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泉州市永春縣石鼓中心小學 陳雪芳
小學數學教學要倡導學生探究、自主學習,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要得到提高,并培養(yǎng)學生的參與意識,而小學生并不太積極參與主動地思考,卻習慣于被動接受,這時學生的思維就需要教師通過適時的提問來引導。將學生引導到知識彼岸的橋梁是科學而巧妙的提問,是開啟學生智慧之門的鑰匙,是師生雙邊活動的紐帶。能充分發(fā)揮師生雙邊的積極性的關鍵在于問題提得精、提得好、提得巧,這樣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教師教起來也才能得心應手,也可以最大限度地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那么,要使課堂提問收效更大,作為小學數學教師的我們應該在什么時候提出自己的問題呢?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總結一些經驗,提出供大家探討。
“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思維的先導是疑問,學生的求知欲望的活躍的表現形式是由潛在的表現形式轉變來的,是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內在驅動力。對于學生的提問興趣,教師要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來培養(yǎng),使學生樂于并勇于把問題提出來,做到在疑問中學習,在學習中疑問,形成了這樣的良性循環(huán),學生自主學習就能被激發(fā)。
比如在進行除法的教學時,提出的問題可以帶有引導性:能夠被4整除的數有哪些?先把學生的積極性調動起來,要不限定答案的數量,然后讓學生自己提出相似的問題,將主動權拋給學生,回答時由其他同學回答。使用這樣的教學方式的效果非常好。又如教學簡單幾何形體時,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學生有了課堂的主動權,讓學生自己作答。有學生提出:生活中是正方形的有哪些物品?這一提出問題的同學再任意選一名同學來回答,其他學生再加以補充,而回答不上來的同學要再提出另一個問題。這樣每個學生隨時都要做好提問和回答的準備,變相地促使學生掌握課本上的知識。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在提問和回答的內容之中全部包含了學生所學的內容,比如所涉及的課本上的內容有“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等,老師在最后可以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在生活中這些物體設計成這樣的形狀是什么原因呢?對于學生來說,這個問題是比較有難度的,在很大程度上鍛煉了他們的數學能力,讓學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除了要讓提問方式更為高效,教師在隨后給予學生的問題反饋也非常重要。問題反饋是師生間的一種良好交流互動,這個交流溝通過程也能夠讓學生對于自己的思考方式有所認識,尤其是當學生在思維上進入誤區(qū)時,教師可以及時指出,讓學生找到正確的思維模式。此外,問題反饋過程還能夠讓教師與學生間展開交流互動,能夠讓師生間對于特定問題展開良好的交流探討,這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也是對學生思維層面的一種指引,能夠讓學生更有效地思考問題,在問題探究中有更多收獲。
比如在學習“三角形的內角和”時提出了一個假設:“大三角形的內角和比小三角形的內角和大。”我讓學生對于這個命題展開思考,隨后判定這個命題的真?zhèn)巍_@個命題很有迷惑性,不少學生都進入了陷阱,覺得這個命題是對的。有些學生則沒有急著下結論,而是借助一些已有的知識體系展開對于這個命題的驗證。我會有意識地參與到學生中去,和大家一起展開對于這個命題的探究。當學生在思考中出現瓶頸時,我會適時給予學生點撥,并且對于學生的一些觀點給予反饋,這不僅加強了師生間的交流互動,也能夠很好地給予學生有效引導,讓學生在問題思考上更有成效。
在對一些相對簡單的問題進行講述時,我們往往一得出了結論就十分滿足,便不再深入講解,而停步不前了,學生從頭到尾不能自主探索學習,這樣學生根本沒有動多少腦筋,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十分不利,因此,在此時進行適當地追問是非常有必要的。
聽過一位教師在教學《9加幾》時,進行“9+8”教學時,在把9湊成10的方法完成后,抓住時機追問了這樣一個問題:是不是只能把9湊成10?一提出問題,有的學生們在交流,有的學生們在思考,有的學生們在比劃。這時就有學生回答:只要在9里面分出2個就行了,那就是還可以把8湊成10。你看,多有意義的追問?!皩W生算得來就行了”,這是我們傳統的教學目標,而不注重方法的靈活運用和學生思維能力的拓展,這樣的追問,學生獲取知識的方法和過程才能受到關注,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其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為后面“8加幾”的教學作了鋪墊,讓學生更進一步明白了湊十法的道理,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拓展,同時數學思想歸納法也滲透其中。
在課堂上,教師要多給學生表達自己想法的機會,留給學生充分思考、探索的時間,尊重和鼓勵學生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答問題。經常給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機會,讓學生互相質疑或向老師質疑,鼓勵學生有疑就問,特別是對學生提出的有價值的問題,要給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揚,使學生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有時學生的提問能幫助老師拓展教學的空間,為課堂教學增光添彩。當然,教師也要保證學生提問的質量,不能漫無邊際,這就需要教師的正確引導,讓學生的思考集中在關鍵點上。
例如,在教學“多位數乘一位數”一課,開始時,學生從情境圖中獲得了旋轉木馬每人每次2元、碰碰車每人每次3元、激流勇進每人每次6元、登月火箭每人每次8元、過山車每人每次10元的信息。教師提出了如下的問題:“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有的學生說:“旋轉木馬和碰碰車共多少錢?”有的學生說:“我如果要玩這幾種游樂項目共需多少錢?……群情激昂,各抒己見,一時難以收場。這時老師話鋒一轉:“你能提出用乘法計算的問題嗎?”這樣問題就明確多了,便于學生及時進入對關鍵問題的探究和學習中。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高超的藝術。教師課堂提問的技能取決于課堂提問的目的能不能達到。課堂提問的有效性要切實增強,我們每一位教師都值得認真探討和研究。我們一方面要通過加強實踐,不斷總結經驗,切實改進和提高課堂提問的基本技能,另一方面要通過提問調動學生的學習動機,發(fā)掘學生內在的積極因素。
[1]韓彩霞.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藝術性[J].新一代:理論版,2017(4).
[2]史穎.追尋提問的藝術——談小學數學課堂提問的有效性[J].學子:理論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