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樓枯月
“不想畢業(yè)”是我聽過最多也最真摯的感慨,因為學(xué)校有一千一萬種好:與人交往,我們雖冒失,但真誠;學(xué)術(shù)討論,我們雖淺陋,但熱烈。最重要的是,沒有人會因為一個愚蠢的想法而否定熱血的青春,這都是別人羨慕不來的。畢竟,歲月未必可以帶來智慧和優(yōu)越感,但確確實實可以帶走那個不識愁滋味的少年。
電影《文科戀曲》里的杰西就是這樣一個一心向往校園生活的成年人。杰西是一名在紐約工作的招生官,雖然他的工作范疇在學(xué)校,但內(nèi)心深處,他覺得自己既不屬于這份工作,也不屬于這座城市。他一直渴望回到遠在俄亥俄州的大學(xué)母校,那里綠樹成蔭,草木茂盛,處處煥發(fā)著生機。當(dāng)他為赴大學(xué)教授彼得的退休晚宴之約而重返校園的時候,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草坪上打滾。
人和母校之間的羈絆有些許微妙,不舍的情感可能來自個別同學(xué)、老師和社團,但很多時候,只是關(guān)于在那個特定地方的特定生活方式——每個春天和秋天坐很久的車從家鄉(xiāng)來到另一座城市,開始每天無外乎在教室上課、在圖書館自習(xí)、在食堂吃飯的日程。這些生活瑣事和你的記憶相勾連,最終構(gòu)成了曼妙的回憶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些你曾有過的抱怨便再也不記得了。
帶著所有美好的回憶,杰西重新回到了大學(xué)校園,邂逅了不少有趣的新面孔,例如大二女生吉比。吉比是一個有些新潮又有些傳統(tǒng)的女孩,她會不顧前一晚宿醉的酒氣就出來和別人見面,希望生活可以像即興表演一樣,對所有的荒謬和不合理說“是”;同時,吉比又很鄙視同齡男生隨意的交往態(tài)度,推崇傳統(tǒng)的約會和書信交流,熱愛古典音樂。
電影的前半段,幾乎都在講年齡懸殊的杰西和吉比如何興趣相投,并暗生情愫。然而,他們的關(guān)系因為對吸血鬼小說的意見有分歧而急轉(zhuǎn)直下,年齡的代溝成為他們在一起的阻礙了嗎?杰西在記事本上一筆筆演算兩個人的年齡差,吉比出生時杰西16歲,他們之間隔了一整個青春;然而杰西87歲時吉比71歲,對于兩個年過古稀的老人來說,年齡的差距從一道鴻溝變得微不足道。顯然,實際年齡并不是問題,心理年齡才是。
電影透過杰西的愛情故事揭露出當(dāng)代人心理年齡的永恒錯位。35歲的杰西心理年齡可能一直停留在19歲,他一邊故作老成地向吉比侃侃而談校園外的世界,講述現(xiàn)實如何將自己在校園內(nèi)幻想的無數(shù)種可能一一踩碎,一邊理想化地回憶自己逝去的校園生活,舍不得在象牙塔內(nèi)沉浸于文學(xué)與閱讀的歲月,甚至依然對英國浪漫主義文學(xué)課的女教授有著幻想式的崇拜。而19歲的吉比倒是非??释杆匍L成35歲,擺脫目前的種種不成熟和不自信,于是杰西在她眼中成了通向成年人之路的捷徑。所以,究竟是選女學(xué)生還是選女教授,簡直就是一道送分題,杰西完全沒有過多思考便選擇了后者。杰西希冀女教授能夠用浪漫的文學(xué)為他撥開迷霧、答疑解惑,可諷刺的是,女教授只是冷漠地點上一根煙,甩給杰西一句杰西曾對吉比說過的話:“生活變了。”
生活讓人焦慮,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我們想要的與我們擁有的永遠不對等,我們永遠無法真正地心滿意足。同樣深陷心理年齡錯位之?dāng)_的,還有按時退休卻無比失落的彼得教授。
“沒有人想當(dāng)成人,這是這個世界最骯臟的秘密。”彼得教授說這句話的時候,好像一個躲在學(xué)校以教書為生而逃避長大的人,對于成長,他心知肚明,深諳生活一旦止步不前,就會變得累贅而面目可憎的道理,一直到40年后才被迫接受遲到許久的現(xiàn)實世界。
電影《文科戀曲》里,每個人物都有一整套屬于自己的理論和生活方式,但最終都起到了推動杰西主動回到成年人世界的作用。其中最有趣的要數(shù)內(nèi)特,他頭戴一頂小紅帽,每每午夜才會鬼使神差地出現(xiàn),像極了兒童讀物《愛麗絲夢游仙境》里的那只柴郡貓,帶著一股超自然的氣息,給予杰西指引。正如毛毛蟲必然會破繭成蝶,作為成年人的你我,就算再不想長大,也還是得長大啊。
除了錯位感,另一大抑制杰西融入成年人世界的因素,也是當(dāng)代都市人的通病——孤獨。電影里反復(fù)提到的那本大部頭小說,導(dǎo)演并沒有點明,但從依稀閃過的封面和最后提及的“這個作者最后自殺了”,我猜測是大衛(wèi)·福斯特·華萊士的《無盡的玩笑》。華萊士一生都在和孤獨做斗爭,明明癡迷于電視,但為了不讓自己通過這樣虛擬的手段獲得滿足,他的家里索性沒裝電視。寫作是他排遣孤獨的主要途徑,但天才的敏感和自我意識,讓他創(chuàng)作時無法將自己的喜悲與他人分享,他的孤獨終究成為無法排解的毒藥,帶領(lǐng)他走向死亡。幾乎是不自覺地,當(dāng)代人每天花大量的時間在閱讀、寫作、觀影中體會他人生活的滋味,卻忘記努力讓自己擺脫人生的困境,而孤獨仿佛頑疾一般,此消彼長。
電影的結(jié)尾,杰西回到紐約,遇見電影開頭就出現(xiàn)過的書店女老板,驚喜地發(fā)現(xiàn)兩個人同樣迷戀書籍,也同樣洞察到沉迷閱讀的局限。就這樣,兩個人在一起了。與其說杰西找到了最合適的愛人,不如說杰西找回了錯位的自己——做回一個35歲的中年男人,不再幻想校園,可以合上書本跨出家門,直面成年人世界的苦樂,直面老去。
回顧人的一生,焦慮實在是最常出現(xiàn)的狀態(tài),我們在青春期叛逆,在畢業(yè)季迷茫,在中年陷入無力的危機,最終面對年華老去、生命漸逝的恐懼。我們無法擺脫這些必然的焦慮,就只能學(xué)著和焦慮共處,活在當(dāng)下。在年少時享受青春,不急于求成,也不過度憂慮未來;而跨出校門后,微笑著面對生活的壓力,不做成年人世界里的逃兵;即使到了老年,臉上長出一道道皺紋,做一個扎著白色長馬尾辮的老太太,想想也是一件很酷的事?。?/p>
總之,正如電影里的女教授所言:“收起你們傷感的小心臟,微笑著長大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