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浮橋鎮(zhèn)幼教中心 徐新穎
有一天傍晚,阿姨家的孫女放學拿著蠶寶寶來到我們教室。孩子們看到她的蠶寶寶,一個個地問:“這是什么蟲子呀?”“為什么要養(yǎng)小蟲子呀?”“我也想看看,也給我看看吧?!薄吹胶⒆觽儗πQ寶寶的喜愛溢于言表,我也找了一些蠶寶寶的卵與幼蟲放在教室的自然角中讓幼兒觀察。孩子來到幼兒園看見自然角中的蠶寶寶,興奮地趴在桌子上,看著蠶寶寶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你看它在吃草,好像很好吃的樣子?!薄把?!這條毛毛蟲怎么不動,它會不會死了?”“不會吧,它可能還沒睡醒,還在睡懶覺,你輕一點,別吵到它?!薄澳憧疵x的眼睛怎么是黑色的,像戴了墨鏡一樣?!薄斑@個黑色的一粒一粒的這么多,是什么東西呀?”孩子們交流著,突然有個孩子跑來問我“老師,這個蟲子叫什么名字呀?”一個孩子問了以后,其他孩子的問題馬上也就冒出來了,于是我決定和孩子們一起深入了解蠶寶寶。
根據(jù)孩子們的意愿,我將大小不同的兩批蠶寶寶分別放在兩個不同的籃子里。區(qū)域活動時,孩子們喜歡拿著放大鏡觀察蠶寶寶吃桑葉,他們很快就有了不少新發(fā)現(xiàn)。比如,蠶寶寶的腳上怎么好像涂了膠水,能粘在桑葉上不掉下來,有的蠶寶寶怎么不是白色的,身上有一點一點的花紋,有的蠶寶寶頭上怎么像老奶奶一樣,有這么多皺紋,它是不是也年紀大了呀。孩子們會把自己的發(fā)現(xiàn)記錄在紙條上,并與同伴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他們也會運用繪畫、符號、自己的標記來表達自己對蠶寶寶的疑問。于是我在活動室設置了話題墻,供他們展示和交流自己的發(fā)現(xiàn)和疑問。
美工區(qū)里,孩子們用輕粘土捏制了他們心中的蠶寶寶,有的捏制了屁股上有尖尖的小刺的蠶寶寶,有的捏制了有身體上有花紋的蠶寶寶。與此同時,他們也產生了疑問:“為什么有的蠶寶寶屁股上有一個尖尖的刺,而有的卻沒有呢?”
在不同區(qū)域中游戲的孩子都提出了相同的問題:為什么有的蠶寶寶尾巴上有尖尖的刺,有的卻沒有?其實,當他們提出問題的時候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通過查找資料才明白這種不一樣的“長相”與蠶寶寶的性別有關。
我想了解孩子會對蠶寶寶的這一“長相”做出何種解釋,于是我將這個問題拋給孩子。他們說:“可能是遺傳,跟它的爸爸媽媽有關?!薄耙苍S跟年齡有關,長大了就會長出淺淺的刺來了?!薄盎蛟S因為品種不同,有的天生就有刺,有的天生就沒有?!焙⒆觽兊牟孪敫鞣N各樣,怎么來證明自己的猜想否正確?討論后我們決定上網(wǎng)查一查,在網(wǎng)上了解到蠶寶寶分雌雄,可網(wǎng)上的資料都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現(xiàn),孩子們不認識文字,如何能讓他們來理解蠶寶寶的雌雄呢?我去找了一條雌蠶和一條雄蠶單獨放在一個盒子里,帶著孩子們一起觀察,重點引導孩子觀察他們的大小,然后問:“你們家里爸爸長得大一些還是媽媽長得大一些?”孩子們脫口而出:“肯定爸爸大呀?!薄芭?,我知道了,是不是蠶寶寶也有爸爸和媽媽?”我點點頭表示同意,同時引導孩子們觀察蠶寶寶的尾巴,他們發(fā)現(xiàn)蠶爸爸的尾巴上有尖尖的刺,蠶媽媽的尾巴上就只有一個圓圓的小黑點。
