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翼飛
[摘 要]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課前預習是一項較為重要的內(nèi)容。鍛煉小學生的課前預習能力,不僅能夠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而且還能提升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分析能力。我國當前多數(shù)教師并沒有給予該項內(nèi)容應有的重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過于重視自身的教學地位,忽視學生的教學思想,進而教學質(zhì)量得不到提升。
[關鍵詞] 語文;預習;作業(yè)
課前預習是指學生在教師還沒有開展新課教學時,自行對知識進行學習的一種活動。在此過程中,學生可以對知識進行大概了解,并找出自己不懂的知識點,從而在教學中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不僅能夠提升教師的教學進度與教學質(zhì)量,而且還能提升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理解能力。因此教師應該擺正自身的教學觀念,加強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一、課前預習的作用
小學生的年齡層較低,所以多數(shù)小學生并沒有獨立學習的意識。培養(yǎng)小學生的預習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小學生的獨立意識。實施課前預習,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師的教學難度以及教學壓力,提升小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同時,課前預習可以讓小學生了解到自身的不足以及問題,從而在實際學習中能夠開展針對性學習,降低自身的學習任務難度。[1]
二、課前預習的方法
俗話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教師在教學中直接告知學生正確的答案,不如告知學生解決問題的方式。一般來說,在正式上課前,教師應該進行備課工作,同時,學生也應該做好預習作業(yè)。但是受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實際教學中,通常都會過于重視自身的教學地位,忽視學生的感受,進而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無法得到鍛煉。因此,教師應該秉承新的教學理念,將課堂最大化地交給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以及思維能力。
(一)通讀教材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以及初讀,是教學中的基礎環(huán)節(jié),同時也是一個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小學生的年紀普遍較低,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所以無法對一件事物保持長久的注意力。同時此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低,身體的思維機制以及語言機制都還沒有發(fā)育成熟,因此對他們來說,熟讀一篇課文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但是,在語文學習中,了解課文的具體內(nèi)容是一件基礎的教學任務,倘若學生無法熟讀教材內(nèi)容,那么對于教師來說,教學難度就被大大提升了。因此,教師應該引導學生進行預習,并對教學內(nèi)容進行閱讀。
比如,當教師在講解課文《我們的民族小學》時,可以先引導學生對課文進行通讀,使得學生能夠?qū)φn文有大概的了解。當學生完成這個任務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再次進行閱讀,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圈點出自己不會讀的生字生詞,并進行查閱,同時教師也可以教會學生斷句,以便學生能夠快速地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
(二)選擇預習輔助資料
教師雖然已經(jīng)意識到課前預習的重要性,但是由于多數(shù)教師沒有掌握正確的教學方式,進而使得預習教學依舊無法提升教學質(zhì)量。因此教師應該改正這種教學觀念,將預習教學視為教學中的重點,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2]
比如,教師在講解課文《赤壁之戰(zhàn)》時,可以事先引導學生收集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或者也可以要求學生通過自己的能力將該篇課文進行復述。在正式上課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向其他學生展示自己的收集成果,并為其他學生講解故事。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教師降低教學難度,而且還能幫助學生鍛煉自身的思維能力以及自學能力。學生在對課文進行講解復述時,也能相對地提升自身的口語交際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
(三)培養(yǎng)學生預習的習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經(jīng)常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一個問題:學生抓不住教學的重點。出現(xiàn)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學生對所學知識并不了解。并且小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判斷能力較差,所以多數(shù)小學生無法自信預習文章。此時教師應該保持耐心,并給予其幫助。[3]
如,教師在講解課文《爺爺與小樹苗》時,可以為學生設定問題:“小樹苗是由誰種下的”以及“爺爺與小樹之間的關系是什么”。隨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找到答案,以此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能力。同時教師也可以通過這種教學模式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但是在此種教學模式的實施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當學生在提出問題或是在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予以充分的重視以及尊重,切忌對學生進行嘲諷,進而降低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失去對語文學習的興趣。
(四)加強預習筆記的能力
根據(jù)調(diào)查顯示,當今多數(shù)教師雖然開始加強對學生預習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多數(shù)學生卻依舊不知道具體的預習方式,概念的模糊以及思路的不清楚,不僅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同時教學質(zhì)量也無法得到保證,因此教師應該對這類問題進行分析,并想出有效的解決措施。[4]
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習慣,在此階段中,教師可以為學生灌輸預習的重要性以及好處,培養(yǎng)學生的預習意識。當學生對其有一定了解后,教師應該培養(yǎng)學生記錄預習筆記的習慣。比如,教師在日常教學中,可以要求學生隨時用筆圈點出課文中的語句以及自己認為不明白的地方。該種方式可以使學生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不足,并能夠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降低學習的難度。
(五)合理安排預習作業(yè)
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所布置的作業(yè)通常是抄寫詞語或是抄寫課文,對于預習類的作業(yè),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閱讀課文或是查找生詞等等。這種千篇一律的教學模式,不僅會使學生產(chǎn)生無趣感,甚至會讓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抵觸心理,因此教師應該優(yōu)化自身的作業(yè)設計模式。
教師可以通過實踐類的作業(yè)設計幫助學生提升學習興趣。例如,教師在講解《荷塘月色》之前,可以要求學生對身邊的事物進行分析,并在上課期間描繪出該事物的形態(tài)。這種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提升學生的想象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能力。[5]
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獨立學習的能力,成為教師們亟待解決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上述兩種能力,不僅能夠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質(zhì)量,也能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教師應該始終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在實際教學中,重視學生的主導地位,不斷地優(yōu)化自身的教學模式以及教學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進而促進學生的綜合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胡夏萍.有備而來,讓預習擺脫“雞肋”窘境——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指導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觀察,2016,06(14):45-46.
[2]王玉玲.教師指導下的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前預習有效性研究[J].科學中國人,2015,06(41):77-78.
[3]董何西.如何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J].小學語文教學指導,2011,07(12):52-53.
[4]殷麗紅.淺析課前預習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運用及其意義[J].科技與教學,2016,06(13):12-13.
[5]王淑華.如何在小學中高年級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課前預習習慣以及能力[J].現(xiàn)代教學思想,2014,06(18):98-99.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