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太倉市港城小學 王 成
“微博”顧名思義,就是微型博客,是人們借助網絡平臺用一兩句簡短的話記錄生活、發(fā)表感想。它早已悄無聲息地走進了我們的生活,并以其短小、方便的特點深受人們的喜愛。從語文的角度講,寫微博不失為一個練筆的好方法。但是受網絡等因素的影響,讓小學生將通過網絡平臺發(fā)布微博的方式“轉戰(zhàn)”為用筆尖記錄的方法,于是就變成了“筆尖微博”。從雜志上看到不少一線教師的作文教學故事,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教師將日常生活中“微博”“微信”等記錄點滴生活的形式引入學生的練筆中,突然覺得這一形式很新,也很有其獨特性,便也嘗試了一個學期。經過一個學期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探索,筆者也對“筆尖微博”有了更深層次的了解。
“筆尖微博”,顧名思義,就是將“微博”以微小的形式記錄生活的方式用筆和紙來代替。形式不同,實質卻是一樣的,所以,“筆尖微博”的特點其實也是微博的特點,其最主要的特點是以“微”著稱。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筆尖微博”的最主要特點就是形式上的“微”,即它是有字數(shù)限制的,從幾個字到幾十個字不等,只要將自己的觀點表達得清楚明白即可。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日益加快,人們也沒有太多的時間靜下心來每天堅持從頭到尾寫一篇洋洋灑灑的長篇大論,于是產生了這種短小、不受字數(shù)限制的方式來記錄生活。對于學生來說,若是每天叫他們寫一篇幾百字的日記,一方面,不一定會堅持下來,時間一久,厭煩寫作;另一方面,他們的生活每天是兩點一線,每天幾百字記錄下來的內容并無大的區(qū)別,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失去對寫作的信心。一反每天記日記的方式,而以“微博”的形式記錄生活,失去了字數(shù)的限制,既不需要他們花費太多的時間,也不至于他們在短時間內失去興趣,一舉多得。其實,用最少的語言表達最豐富的內容,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
現(xiàn)代人的生活每天都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內容,時空的不停轉換也會擾亂人的記憶,待到忙完一天再來回憶白天在某一個時間和地點發(fā)生的事情,也未必能夠百分百記得。更何況,有時候靈感只是一瞬間的事情。而“微博”卻能超越時空的限制,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記錄下來,我想這也是“微博”為生活在快節(jié)奏里的現(xiàn)代人所鐘愛的原因吧。對于小學生而言,每天的在校生活豐富多彩:上課、活動、午飯、閱讀、作業(yè),等等,都有可能成為他們“筆尖”記錄的內容,每一個時間段發(fā)生的故事,或喜或悲;每一個地點看到的人,或高或矮,只要抓住每一個瞬間,善于捕捉,同學們的“筆尖微博”就寫成了。
寫一篇幾百字的日記,可以隨心所欲,想到哪里寫哪里。而一篇短短的“筆尖微博”因為受篇幅的限制,只能表達有限的內容,往往把一件事情說清道明已屬不易。因此在選材上,一篇“筆尖微博”的視野就不能太開闊了,或是一句話或是一個眼神,抑或是一個瞬間,但一次“微博”只能表達其中的一種,旨在發(fā)現(xiàn)“微小”的世界。但是換個角度,選材的“微”僅僅限于一篇“微博”,往往精彩的大世界,卻能存在于無數(shù)個“筆尖微博”里面。但是這兩種觀點卻并不矛盾,只是指向的對象不一樣罷了。
將所見、所聞記錄下來畢竟還只是寫作的表層目的,真正的財富是從所見所聞中表達所思,這是所有好的文學作品吸引人的地方所在?!肮P尖微博”的存在也旨在提高學生的思考力,表達的隨意性與即興決定了“筆尖微博”的思想也是“微”的,對于一件事情,他們往往只能看到一個方面:考試了,很悲傷;過年了,很開心;跨年了,又長了一歲……類似這樣的想法,既是“微”的,又是“淺”的。但對于學生而言,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有很多的相似性甚至相同性,也決定了他們思想上多角度的“微”,即從同一件事情上,學生有不同的表達方向。從這個角度來講,也可以聚“微”為大,化劣勢為優(yōu)勢。
