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玉玲
摘要:《道德與法治》是一門活動性的課程,旨在實現道德與法治的內在融合。針對時代的需要,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生活,過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教師在教育教學中提升學生素養(yǎng),讓學生能夠獲得不斷的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轉變;新理念
中圖分類號:G62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7836(2018)08-0061-03
《道德與法治》是教育部審定的義務教育教科書。新教材的編寫重視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樹人為主旨,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普及法律常識,小學尤以規(guī)范教育為重,所以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在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法律意識,有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發(fā)展的基石。十八大報告有關《教育的論述——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的根本任務?!苯逃斠缘掠秊橄?,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有什么樣的教材,就有什么樣的國民。明確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是國家所需、社會所需,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任務——為學生的一生發(fā)展打基礎,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當原來的教材《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改為《道德與法治》,它不僅僅是教材的改變,而且是教學理念的改變,教學方法的改變。相應的教材觀、學生觀、教學評價、教學策略等也發(fā)生了變化。
道德和法治的學習,是本學科的主旨。未來需要什么樣的人?我們該如何為祖國為社會培養(yǎng)棟梁之才?我們該如何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礎?通過多次參加網絡培訓、專家講座、教材輔導,筆者對教材的認識有了一個新高度:新課程是把握好教育意識形態(tài)的戰(zhàn)略選擇;是提升義務教育質量的奠基工程;是落實政治部署的必然要求。
2017年9月,筆者開始從事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學科的教學工作。多方查找資料學習、體會新教材的編寫理念,在近一年的教學實踐中,對教材有了新的領悟,了解了學科教材在編排上的特點:教材是兒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學科的;教材是開放的不是封閉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
本次課程改革提倡課程綜合化,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確立學生在課程中的主體地位,建立學生自主、探索、研究、發(fā)現及合作等學習機制。上好《道德與法治》課,將是國民教育的首要任務。新課程,也是新挑戰(zhàn)。
一、《道德與法治》課程的重要意義
《道德與法治》課程順應時代的需求。我們已進入21世紀,在瞬息萬變的社會生活中,不僅需要人們具備高度的文化科學素質,具備獲取、篩選、處理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具有運用知識的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21世紀又是充滿競爭的社會,要求人們要具備競爭和合作的意識和能力,要具備社會交往的能力。而最為重要的,21世紀是法制社會,要求人們具備高度的法制觀念和道德水平。在未來的社會生活中,人們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沒有強烈的法制觀念將會四處碰壁、寸步難行。作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擔起這份職責,為孩子的一生著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應以十八大報告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教育好每一個孩子,為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人才。
新理念、新課程,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教書匠”自居,也不要以“蠟燭”自喻?!皢柷牡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孜孜不倦勤于鉆研,努力提升自身素養(yǎng),跟上社會發(fā)展的腳步,做“弄潮兒”。豐富學識,提高能力,與時俱進,不墨守成規(guī),方能不辱今日之“教師”的稱謂,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二、《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點
小學二年級學生的特點是形象思維活躍,語言和行為有一定的規(guī)范性,表現欲望強,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有集體榮譽感等。教育就是幫助每一個孩子在未來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尋求自己的幸福。在使用教材時,感受到編寫者的良苦用心,
