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儀棠,陳麗榮
(1.杭州市婦產科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8;2.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浙江 杭州 310009)
浸潤性微乳頭狀癌首次報道時稱為“乳腺浸潤性導管癌的罕見亞型”[1],定義為由小的腫瘤細胞簇位于類似于血管通道的間質內聚集形成的浸潤性癌,細胞簇形態(tài)呈假乳頭狀,沒有真的乳頭結構,細胞簇內沒有纖維血管軸心。這種罕見的組織學類型大多顯示侵襲淋巴血管的生物學行為,預后不良[2]。有報道[3-5]顯示,在結直腸中同樣發(fā)現(xiàn)浸潤性微乳頭狀癌分化,提示伴有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預后差。但CD10在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結直腸腺癌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單一病例[6]。因此,本文比較行腫瘤切除術的伴浸潤性微乳頭分化結直腸腺癌與無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并進一步分析EMA、CD10、E-Cadherin表達在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結直腸腺癌中的意義。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07年1月-2009年12月在浙江大學醫(yī)學院附屬第二醫(yī)院134例結直腸癌的病例資料,其中伴浸潤性微乳頭分化結直腸腺癌53例(伴微乳頭狀分化組),浸潤性微乳頭成分所占腫瘤比例>10%;隨機選擇同期手術的無微乳頭狀分化的腺癌81例 (無微乳頭狀分化組),其中56例為中-高分化腺癌,25例為低分化腺癌。隨訪時間4~88個月,終止于2014年9月30日或患者死亡。兩組一般資料詳見表1。
表1 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1.2 方法 免疫組織化學法采用Envision TM二步法,抗體 EMA(克隆號:VU-1D9)、E-cadherin(克隆號:4A2C7)購自北京中杉金橋生物技術有限公司,CD10(克隆號:56C6)購自萊卡公司,操作過程嚴格按說明書進行,PBS代替一抗作陰性對照;EMA和E-cadherin以正常結直腸黏膜腺上皮作為陽性對照;CD10以子宮內膜間質細胞作為陽性對照。
1.3 評價標準 EMA、CD10定位表達于細胞漿、細胞膜,E-cadherin定位表達于細胞膜,均以“免疫組化評分”為標準:0分為陰性,1-9分為陽性,免疫組化評分=腫瘤細胞染色強度評分×染色面積評分。染色強度評分:無著色記為0分,淡黃色為1分,棕黃色為2分,棕褐色為3分。染色面積評分:<腫瘤的 10%為 0分,11%~25%為 1分,26%~50%為 2分,>50%為3分。EMA、CD10的表達存在腫瘤的“內向外”陽性模式表達[7]:由于微乳頭狀癌細胞的極向倒置,本該在腺腔緣的微絨毛反向朝向間質面,從而導致微乳頭細胞巢間質面的染色明顯強于剩余細胞間連接面。故將EMA、CD10陽性表達分為兩種:普通陽性與“內向外”的陽性。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所有數(shù)據(jù)用SPSS 16.0統(tǒng)計學軟件包完成,計量資料用(±s)表示并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百分率表示,并采用χ2檢驗。
2.1 組織病理學表現(xiàn) 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的瘤細胞簇漂浮在類似于脈管通道的間隙內,細胞簇與間質隔有空隙 (圖1-2)。與無微乳頭狀分化組相比,伴微乳頭狀分化組潰瘍型比例較高、隆起型比例較低;長徑較小,腫瘤普遍浸潤深度較深,有血管及神經(jīng)侵犯、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者比例較高,生存期較短,腫瘤Ⅲ-Ⅳ期的患者較多(P<0.05或P<0.01)。 詳見表 2。
2.2 免疫組化結果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結直腸腺癌和無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相比,EMA、CD10和E-cadherin抗體在各個分類之間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1),EMA在伴微乳頭分化組中“內向外”陽性模式的表達率較高(48/53),對于微乳頭狀癌的臨床病理診斷有很大的幫助;CD10在微乳頭分化組中 “內向外”陽性的比例低(8/53);伴微乳頭狀分化組有部分病例E-cadherin陰性,提示此腫瘤粘附性差,預后較差,詳見表3。結直腸腺癌伴或不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的免疫組化結果詳見圖3-4。
2010年WHO消化系統(tǒng)腫瘤分類中首次將微乳頭狀癌列為結直腸腺癌的一個新亞型。這類特殊亞型的腺癌,局部易復發(fā),淋巴結轉移率高,生存時間縮短,臨床結局比普通腺癌差[3-5]。然而伴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病例卻較少見,本文對53例伴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進行分析,并對比了81例無微乳頭狀分化的結直腸腺癌患者的臨床及病理資料,發(fā)現(xiàn)雖然伴微乳頭分化組瘤體平均長徑較小,但是血管及神經(jīng)侵犯、淋巴結轉移、遠處轉移的比例較高,且生存期較短,腫瘤Ⅲ-Ⅳ期的患者較多。
結直腸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腺癌易侵襲淋巴結、可見脈管瘤栓,易出現(xiàn)遠處轉移。這種高侵襲的生物學特性與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相同。根據(jù)Peterson[7]發(fā)現(xiàn)的“內向外的生長模式”,有假設認為,這種極向倒置的結構有利于將腫瘤細胞通過微絨毛分泌的某些細胞因子,比如金屬蛋白酶等作用于細胞簇周圍的間質及小血管,便于腫瘤細胞向周圍間質浸潤。因此,這種特殊的“內向外的生長模式”可能與浸潤性微乳頭狀癌患者預后差有關[8]。在乳腺浸潤性微乳頭狀癌中,發(fā)現(xiàn)微乳頭結構時可通過EMA抗體免疫組化進一步印證,當微乳頭細胞簇間質EMA陽性明顯時,即細胞簇“內向外”陽性模式。在本研究中發(fā)現(xiàn)53例結直腸伴浸潤性微乳頭狀分化腺癌有48例呈EMA“內向外”陽性模式,其余5例呈EMA普通陽性。CD10抗體是一種鋅依賴性細胞膜金屬蛋白酶,與細胞神經(jīng)肽和激素肽的后分泌過程密切相關,其中8例(15.1%)微乳頭腫瘤呈“內向外”陽性模式,17例(32.1%)微乳頭腫瘤呈普通陽性,其余病例陰性,CD10抗體的“內向外”陽性模式表達比例不如EMA。另外有研究顯示,CD10陽性的結直腸腺癌更易肝轉移[9],但至于是普通陽性還是“內向外”陽性尚未可知。E-cadherin抗體通常被認為是侵襲抑制基因,E-cadherin抗體的表達損失已被證明與腺癌的腫瘤侵襲性相關[10]。本文伴微乳頭狀分化組有19例 (35.85%)E-cadherin陰性,提示這部分病例細胞間黏附性下降,具有高侵襲性,腫瘤預后不良。
綜上所述,伴微乳頭分化結直腸癌有更強的侵襲性,預后差;EMA抗體對于結直腸伴微乳頭狀分化腺癌的輔助病理診斷敏感性高;另外CD10在伴浸潤性微乳頭狀結直腸腺癌中存在“內向外”陽性表達模式及其陽性表達與預后是否相關,在文獻中尚未見大量報道,值得進一步深入研究。
表2 兩組結直腸腺癌的組織病理學變化[n(%)]
表3 兩組免疫組織化學結果(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