對體育資源的推廣還存在缺位。體育資源要服務于廣大居民,根據居民需求進行有效調整,滿足居民的運動、健身、娛樂等需求;但是,當前的體育資源信息發(fā)散方式單一、渠道簡單,許多居民因無法獲知體育資源信息(運動場地,社會體育指導員和賽事舉辦等)而不得不轉而尋求其他的消費方式。例如,體育運動項目種類繁多,但目前許多體育愛好者掌握的體育運動項目消費信息卻并不多,一些運動項目多數人甚至沒有接觸過,對于這些項目如何參與以及在哪里可以參與沒有獲知渠道。
2.4 上海市體育場地建設資金渠道狹窄
大中型體育場地建設需要大量的財力和人力的支撐,我國對體育事業(yè)的投資資金只占GDP的0.5%左右,上海市這一數值為0.83%。上海市平均每萬人擁有體育場地15.94個。我國體育場地建設95%以上靠財政撥款和集體自籌,社會捐助、個人投資僅占了很少一部分。相對單一的建設渠道使我國各地區(qū)體育場地配置總量不足,主要表現在2個方面:1)市場化程度不高。體育場地的生產和經營市場化程度不高,缺乏提高效益的直接利益驅動。2)居民體育消費較低。全國第六次普查通過調查上海市0~10 000元不同收入人群發(fā)現,其對體育類型需求基本沒有太大差異,說明不同收入人群在體育消費上趨于一致。然而,我國體育場地屬性上呈現的準公共產品,存在非營利性和排他性,因此,居民個體體育消費水平不高,也無法通過市場渠道來儲備場地建設維修資金。
2.5 上海市體育人力資源數量較少
我國人口眾多,體育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為33.9%。社會體育指導員對大眾進行科學運動和技術指導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上海市有4萬123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大約1名社會體育指導員對650人進行體育健身指導。雖然上海市加大了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的投入力度,但仍目前仍存在以下問題:1)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數量雖已增多,但仍不足以滿足居民科學健身的需要;2)社會體育指導員的管理制度落后,信息不透明,資源共享和資源流通欠缺渠道;3)社會體育指導員存在無證上崗現象。據調查,上海市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數量較低,很多場地甚至沒有從業(yè)人員。有從業(yè)人員的體育場地存在專業(yè)管理人員和專業(yè)技術人員短缺;另外,由于企業(yè)經營模式陳舊,營利性體育場地場館供給局限,消費者無多余空間進行服務選擇:因此,所需體育服務人員較少。上海市教育系統對外開放的體育場地僅占總量的42.9%,對外開放的體育場地也存在由于公益性和非營利性導致無額外收入支付場地人員報酬的現象,因此,許多場地出現無人管理的尷尬局面。上海市有大量的體育場地存在潛在商業(yè)價值,在拉動體育經濟增長的同時也能解決無業(yè)人員就業(yè)問題,但急需解決的是如何能讓剩余產能發(fā)揮最大價值。
2.6 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共享模式創(chuàng)新有待進一步完善
資源共享理念對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的使用已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近幾年“共享籃球”在上海市開始出現。“共享籃球”的運營方式是投放智能機柜到體育場地周邊,用戶掃碼注冊,繳納押金后利用微信掃碼開鎖就可以租球后進行籃球運動[7]。筆者認為智能機柜只是一個載體,可移動體育器材根據運動場景的變化可以發(fā)生改變,根據運動場地設置機柜,可以是籃球、足球、毽球、跳繩、乒羽球拍等,這種共享模式方便了居民參與體育運動,能提高居民的運動體驗與興趣,也將吸引更多的人參與,從而更進一步促進全民健身戰(zhàn)略和健康上海建設。但是,目前“共享籃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還不大,其知名度和融資情況還有待進一步提高。其主要原因有2個方面:一方面是智能機柜投放受場地限制較大,只能投放在運動場地周邊才有用戶;另一方面社區(qū)籃球運動場地數量有限和籃球運動人口的需求有限。雖然“共享籃球”已為體育市場和體育人口帶來了紅利,但體育場地場館具有公共產品屬性,而且資源有限,不能完全以市場化的模式進行開發(fā),還需要兼顧公平與效率;因此,需要政府與企業(yè)合作,進一步謀求更加合適的發(fā)展模式。
3 上海市社區(qū)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對策
3.1 以資源共享為抓手,構建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網絡移動平臺