(一)向生活學習
向生活學習,是本書主導的道德學習方式。道德內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構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學習,不同于一般的書本學習,必須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學習。也就是從生活中來,咀嚼反芻后,再回到生活中去。這是21世紀以來,德育課程改革的主導思路,已經成為德育理論與實踐工作者的共識。
向生活學習,包括生活的三個時間維度,即過去的生活、當下的生活與未來的生活?!兜赖屡c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環(huán)節(jié),請學生講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經驗,呈現或者分享他人過去的生活情境。如《我的第一次》,先讓學生想一想過去的經歷、同學的經歷,從中找到當下的出路。就是引導學生回顧與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取有道德價值的內容。而在課程的結尾,又會安排學生規(guī)劃與設計未來。在對未來生活的展望與規(guī)劃中,養(yǎng)成一種積極主動的生活意識,“過有創(chuàng)意的生活?!比纭秷猿植艜惺斋@》一課的結尾處,教材為學生提供了一份“堅持”記錄表,就是讓他們通過記錄自己在生活中的表現,學會自我監(jiān)督、自我反省,使“堅持”的行為變得更具可操作性,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意志品質。這就是面向未來生活的教育。向生活學習,能讓學生將過去與未來結合起來,促進學生道德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
(二)活動中體驗、領悟
本課程是一門活動性課程。針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說,由于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發(fā)展有限,對道德原則與法治觀念,沒有過深的理解,所以我們就可以采取孩子們易于接受的形式道德觀念,在活動中形成。因此,道德與法治觀念的形成,活動就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然,我們這里的活動,并不是簡單的某項技能的展示、某次情感經歷的體驗,或者是某次實踐活動的一點收獲。它應該是綜合性的實踐所得,是智慧的生成,是心靈的提升。
如第5課中的“選個游戲玩一玩”,通過現場的游戲活動,學生知道了在選擇游戲時,要考慮游戲條件、身體狀況、天氣情況、小伙伴的游戲水平、游戲規(guī)則等因素。幫助學生懂得,只有思考全面,選擇恰當,游戲才更快樂、健康,也會減少游戲時的爭吵與傷害。游戲使學生對前面所學的觀念加深體會,逐步形成在活動中發(fā)現道理與道德意義的敏感性與能力。
第15課的“一起來,試一試”,“金雞獨立”的挑戰(zhàn)項目就是引導學生學會發(fā)現生活中堅持的意義,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夠遇到困難不退縮、不放棄,有堅持不懈的信心和毅力。
“想驗”和“觀驗”也是很好的一種體驗形式。如教學第9課“我遭遇了不幸”,以視頻的形式播放“小水滴”的臉越來越臟,表情也越來越痛苦,形象地表現了原本潔凈的水,一路是如何被污染的。再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回想身邊的人們的破壞行為,激發(fā)學生對“小水滴”的同情,培養(yǎng)學生對水資源的珍惜情感與危機意識,相機滲透法治教育。無意識的道德教育就在潛移默化中逐漸滲透進孩子們的生活。
三、轉變
(一)教材觀的轉變
教師不再是教材的忠實執(zhí)行者,而是課程的創(chuàng)造者,上課不是講教材,而是將教材作為學習資源和引導學生活動的線索。
新教材如何使用,如何落實學科素養(yǎng),每一課如何進行有效教學,當這些難題一個個擺在眼前時,筆者將希望寄托在了教師用書上。但拿到《教師教學用書》后卻發(fā)現:沒有教學目標,沒有重點難點的提示,沒有教學設計,將如何進行教學?
束手無策之際,只能認真品讀教材。發(fā)現教材只是范例,就像數學書上的例題一樣,練習要靠自己去設計,要根據自己所在的地區(qū)、學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設計。而《教師教學用書》編排呈現的是教材多元化對話的形成過程,是教師開展創(chuàng)造性教學活動的助手。在它的帶動下,筆者轉變了觀念。教師用書不再是權威、要求與命令,在這里可以了解到不同視角的解讀與分析,可以了解同行的設計案例。
《教師教學用書》使教者要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要靠自己去思考、選擇、判斷進行教學。而它只是助力教師專業(yè)成長的學習資料。培養(yǎng)創(chuàng)新能力的學生,先讓自己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的教師。《道德與法治》教材,將筆者從單純的教書者轉變?yōu)檠芯啃徒處煛?/p>
(二)學習方式的轉變
教學中首要任務是教學生道德和做人的道理。因此,學生的學習方式也有了大轉變,由過去的“靜態(tài)”轉變?yōu)椤皠討B(tài)”,由被動地聽轉變?yōu)橹鲃拥貙W。自主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和活動體驗等學習方式成為學生的主流學習方式。教學中,筆者精心設計各種自主性的活動,引導學生學會思考,獨立進行判斷,領悟生活意義與智慧。
1.體驗式
情境教學是學生喜歡的。學習中能輕松地體驗到身邊和模擬的社會生活。
如《我是班級值日生》,模擬表演矮個子同學擦不到黑板的上面,請大家?guī)兔ο胂朕k法。學生動腦想辦法解決,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又如《大家排好隊》,表演插隊買冰淇淋,學生紛紛表示,要做文明人,要守規(guī)則。