蠶寶寶分雌雄的發(fā)現(xiàn)激發(fā)了孩子們的探究熱情,他們常趴在桌子上看蠶寶寶吃桑葉??粗粗⒆觽冇钟辛诵聠栴}“蠶寶寶們吃的是什么葉子呀?”“他們還會吃別的葉子嗎?”“這個葉子好吃嗎?”……于是我們一起在幼兒園中收集了一些桂花、櫻花、茶花、無花果等的樹葉放在自然角中。孩子們用不同的樹葉去喂蠶寶寶,他們發(fā)現(xiàn),蠶寶寶只吃老師準備好的那種葉子,我們一起去收集來的葉子蠶寶寶都不吃。孩子們拿著桑葉來問我:“老師,這個是什么樹的葉子呀?蠶寶寶怎么只吃這個葉子呀?”我們又一次通過網(wǎng)絡了解到,蠶寶寶的子子孫孫都是在桑樹上繁殖,所以逐漸地形成了最習慣于吃桑葉的特性,而且變成遺傳性了。在幫助孩子了解了蠶寶寶喜歡吃桑葉后,我還發(fā)動家長與孩子一起去尋找桑葉,為蠶寶寶提供食物。
蠶寶寶在孩子們的精心照料下一天天長大。突然有一天早上,一個孩子進去自然角的時候發(fā)現(xiàn),蠶寶寶的家里多了一個白色的“蛋”。他馬上召集了小伙伴們來看新發(fā)現(xiàn)。孩子們一看都很驚訝,有的伸手去摸一摸,感覺有點毛毛的;有的去捏一捏,好像很軟哎,可以捏扁掉;還有的大膽猜測道:“會不會像小雞一樣,是蠶寶寶生的蛋呀?”“啊,不會吧,蠶寶寶就這么小,能生出這么大的蛋來嗎?”與往常一樣,孩子自己討論著并畫下了他們心中的疑問。我在思考:該用什么方法方法幫助幼兒理解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呢?為了解釋抽象的概念,我想到了一本繪本——《好餓的毛毛蟲》,雖然講的是蝴蝶的一生,但蝴蝶是與蠶寶寶一樣,從卵變身到蝴蝶的過程是類似的。于是我們利用中午的時間帶著孩子們一起聽了《好餓的毛毛蟲》的故事。聽完故事后他們知道了,這個小小的“蛋”有自己的名字,叫繭,是蠶寶寶給自己造的家。我還提供了麥稈和小盒子,與孩子們一起觀察蠶寶寶的外形,看哪些蠶寶寶快要吐絲造房子了,就把它放到麥稈上,讓它們把家造在麥稈上。
隨著時間的流逝,蠶寶寶們從自己制作的小房子里鉆了出來,它們變成了蠶蛾。蠶蛾們自主交配并產下了蠶卵。孩子們發(fā)現(xiàn),產完卵的蠶蛾怎么都不動了,好像死掉了。有些女孩子竟然因為蠶蛾的死流下了晶瑩的淚珠??吹胶⒆觽兒軅?,于是我們展開了“如何留下蠶寶寶”的討論。有的孩子提出,可以讓老師拍下照片,有的孩子提出我們要好好照顧它們留下的寶寶們,這是它們生命的延續(xù),有的孩子提出我們要把它們埋到土里,然后立一塊牌子,我們有空了就去看望它們,還有的孩子提出能不能做成標本,放在教室里陪著大家。老師幫助大家拍好了照片,有的孩子還用繪畫的方式進行了記錄。
在上述活動中,我們以孩子為主體,關注孩子的興趣與需要,給予他們充分的支持和回應。在這樣的氛圍中,每個孩子都積極參與,熱情投入,體驗到了探究與解決問題的成就感。我們相約,來年一起等蠶卵再次變成蠶寶寶。由蠶寶寶引發(fā)的探究活動還將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