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在政府的監(jiān)管下充分發(fā)揮市場在資源配置過程中的決定性作用。利用移動互聯網的便利性和發(fā)散性,以資源共享為抓手,解決廣大居民體育運動的需求,同時增長經濟、促進就業(yè)、繁榮體育產業(yè)。如圖2所示,以移動互聯網為平臺,政府和企業(yè)可以合作開發(fā)一款社區(qū)體育資源App。此款App主要是為體育場地(館)、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器材實現共享建立一個平臺。擁有產權或經營權的單位和個人都可以通過這款App發(fā)布體育場地、器材和人力資源租賃的相關信息(項目類型、經營時段、場地位置、收費標準、器材類型等)。同時合理規(guī)劃網頁布局,以位置(區(qū)—社區(qū)—街道)、內容(運動場地、體育指導員、體育器材)、價格區(qū)間、運動項目為索引,提高使用效率。政府在其中的主要職責是:1)監(jiān)管場地(館)質量、安全措施、位置規(guī)劃等;2)對場地(館)的營業(yè)執(zhí)照、消防措施及社會指導員的身份進行認證;3)審核收費標準,器械安全性等工作。企業(yè)的主要職責是:1)運營App包括廣告投放和對外宣傳;2)維護App的日常操作,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解決;3)與個人用戶和企業(yè)進行溝通并提供服務;4)根據市場需求投放相關產品。市場決定收益,體育場地的預定、社會體育指導員的技術指導和體育器材的共享以市場需求來決定。針對互聯網新興行業(yè)的運營模式和管理機制可能會存在的問題,體育資源App在運營的過程中須注意:1)為實現公共體育服務均等化和體育場地的公益性屬性,在政府監(jiān)管下,全民健身路徑、城市健身步道、學校田徑場等公共體育場地需免費提供給市民鍛煉;2)對有償支付的場地(館)必須根據場地數量或面積配備服務人員,特別是危險系數比較高的,如攀巖、室外人工速滑場、摩托賽車場、汽車賽車場、游泳館等項目需足額配備從業(yè)人數;3)企業(yè)收取的押金要委托具有資質的金融機構監(jiān)管,開立資金專用賬戶,公示押金退還時限,及時退還用戶資金,建立退出機制,退出運營前要向社會公示,退還用戶押金;4)把場地和相關產品擁有權的企業(yè)、個人、單位,場地使用權的使用者納入個人和企業(yè)征信系統。
3.2 以資源共享為思路,創(chuàng)新體育資源配置與建設
在資源共享視角下的公共體育資源配置過程中,政府要成為倡導者和掌舵者,對體育資源進行優(yōu)化配置,制定相關政策法規(guī),在運營過程中對相關企業(yè)進行監(jiān)管。要創(chuàng)新體育場地配置建設,針對市中心區(qū)域地價昂貴、樓宇眾多、道路縱橫交錯及市郊地域開闊、人口密度小的特點,盤活思路,挖潛增效,最大程度利用和改造閑置資源滿足居民運動健身需求:1)以現有體育場地為點,以周邊居民居住區(qū)域步行30 min范圍為面進行體育場地建設,逐步形成點、線、面、圏的完整體育設施體系。2)以社區(qū)已有建筑為依托,對閑置空間進行科學、安全、合規(guī)改造,例如樓頂空地改造成休閑健身房等,對已有公共設施在不改變其原有功能的基礎上拓寬其健身功能。3)注重效率的同時保證公平,使公共服務均等化落到實處。根據區(qū)域人群特點,合理規(guī)劃運動項目布局,積極引進新興體育項目和時尚休閑運動元素相結合的運動項目,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參與。例如:電子競技項目、城市戶外拓展項目等;保持開發(fā)符合老年人鍛煉的體育項目,例如太極拳、氣功操等項目。4)根據城郊人文資源特點,打造一批示范性體育品牌特色項目,例如,青浦淀山湖水上運動圏、崇明自行車旅游休閑基地、奉賢濱海體育休閑旅游基地、金山沙灘休閑體育場、浦東大型冰上運動基地等。
3.3 以促進上海市體育產業(yè)發(fā)展為依托,加強共享體育資源管理
3.3.1 推進社區(qū)體育資源供給側改革
供給側改革的實質是在內部要素條件及外部經濟環(huán)境發(fā)生變化的情況下,對生產要素進行創(chuàng)新性重組及改良,同時對管理及制度進行創(chuàng)新,降低交易成本,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以實現經濟“質量、效益”基礎之上的可持續(xù)發(fā)展[8]。當前,我國體育產業(yè)存在供給體系低效率抑制有效需求和有需求無供給2種情況。這是由于有限的體育資源未得到相應的配置和市場所需體育產品稀缺所造成的。針對這2種情況需要從供給側進行補充,首先,政府和企業(yè)要重視體育產品的建設和研發(fā),以創(chuàng)新的技術和理念打造產品制造平臺,讓低成本、高質量、設計合理、綠色環(huán)保的體育產品面向大眾。其次,以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政府進行政策引導、監(jiān)督管理、制定稅收、補貼政策等鼓勵社會力量對體育產業(yè)進行投資建設;企業(yè)則根據市場供需關系自行進行投資建設,運營生產管理。