再如做游戲“立蜻蜓”,看看誰的蜻蜓立的時間長,體會堅持的收獲;“編花籃”分享游戲的快樂,是對傳統(tǒng)游戲的傳承;“我是小魚閉上嘴”,感受空氣對生命的重要。
2.辨析明理
辨別是非,知道對錯,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教材中多次出現這樣的辨析欄目,而且有難度,開放性強。并不是簡單的是與非,而是有多種可能性。教學中要引導學生形成自我批判與反思的意識,形成辨別是非善惡的能力。
如《周末巧安排》中的“這樣可以嗎”,早起?晚起?要引導學生考慮生活的細節(jié),考慮具體的生活情境,把握適度。通過辨析使學生加深對生活復雜性的認識。
練習的設計也可采用這種形式進行。如《堅持才會有收獲》,選取學生身邊的例子,判斷哪種行為是能“堅持”的表現?其中,“學習時有道題不會,我馬上去問老師。”學生出現了爭議。有爭議才會明道理。爭議過后,學生明白了學習遇到難題時,要動腦思考,想辦法解決?!安粫蛦枴?,其實是逃避學習、不努力不刻苦的一種表現。學生在解惑中學會自己去思考,思考他們所面對的道德,辨識他們所接受的各種道德觀點,獨立進行自己的判斷,自主做出正確的決定。
3.榜樣學習
榜樣學習是人類學習,特別是意義獲得與領悟的重要方式?!耙匀藶殓R,可以明得失?!边@不僅是因為榜樣如鏡子一樣,可以讓人更好地進行對照式自我反思,還因為榜樣有示范作用,有引起人模仿的內驅力。實際上,榜樣學習是我國德育常用的教育模式。榜樣的言行,能夠將人的理想狀態(tài)具體化?!兜赖屡c法治》教材中強調同學中互為榜樣的學習意識。如《做個“開心果”》一課,引導學生尋找身邊小組同學中的“開心果”,就是希望建立一種同學共同成長、相互支持的觀念。
四、《道德與法治》走進學生的心靈
如何讓孩子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程呢?“親其師信其道?!睈畚菁盀酰⒆酉矚g授課教師,就會喜歡這一學科。
(一)改變自己
二年級小學生會喜歡什么樣的老師?筆者認為,可以做學生的“大姐姐”,能玩到一起去的“孩子王”。筆者訓練自己,改變語言表達的方式,多用肢體語言和表情吸引學生。教師親近學生,學生才會親近教師。與學生交流時,記得保持微笑,給學生展示陽光明媚的精神風貌。平時見到了,擺擺手,點點頭,讓學生從感、知覺上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喜愛。
(二)課堂上“玩”起來
學生最開心的就是做游戲,如:小魚小魚快快游、紅燈綠燈小白燈、擊鼓傳花、兔子蹦蹦跳等。在游戲中引導學生超越自我中心的思維,學會合作,學會做人,并愿意承擔生活的責任,遵守規(guī)則。
為什么要“玩”起來?因為學生喜歡。因為玩可以激發(fā)興趣,讓學生主動參與,提升素養(yǎng)。玩是過程,參與和學習才是目的。筆者根據每節(jié)課的特點,在設計活動中力求案例范圍小一點;細化生活和行為指導;學生參與活動多一點,方法靈活一點;教學策略多一點。巧妙地提問,使學生在玩中反思,玩后分享,并預設下一次,讓學生充滿期待。
(三)及時調整教學設計
當學生的興趣與自己設想的有出入時,教學時應及時進行調整,從學生的需求出發(f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真正“以生為本”。如《我是班級值日生》,書中出示四幅圖片,旨在讓學生思考,遇到這種情況怎么辦?體現主人意識,想辦法解決問題。
第一個班教學時,筆者采用的是觀察圖片思考,說出自己的觀點。學生也是紛紛說出自己的想法,感覺效果不錯。第二個班進行教學時,有一個學生提出:可以表演嗎?其他學生也睜著期待的眼睛看著我?!昂冒?!我們就來表演吧。”聽了筆者的話,學生頓時歡呼雀躍,個個眉飛色舞。筆者及時提出要求:小組合作,展開想象,創(chuàng)編故事情節(jié)。學生極大地滿足了自己的表現欲。表演中,他們懂得了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歷。解決問題的同時,也在優(yōu)化解決問題的正確方式與途徑。
(四)學會示弱,激勵學生做得更好
學會示弱,是積極處理師生關系的一個好辦法。學生會有極大的滿足感,而且擁有更高的熱情。如:把“約定”做成文明棋。引導學生制定好文明棋后,筆者兩手一攤:“哎呀,這文明棋怎么玩呀?我不懂啊?!睂W生立刻喊起來:“我知道,我知道?!倍几吒叩嘏e起小手,給筆者講游戲的規(guī)則。之后在下棋時筆者強化了規(guī)則意識,使學生愿意在行為上自覺遵守規(guī)則,從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課堂上的示弱,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堅定學習的信心,不怕麻煩,敢于挑戰(zhàn)自我。
(五)教育需要真誠、理解、信任
融洽的師生關系,體現在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多為學生著想。筆者在教學中不斷地學習,學說話,學表揚,學鼓勵性評價,使課堂充滿民主、平等和尊重。評價時,筆者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品德的養(yǎng)成,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怎么做人。如《我是班級值日生》一課,筆者看著黑板說:“黑板擦的真干凈,一點粉筆灰都沒有。這是誰擦的呀?”(值日生美滋滋的,充滿了自豪感)接著又問:“你是怎么做到的,有什么好辦法嗎?”(教會學生與人分享)
筆者盡量做到根據學生的表現,多說一些小而具體的評價語言,表揚、鼓勵實實在在。讓學生感到教師對他們的格外關心。其他學生有樣可循,會對自己的行為越來越規(guī)范。
每個學生都需要教師的理解和尊重。教育是慢功夫,我們要多從學生的角度想問題,要給學生充分的信任。
當孩子們用掌聲迎接老師進教室時,當孩子們課間抱住老師時,當孩子們說:老師,你昨天去哪兒開會了,我們都沒上成“道法”課?筆者知道,《道德與法治》已經走進孩子們的心里了。
生活處處有教育,身邊處處有規(guī)則?!兜赖屡c法治》課程就是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fā),重視課內學習與生活經驗的統(tǒng)一,使學生理解道德,明白法治,更好地生活,有創(chuàng)意地生活。
(責任編輯:侯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