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高新區(qū)秦馀小學校 李 靜
在《語文課程標準》和教材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小學語文老師開始了勇敢的嘗試,他們在課堂中有意識地引入了古漢字教學。古漢字在課堂中的出現(xiàn),激發(fā)了學生識字的興趣,提高了學生識字的效率,減少了錯別字的發(fā)生,利于學生對詞匯的深入理解,更為小學語文課堂增添了厚重的文化色彩。
筆者結合自己近年來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古漢字教學的思考、總結,以《東方明珠》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談一談小學語文課堂中古漢字教學的三大誤區(qū)。
漢字的古今意思相差甚遠,古漢字在我們的生活中也并不常見,即便是語文老師,也大多對其知之甚少。如果在教學前,教師沒有查閱資料、精心研究,不能做到全面透徹地理解字意變化及演變過程,只任由課堂上對著字形臆測,隨意發(fā)揮,那肯定是要出錯的。
【教學片段】
師:(教師邊說邊寫“方”的篆文)同學們,你們看,這是一個人,走得沒力氣了,兩條腿變得歪歪斜斜的。走著走著,看到了一道地平線,這就是“方”的古漢字。
師:(邊說邊隨手寫“方”字)這個人接著走啊走,走到了現(xiàn)代,變成了什么樣子呢?就變成了現(xiàn)在的“方”字。
師:我們一起來寫這個“方”字。(教師在田字格中范寫,學生跟著書空)
師:開火車讀一讀這個字吧!
師:誰會給“方”組詞?(指名學生口頭組詞,然后教學下一個生字)
看到這個教學片段,估計很多教師會啞然失笑。在教學“方”字時,這位教師能有意識地引導學生觀察、了解“方”的古漢字,選取的字例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古漢字到現(xiàn)代字的演變過程,調動了學生學習漢字的積極性,有助于學生識記字形,本來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然而糟糕的是,教師沒能在課前做好功課,對“方”古漢字意義的解讀誤差較大?!胺健笔窍笮巫?,《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併船也。象兩舟省、緫頭形?!狈g成現(xiàn)代文則是:“方,相并的兩只船。字形下部像兩個“舟”字省略合并成的樣子,字形上部像兩只船總纜在一起的樣子。”而這位教師僅僅根據(jù)古漢字的線條,任性地展開無根據(jù)的描述,古漢字的內涵被曲解得面目全非。識字教學,識的不僅是字形,還有字義,正確識義才能讓學生了解和感受我們民族的文化和智慧。
古漢字在歷史長河中經(jīng)歷了數(shù)千年的演變,從最初的甲骨文,歷經(jīng)金文、小篆,再演變?yōu)殡`書、行書、楷書、草書。幾千年來,漢字字形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字義也在不斷變化。于是,不同時期、不同字體,漢字的意思也常常會有所不同。在引入古漢字教學前,教師就應該反復斟酌,做好字形及字義的選取。
【教學片段】
師:小朋友們,課文讀完了,我們現(xiàn)在就出發(fā),去上海黃浦江邊看一看美麗的東方明珠。(師邊說邊寫“東”的古漢字)讓我們帶上行李,準備出發(fā)。
師:(手指著“東”的古漢字)小朋友們看,這是古代兩個布兜扎起來的行李,知道這是什么字嗎?(生紛紛搖頭,表示不知道)
師:那接著看哦,到了現(xiàn)代,它就變成了一個字,這個字就是我們現(xiàn)代的“東”字。一起讀一讀吧?。▽W生讀“東”字)
師:跟著老師一起寫這個字。(教師范寫,學生書空)
師:哪位小朋友能給“東”字找朋友?
生:東方。
生:東北。
……
這是《東方明珠》一課的“東”字的識字教學片段?!皷|”字構型說法不一,一種說法是會意字,《說文·東部》有:“從日在木中。”意思是太陽在“木”中,表示太陽剛剛升起,太陽升起的方向就是東方。另一種說法是象形字,在甲骨文中,“東”像一個竹木編的籠子,也像裝滿物品的口袋,兩頭用繩子扎住。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選取的是第二種字源解說,呈現(xiàn)的古漢字是相對應的甲骨文。教師引入“東”古漢字的設計不著痕跡,非常自然地將學生的目光聚攏過來,確實激發(fā)了學生的識字興趣。
在多次聽課活動中,筆者還發(fā)現(xiàn)了這樣的現(xiàn)象:不管是詞串教學,還是課文中的生字教學,只要是識字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在每個生字教學時,必定要先出示生字的古漢字,先講解一番,然后才帶著學生識字寫字。這幾乎成了一種固定的識字教學模式。仍以《東方明珠》一課的識字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學完前兩個生字“東”和“方”后,繼續(xù)教學“電”和“有”。
【教學片段】
師:(邊說邊寫“電”的篆文)小朋友們,走著走著,天上下起了很大的雨,還出現(xiàn)了一條龍。這也是一個字,認識這個字嗎?猜一猜!
師:老師告訴你們,這下面的龍就是閃電,你們看像不像天上的閃電?
師:這是“電”的古漢字,(師邊說邊寫“電”字)現(xiàn)在變成了這樣的“電”字。
師:小朋友們,一起來讀一讀?。ㄉ氉x生字)
師:小手伸出來,跟老師一起寫“電”字。(師范寫,生書空)
師:(多媒體出示)小朋友們看,這是“有”的古漢字,上面像是一只手,下面是一塊肉,手里拿著肉,就是“有”字。
生:下邊的肉像月亮的“月”字。
師:下面就是“月”的變形。老師請小朋友們開火車讀一讀這個字。(學生按要求練讀、書空、組詞)
師:四個生字學完了,小朋友們把《習字冊》打開,每個字寫三遍。
這個教學片段與前面兩個片段合起來,是一位教師《東方明珠》第一教時完整的生字教學部分。很明顯,此片段中“電”的古漢字字形選取金文是不合適的,若選擇篆文,學生更容易將古漢字和現(xiàn)代字聯(lián)系起來,更能了解古漢字到現(xiàn)代字的演變過程,識寫、理解起來也會更容易一些。
整個識字寫字環(huán)節(jié),教師預留了十五分鐘。時間的設定本來是很合理的,然而教師在教學四個生字的同時,花費了比教學生字本身更多的時間來教學四個古漢字,未免喧賓奪主。盡管老師已經(jīng)加快了寫和說的速度,等到學生握筆寫字時,距下課鈴響也不足三分鐘,學生如何能在短短的三分鐘內練寫好四個生字?十多分鐘的時間,灌輸了那么多的內容,聽課的老師尚且眼花繚亂,對于一年級上學期剛剛開始接觸漢字的孩子來說,又能吸收、消化多少?教師匆匆講解,一帶而過,又怎能激發(fā)學生學習漢字的興趣?這樣的古漢字教學真的有助于提高學生識字寫字的效率嗎?
試想一下,假如這位教師能給本節(jié)課中的古漢字教學做一做減法,在教學的四個生字中,選擇一個或者兩個典型的生字來引入古漢字教學,少一些教師的乏味講解,多一點學生的觀察和思考,讓學生擁有親近古漢字、觸摸古人智慧的時間,這樣才能真正發(fā)揮古漢字教學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讓學生愛上我們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