第三,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將全民健身工作經費列入財政預算,提高體育場地設施建設資金的使用效率。第四,大型場館的興建可由政府、企業(yè)等按比例出資建設,政府制定有效的收支政策和投資環(huán)境,企業(yè)則通過產品、技術、管理創(chuàng)新實現大型體育場館的經濟效益增長,例如上海計劃建設的“北冰南展”大型室內滑雪場。第五,增加城市綠地面積,以綠地為依托,建設集運動、休閑、觀光為一體的綠道體育設施,合理開發(fā)綠色體育概念,充分利用各區(qū)文化公園、文化廣場、景區(qū)濕地公園、城市森林公園、休閑公園等自然和人文景觀地帶進行科學規(guī)劃、增添綠地面積、安裝體育器械來促進居民參與體育運動。
3.3.2 加強對共享體育資源配置的制度建設
實踐證明,互聯網行業(yè)正常運行必須要有完善的法規(guī)對其進行約束和指引,否則所產生的社會問題將層出不窮。只有依法、依規(guī)行事才能讓互聯網行業(yè)朝著正確的方向持久運營。在資源共享的視角下,進行互聯網及相關行業(yè)法規(guī)建設。首先,以現有體育法規(guī)條列為依據,增加社區(qū)體育管理條列,補充和修訂現有相關條例和管理辦法,補充互聯網體育資源共享相關內容;其次,進行體育場地供給側改革,根據法律法規(guī)和重大政策的調整,及時對原有體育規(guī)章制度等文件進行審核,厘清矛盾關系,對相關管理規(guī)章制度不完善的部分進行修訂,從而適應共享體育資源發(fā)展的需求;最后,完善體育資源App的管理制度建設,出臺押金管理條例說明,健全平臺交易糾紛多元解決機制,以法律法規(guī)作為平臺正常運營的保障,促進體育產業(yè)發(fā)展。
3.4 規(guī)范共享體育人力資源準入機制,加大相關培訓力度
創(chuàng)新驅動實質上是人才驅動。創(chuàng)建“健康體育、生態(tài)體育、精品體育和智慧體育”的過程,實質上是對體育人力資源的開發(fā)和探索。體育科技創(chuàng)新是人才集體智慧的結晶。加強對體育人力資源的管理不僅可以激勵體育人才在專業(yè)領域中有所建樹,而且可以提高人才的使用效率。在社區(qū)體育資源配置中,人力資源占有重要地位,規(guī)范人力資源的準入機制尤為重要,在共享App中對社會體育指導員的認證須做到無證(身份證、社會體育指導員證、教練員證)不審核。積極開展高校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把培訓課程納入專業(yè)體育課程體系,支持高等院校、體育科研機構、體育企業(yè)建立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激勵社會體育指導員接受培訓,政府完善體育培訓認證機制,不斷強化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建設。企業(yè)要逐步規(guī)范體育場地用人標準,以提高服務感受,滿足居民體育鍛煉需求;聘請行業(yè)專家定期給體育場地從業(yè)人員培訓體育基礎知識、傷病應急處理、賽事服務等專業(yè)內容。
參考文獻:
[1] 葉祥財,黃海燕.城市公共體育設施資源共享研究[J].體育科研,2012(6):51.
[2] 梁金輝.公共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問題研究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1):7.
[3] 2016年上海市各區(qū)人口數量、面積、GDP數據一覽[EB/OL].[2017-09-20]. http://www.askci.com/news/finance/20160519/1552482
883.shtml.
[4]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登記表及指標說明[A].上海:上海市體育局,2014.
[5] 賈文彤,郝軍龍,齊文華,等.體育公共服務均等化若干問題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9(12):1.
[6]舒宗禮.有效的市場與有為的政府: 公共體育資源優(yōu)化配置的關鍵[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15(6):55.
[7]李然.共享籃球不靠譜?來聽聽這四位創(chuàng)業(yè)者的說法[EB/OL].[2017-09-20]. http://tech.163.com/17/0704/07/COG2AUE100098GR
C.html.
[8] 黃劍.論創(chuàng)新驅動理念下的供給側改革[J].中國流通經濟,2016(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