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坤
(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區(qū)第八小學)
現在的數學已不再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數學。學生學習的數學知識,不應當是獨立于學生生活的“外事物”,不應當是封閉的“知識體系”,更不應當只是由抽象的符號所構成的一系列客觀數學事實,如概念、定理、公式、法則等,學生學起來枯燥無味,沒有興趣,學生也成了學習的容器。所以在數學的教學中,要關注“有趣、有用、好奇”,設法讓學生經歷“做數學”,使他們在這些活動中表現自我,發(fā)展自我,從而感覺到數學學習是很重要的活動,很有趣,很快樂,進而形成“我能夠也應當學會數學”的思維方式。下面就小學快樂學數學的問題,談談我在教學工作中的體會。
“數學是思維的體操”,在教學中誘發(fā)學生大膽地猜想、探索、發(fā)掘,發(fā)展學生思維的創(chuàng)造性?!皩W啟于思,思啟于問”“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教師應多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一是引導學生圍繞情境中的問題展開思維;二是引導學生圍繞情境提出問題。例如在“十幾減8、9”的退位減法中,教學時可以讓學生觀察教科書中的圖,說一說圖意,還可以讓學生模擬表演,提出要解決的問題,然后讓學生猜一猜還剩幾,再列出要計算的式子。例如面對“15-9=?”這個問題,學生經充分的思考得到計算“15-9”的方法有:① 15-1-1-1-1-1-1-1-1-1=6; ② 15-5-4=6;③10-9+5=6;④15-10+1=6;⑤因為9+6=15,所以15-9=6。
新版數學教材提倡讓學生在探索中自主學習,強調合作討論,體驗數學再發(fā)現的過程。所以,教師不能把數學學習當作一個靜態(tài)的過程,而應該持動態(tài)的數學教育觀,即不把數學簡單地看成是知識的匯集,而應將數學學習看成學生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白觥睌祵W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在數學教育中加入操作;二是在數學教育中加入創(chuàng)造。例如在教學“十幾減8、9”時,讓學生當一回“售貨員”,從15支鉛筆里賣出9支,學生一邊交流一邊操作,從中提出多種算法, 計算“15-9”的方法也由此多種多樣。
許多同學視數學為難學的學科,是因為被枯燥的定理、公式給難住了。數學學習在他們眼里,只剩下了聽不懂的定理和無窮無盡的運算。其實,數學學習應該是非常有趣而充滿創(chuàng)造性的。
要讓學生對數學重拾興趣,就需要改變課堂模式,讓學生用自主和合作的方式去學習;還要改變學生學習數學的心態(tài),讓學生帶著自信和積極的情感去學習;最后要改變學生的學習過程和策略的知識形態(tài),用游戲來包裝知識,吸引學生在玩中學習。
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加上豐富多樣的學習活動組織形式,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愛玩好動是孩子的天性,玩的時候,學生的注意力最集中,參與性也最高。教師要開動腦筋,組織一些動手操作的活動或創(chuàng)設故事情境“串聯”數學知識進行教學,從而打消學生的畏難情緒,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例如一年級數學上冊中的“認識圖形一”,首先創(chuàng)設場景:圖形王國。然后開展游戲活動,帶領學生認識圖形王國中的幾個新朋友,讓同桌互相提出問題,說出新朋友的不同特點(即不同圖形的特點),這樣就在生動的場景中認識了長方體、正方體、球和圓柱體等。
數學新教材越發(fā)重視數學學習的生活化。數學學習不只是學知識,更重要的是用知識,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只有真正能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才算是真正掌握了數學知識,而這個解決問題的思考過程,也鍛煉了學生能力,可以把思考模式遷移到生活中其他需要解決的問題中去,這對于學生的成長是非常有益的。教師應該多聯系生活,組織學生開展數學實踐活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就在身邊”。
例如在教學一年級下冊“分類與整理”一課時,教師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我們班下周要組織郊游野餐活動,需要買一些同學們比較喜歡的水果,在買水果之前,我們需要做什么準備工作?要怎樣才能買到同學們都喜歡吃的水果,做到不浪費呢?這就需要應用統(tǒng)計的知識。
同學們?yōu)榱私鉀Q這一問題,就會使用學過的知識,將數學知識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課后,同學們還可以練習統(tǒng)計學習用品、統(tǒng)計生活用品。
總之,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數學教育將是一種現代化、開放化、素質化、活動化、實踐化、個性化和社會化交融的教育,將是一種生動的、活潑的、自主的、合作的、創(chuàng)造的、充滿生命力的教育。所以教師應在教學中多思考,多創(chuàng)造,將快樂帶入課堂,帶入學生的數學學習中,讓學生在學數學的過程中感受到快樂和成功,從而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培養(yǎng)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