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志珍
作為一名音樂教師,音樂教育不應只局限在“知識”“學科”等狹窄的范疇內理解,而是要把“讓每一個學生個性獲得充分發(fā)展”的價值觀視為根本。使音樂真正關注學生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將培養(yǎng)素質全面、個性鮮明且具有一定文化藝術修養(yǎng)的完整人作為主要任務,并為學生終生喜愛音樂、學習音樂、享受音樂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為學生營造輕松愉悅、開放自由的環(huán)境氛圍
在孩子們的眼中,音樂教師是“愉快”的代名詞,是他們的“歡樂天使”,所以,我們必須用良好的行為營造一種自由、寬松的能使學生心靈感化的環(huán)境和氛圍。如:學生自由選擇座位,采用朋友式的交談組織形式以縮小師生的空間距離,使學生為走進音樂課堂而歡欣雀躍,讓他們在音樂藝術的海洋里自由自在地遨游。
二、給予學生更多放飛自我的自由時空
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為學生理解與演繹音樂提供了想象、聯(lián)想的廣闊空間。要讓學生在這個廣闊天地里盡情地翱翔,我們必須做到把時間還給學生,把空間還給學生。我的做法是“悠著點”。欣賞音樂時學生會不由自主地站起來手舞足蹈甚至離開座位,這時,教師請不要呵斥學生的隨意,不妨以贊許的眼神欣賞他的表演,待他心滿意足后自會回到座位。遇上喜歡唱的歌,總有學生激動得控制不住自己的音量,盡管喊唱有損聲帶且不好聽,但一味強調“輕點再輕點”只會令學生情緒受到抑制,演唱變得無精打采了。我會在唱歌前提醒學生用自然的聲音讀唱外,在教學中發(fā)現(xiàn),一年級新生對歌聲好聽的評價標準首先是響亮,對掌握正確的演唱方法我們老師要有足夠的耐心引導與等待,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改變與適應。只有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學生才會把音樂課看作是無拘無束、放飛自我的地方,才會由衷地喜歡音樂課。
三、讓活動貫穿課堂教學,讓學生在動中學,動中樂
活動化的教學充分利用小學生好動的天性,開放課堂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造寬松的教學氛圍,讓活動貫穿課堂教學,在“動中學,動中樂”。教師“動”(談話、范唱、跳舞、彈琴等),學生“動”(聽賞,學唱,跳舞、彈琴等)、師生互動(討論、交流、練習、問答等)教學不離開活動,在活動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培養(yǎng)合作意識。學生主動參與其中,就能進行情感體驗?;顒踊恼n堂教學,使學生在時間、空間上有靈活性,組織形式多樣化,從而達到學生思維上的活躍性,在親身體驗中學會創(chuàng)新。
四、精心設計生活化的活動內容,讓學生置身于音樂的美好境界中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要重視學生的藝術實踐,培養(yǎng)學生對音樂的興趣、愛好,讓學生在愉快的音樂實踐活動中,感受音樂,表現(xiàn)音樂,創(chuàng)作音樂,在濃郁的藝術氣氛中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素質和能力。采用聽、想、視、畫、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置身于音樂的美好境界中。下面列舉幾個例子。
1.為歌曲創(chuàng)編動作
如果說歌曲易于用動作表現(xiàn)的話,則應盡量啟發(fā)學生結合生活,發(fā)揮想象,自編動作來表現(xiàn)歌曲。如欣賞《我是草原小騎兵》時,讓學生隨音樂進行表演,當聽到歡快的旋律時,學蒙古少年做騎馬的動作,當聽到優(yōu)美抒情的旋律時,模仿蒙古人做應肩、聳肩、擠奶等的動作。聽到暴風雨來的時候表現(xiàn)出騎馬飛速奔跑時的樣子。通過表演,樂曲的情緒、速度很容易被學生掌握。
2.為歌曲改編歌詞
在教學中,啟發(fā)學生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給熟悉的歌曲創(chuàng)編新的歌詞或改編部分歌詞,既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又能提高學生演唱新歌的興趣,同時還能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學生唱著自己改編的歌曲,創(chuàng)造力頓時被激發(fā)出來。一個同學唱完自編歌詞的歌曲后,其他同學都爭先恐后地要把自己創(chuàng)編的歌詞唱給老師和同學們聽。
3.為歌曲創(chuàng)編伴奏
采用聽、想、視、畫、動等實踐活動,讓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置身于音樂的美好境界中。如《小雨沙沙》這首歌曲,宛如一幅畫,繪聲繪色地再現(xiàn)了春雨的場面。在教唱時,先準備好打擊樂器,一部分學生邊唱邊做下雨和麥苗的動作,另一部分學生按歌曲節(jié)奏敲擊沙捶、三角鐵進行伴奏。學生邊做動作、邊唱歌曲、邊伴奏。這樣生動地表現(xiàn)了歌曲的場面和意境,活躍了課堂氣氛,在歌曲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