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江寧分校小學部 王 縵
【案例背景】
一直覺得自己上課很順利,由于精心備課,預設和生成的相似度很高,對自己的教學也頗為滿意,我對學生的把控較強,一般按照一定的固有順序講解文章,不敢越雷池一步,自我感覺能夠把課文分析透徹,學生一定收獲滿滿。但自從上了公開課《黃河的主人》之后,我對自己的教學方式產(chǎn)生了很多質疑。雖是“亡羊補牢”之舉,但我覺得非常有意義。
【案例描述】
一、當學生的答案超出預設時,我該怎么辦
我們都會遇到這樣一種情況:學生的答案與我們所提出問題的預設答案不一致,在這種情況下,該如何處理呢?
在《黃河的主人》這節(jié)公開課上,這種情況就被我遇到了。教學過程中,分析本課側面描寫之后,在用“我的心驚膽戰(zhàn)”去襯托艄公品質的環(huán)節(jié)上,我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的二至五自然段,找出讓你提心吊膽句子或者詞語并圈出來,寫出你的感受。第一次嘗試這種開放式的問題,我想學生的想法必定與我的一樣或相近。出示問題后,胸有成竹地等待著我要的答案,學生埋頭苦想,奮筆疾書,不負眾望。我穿梭于學生之中巡視,竟然發(fā)現(xiàn)學生們感悟的詞語與我的理解完全不同,我認為文中“那么小,那么輕”“小小的”,“整個”等詞語一定是學生的首選,但是讓我吃驚的是,竟然很少有學生找到并對此加以備注。由于這個意外超出了我的預料,在備課環(huán)節(jié)沒有預設應對措施和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我急躁之下開始有些驚慌失措。因為是公開課,臺下有同事與專家,我只有硬著頭皮講下去。在學生呈現(xiàn)環(huán)節(jié),我發(fā)現(xiàn)其中一個學生第一步抓住的詞句是:“在洶涌的激流里鼓浪前進”,我沒有預設學生會找到這個詞句,只能繼續(xù)讓他說理由,他解釋道:洶涌就是黃河的浪頭,因為這樣的羊皮筏子漂流其中,所以讓人覺得非常危險。我覺得學生的理解是到位的,所以沒有過多評價,只是讓他把自己的理解用朗讀的方式予以表達。
通過這個案例,我認識到:在備課層面上,我不應有僵化的思想,也就是說對于一些問題的理解不應是固定的、死的、格式化的。對于開放性的問題,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只要學生能給出合理的解釋,我都應該給予表揚。雖然對于這個教學意外,我處理得很“中庸”,沒有亮點,但還是比較穩(wěn)妥的。有了這次“意外”之后,我想我會有更好的辦法去處理這類問題。
二、幫助學生多角度地感悟文中的關鍵詞的含義
通過對《黃河的主人》這篇課文2~5段的分析之后,學生們仿佛已經(jīng)理解了,又好像沒有真正走入文本。我很困惑,深知這樣淺嘗輒止的學習絕對是無效的,那我該如何讓學生更深入地理解呢?首先,我呈現(xiàn)一下當時的教學過程:
老師:哪個詞讓你的心提到嗓子眼了?
學生(王志恒):洶涌這個詞讓我感受到浪很大,羊皮筏子在黃河里很危險,讓人害怕。
老師:羊皮筏子在風口浪尖確實讓人擔心,請把你的理解通過朗讀表達出來。還有誰愿意繼續(xù)和大家分享你的理解?
學生(姚思羽):我抓住了“吞沒”這個詞,這個詞說明了黃河浪很大,羊皮筏子又小,一個小風浪就把它蓋住了,讓人提心吊膽。
老師:你理解得很到位,也請你讀出這種感情。
講到“洶涌”這個詞,我本可以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處理,可以引領學生回顧課文的第一段,黃河的浪頭是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羊皮筏子在風口浪尖中,當然人膽戰(zhàn)心驚。又如學生抓住了 “吞沒”這個詞,也只是分析了這個詞的表面意思,我應該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此時此刻的黃河就像猛獸一樣,隨時會吞沒輕如鴻毛的羊皮筏子,真是危險至極呀!”再如學生關注了“貼” 這個字,能感覺到這個字用得恰如其分,幾次引導卻說不出好在哪里。
反思學生諸如此類的品詞析句的方式,感覺他們只是停留在字詞表面意思的理解,沒有聯(lián)系上下文思考,沒有加入自己合理的想象,沒有通過做動作體會并和自己已有的知識聯(lián)系起來。我能做到學生會的不重復講,但是卻沒有給學生提升的空間。我就應該讓學生做出“貼”這個動作,比如:可以假設手就是羊皮筏子,筆放在手上就是站在筏子上的乘客,筆隨著手的移動而搖晃,貼就顯得不安定,隨波而動,這樣一個動作,就把“貼”這個字解釋得徹底明白了。
教會學生用語言或者用動作來體現(xiàn)對文章的理解是不易的,這需要在備課環(huán)節(jié)做更多的工作,老師要做的不是提出問題與設定答案,更重要的是用合乎學生心理發(fā)展的手段與方法去引導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在這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上,學生對文章的理解不深刻的原因不在于他們沒有認真思考,而在于我沒有更好地引領孩子的思維。如果我讓學生通過一些肢體動作來表現(xiàn)他們對一些詞句的理解,那么學生對于文章的理解會產(chǎn)生不同的影響?;谶@一點,我對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了新的改動,一是在以后的教學中盡可能設置活動引領著孩子去思考,二是通過各種手段帶動孩子去拓展他們的想象。
三、關于用增減詞句的方法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
在學生呈現(xiàn)“讓人提心吊膽”的句子時,有學生說出了“一、二、三、四、五、六…… 一共六個人!”
學生(徐子安):羊皮筏子在黃河里前行,本來就危險,我抓住了“一共六個人!”這個描寫更讓人感到擔心害怕。
老師:是呀!這真是雪上加霜呀!
至此,我的做法只是附和了一下學生的表達,并沒有引導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在此處,我應該提醒學生去關注整句,然后進一步設問:這里的“一、二、三、四、五、六”能不能刪去?直接用“一共六個人”不就可以了嗎?如果這樣設問了,學生就會用比較的方法去思考、去討論,這樣學生才會想到,作者分別寫這六個數(shù)代表著羊皮筏子越來越近,人看得越來越清,作者也越來越緊張了。
【案例反思】
通過以上案例,我深深感到自己在教學方面的不足,尤其在教學過程中凸顯的一些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加以解決,還需要在備課方面多花些時間與精力,多參考一些優(yōu)秀的教學案例,充實自己的課堂教學。
反思是一個“亡羊補牢”的過程,利用好這個過程發(fā)現(xiàn)自己在教學中的不足,進而更好地完善以后的教學有很大的意義。只有我們做得更精細一些,反思更全面一些,我們才能真正把課堂還給學生,教師才會有更加智慧的引導。打造高效課堂,讓學生成為真正的學習的主人不應是一句空話,這里包含了很多內容,不僅包含著老師講解的智慧,更多的應當是恰當?shù)囊龑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