總之,“筆尖微博”的“微”特點,為學生的創(chuàng)作提供了足夠的自由空間。
經過一個學期的實踐和及時的指導,“筆尖微博”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表現(xiàn)出以下幾種價值取向。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庇浀脛倓偛贾谩肮P尖微博”任務時,很多學生抱怨說:“老師,我們每天不是學習就是在家,哪有什么東西可寫???實在是寫不出呀!”我看了看他們,并沒有說什么,只是讓他們放開了去寫,不限字數(shù)、不限內容。結果,第二天收上來的“作品”中確實有一半都是以“今天”做開頭,以“流水賬”的形式記錄了一天的生活點滴:“今天,我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公園散步?!薄敖裉?,我們又考試了,哎,無限的考試,什么時候是個頭??!”不寫真不知道,原來學生眼里的生活是多么寡淡無味,這不應該。于是,我便引導學生換個“鏡頭”去看生活:不妨給你的生活換種顏色,涂上你們的顏色:藍色、紅色、綠色等。學生的世界是精彩的,寫著寫著,學生們的“筆尖微博”由“流水賬”漸漸豐富了起來:同桌、放學、下棋、課堂、午餐、面條、公園、天氣、樹葉、家務、作業(yè)、爭論……他們恨不得將大千世界的種種都概括進來。甚至在他們的眼里,累也變得值得了:“累水而非淚水,此水來源于那層層要命的樓梯,體育課后,原本就灌了鉛似的雙腿,十分費力地爬上樓梯,卻不知我還得去圖書館,細細想來我爬完了19層!汗水從身上無情地流下,哦,那是累水?!?/p>
只要愿意去發(fā)現(xiàn),并用一種匠心之法將本來枯燥無味的東西換一種表達方式,也許精彩就在身邊。
不得不說,平時只要一提到作文,學生們便發(fā)出一致的“哀怨”聲。其實仔細想想,也難怪他們。在平時的習作中,我們總會有意無意地將習作的框架為他們限得死死的,學生們不敢“越雷池一步”,長期的“機械化”操作,他們心生“哀怨”也是能夠理解的。與平時的習作不一樣,“筆尖微博”沒有任何束縛,不限字數(shù)、不限內容、不限體裁,他們的表達是自由的,更重要的是,這種自由是由心生的。一段時間里,班級里竟然掀起一股“復古”風,同學們愛用古文形式創(chuàng)作“筆尖微博”:茶之味,苦中帶澀,卻有苦盡甘來之味;菊花淡淡哉;飲之,則口有余香。品讀著這些“小大人”創(chuàng)作的“古文”,倒是蠻有味道的;過了一段時間,不知道怎么又流行起了“三字經”,以三字為一句進行創(chuàng)作:文學社,真有趣;小溫溫,愛取名;孫怡洋,孫怡慧;孫胖洋,孫瘦慧;胖洋胖,瘦洋瘦,胖洋“瘦慧”真不對!甚至還有學生干脆寫起了連載小說,每日“筆尖微博”必以“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作為結束語,真是吊足了讀者的胃口。實踐證明,表達是發(fā)自內心的,是內心自由的訴求,只有激發(fā)了學生的表達欲求,才能讓他們盡享表達的自由。
真實的微博與微信等可以有朋友的點贊與評論,于是,我們也開展了“筆尖微博”的互動活動。在征求每個學生意愿的情況下,我們將“筆尖微博”作公開狀,每個人都有權利閱讀別人公開的“筆尖微博”,但是閱讀之后一定要留下評論;有時候,老師也會選擇優(yōu)秀的 “筆尖微博”在全班分享。很多時候,學生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寫的主題與別人的相同,為什么到了別人的筆下,語言竟然可以變得如此優(yōu)美。同樣是寫期末考試,有的學生寫道:“一個星期又過去了,馬上要期末考試了。要多多復習,爭取考個好成績?!边@只是簡單的、毫無力氣的“呻吟”,而另一個學生卻寫道:“鋪天蓋地的試卷變成了一座小山,我們在山頂上揮筆不停,變成了愚公,一寸一寸地移山”。讀完之后,學生們都對后者頻頻稱贊。從他們的表現(xiàn)中,老師也明白了些許。很多時候,對于同樣一件事,學生們從同學的“作品”中讀來,并意識到原來還可以換個角度去思考。凡此種種,從他們交流的過程中,我們看到了不一樣的結果,也看到了不一樣的喜悅。
語言是看世界的眼睛,但決定語言的是思維。從某種程度上講,即便是小小的“筆尖微博”,其實也是學生看世界的一種思維。實現(xiàn)了“筆尖微博”的交流,也是實現(xiàn)生生思維交流——在碰撞與摩擦之中產生思維的火花,從而使學生的思維變得更加多維、更加敏捷、更加全面,最終使學生的思維品質得到提升。
總之,“筆尖微博”是學生堅持練筆的一種新嘗試,至少在一個學期的堅持中,我們是看到了希望的,相信,堅持到最后,學生們會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