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東渡實驗學校 陳婷婷
現行蘇教版2~6年級的教材是基于2001年的語文課程標準進行編訂的,編者在五年的教學過程中,發(fā)現其中的許多內容對于現在這個時代的孩子而言,已經是很不合適的了。葉圣陶先生說過:“講課方法宜視具體文篇,學生情況,分別定出,不能一律?!蓖瑫r,《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形成與發(fā)展?!币虼?,如何結合本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適當地改變教材的內容來進行語文教學,通過這種方式來高效地喚醒學生學習的活力,就勢在必行。
編者在三、四、五年級近三年的教學過程中就有意識地對教材進行改變,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方式真的是有效的。下面將從課后習題、口語交際、習作三個部分分別談談是如何操作的。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第1課《走,我們去植樹》的課后習題5的內容為:“選擇學校的一種樹木,查閱資料,按名稱、外形特征和作用向同學們作介紹。”這個課后習題無疑是為了讓孩子們認真觀察某一種樹木,在此基礎上進行研究,然后在班中進行匯報,從而訓練孩子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在學這篇課文的時候,恰逢春季,是最適宜植樹的日子;已是四年級的孩子們也即將迎來屬于他們的“成長儀式”;筆者的學校有許多的空地可以用來植樹。于是編者就萌發(fā)了一個想法——將課后習題改為一份拓展作業(yè),讓孩子們完成一份植樹企劃。拓展作業(yè)具體內容如下:
《走,我們去植樹》拓展作業(yè):
植樹節(jié)就要到啦!我們一起去植樹吧!可是該在校園的什么地方種這棵樹呢?該種什么樹呢?請你經過實地考察、網上搜索資料來完成下面的這份“特殊”的作業(yè)吧?。ㄕ堄煤谏刹列运P認真填寫你的第一份策劃書哦!)
1.我想要種的樹是( )(名稱)
我選擇這種樹的理由是?(可以結合這種樹的外形特征、作用來談一談,可在框中畫上或貼上它的照片)
2.我想把這棵樹種在( )。
我的理由:( )
在孩子們完成這份作業(yè)后,再利用時間讓他們依次上臺進行匯報。匯報完畢后,進行不記名投票,一人只能投兩票,誰的票數最多,那么班級將采購其推薦的樹苗,將樹苗種在其指定地點,作為本班的成長樹。此消息一公布,孩子們個個干勁十足。最后在小學部樂心園四合院里,種下了三棵銀杏和三棵櫻花的樹苗。小樹苗和孩子們共同成長。通過這樣的教材改變,孩子們不僅習得了如何查閱資料、了解了樹木、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他們也多了一份情感的牽絆,可謂是一舉三得。
現行蘇教版教材中的練習部分,往往有“口語交際”這一部分,如何讓孩子真的有話可說,不是走走過場,這是筆者一直在思考的。筆者根據相應的實際情況,抓住契機,大體上做了以下的兩種改變:
1.抓學?;顒悠鯔C展開話題
五年級上冊練習1的口語交際內容,是“學會請教”。書中的三個話題可以通過同組兩兩練習的方式,讓孩子明白請教他人的要點。但是筆者并沒有局限于書中的話題。當時筆者學校要舉行班級大合唱比賽,在練習了書本上的三個話題之后,讓學生練習:請教音樂顧老師如何排好班級合唱。有了說話的真正對象,孩子們的交流更熱烈了。語文,不就是源于生活的么?
2.貼合班級活動指定新話題
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練習5口語交際部分要求《幫他出主意》,教學前,讓孩子們講講看到這三種情境覺得有沒有什么問題,討論結果如下:一是為周欣欣選擇演講題目,但是不知道周欣欣的為人性格,因此無法幫她選擇合適的演講風格,而且參賽的演講主題亦不明確。其次,尤小雨不知如何安排關于“神州六號”載人飛船的主題班會,而且2013年我國“神州十號”載人飛船都已經成功返航了,主題班會的主題太落伍了。最后 要幫趙學謙解決食宿問題,在不了解這個孩子的實際情況的前提下,提出來的方法大抵只是泛泛而談。而當時,筆者班主任工作上有許多事宜尚未解決,因此,筆者就把“幫他出主意”改為“幫陳老師出主意”。具體內容為:
(1)12月份,我們班要舉行一個主題班會,陳老師不知道該如何安排。
(2)我們班要進行經典誦讀的表演,陳老師沒空組織排練,也沒空安排道具,咱們班費有限。
問題變得具體了,又是關系到孩子們切身利益的,基于這樣實際問題的思考和交流,才是有目的性的,才是有意義的交流。最后在大家的一致探討和努力下,班級班會課展示獲得了全校老師的高度贊揚,班級的經典誦讀榮獲校一等獎,并在學校藝術節(jié)閉幕式中進行了展演。
在三年級下冊練習2中的口語交際內容為“關于春游的建議”,其中第一條是“這次春游去哪兒?”這一處與筆者所在地區(qū)的具體情況是不符合的。筆者所在學校每一年春游的地點,都是學校附近的梁豐生態(tài)園,所以筆者直接把內容改為:班級準備組織一次春游。這次春游去梁豐生態(tài)園。可以安排哪些活動?春游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請你就以上問題在小組會上提出建議。
這樣,孩子們的討論產生的結果才是切實可行的。把口語交際中總結出來的內容歸納之后,對孩子們之后的春游活動起到了很大的幫助。
寫作時,心中要有一個具體的對象,那么寫出來的文章才有人愿意看,也才能讓人看得明白。四年級上冊習作3要求給遠方的親朋好友寫一封信,選擇一兩個方面,介紹自己的家鄉(xiāng)。
課前了解下來,筆者所教班級,三分之二的孩子是沒有親朋好友在遠方的。那是不是就沒法寫了呢?不是。當時我校和新疆的一所學校正進行手拉手活動,每個班級都有固定的交流對象,那一陣子恰好要與對方學生進行書信交流。多好的機會,沒有身在遠方的親朋好友,就可以給班級的互助對象寫信。孩子們的寫作思路一下子就被打開了,優(yōu)秀文章又經認真謄寫,最后寄到了對方的手中。這次習作,真正體現了應用文是如何應用到我們生活中的。
四年級下冊的習作2是“雛鷹爭章”,“雛鷹爭章”是1993年啟動的活動了,至今已有13年的時間,現在換了很多種稱呼方式。編者所在班級開展的“每周爭章”才是孩子們所熟悉的,根據教室中閃亮的各項獎章,孩子們的思維不會僅僅局限在“閱讀、表演、保健、禮儀”這些方面。
同樣是四年級下冊的習作6,真的是很落伍了——要孩子們就下面幾個問題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展開討論。其中問題1中野豬糟蹋莊稼,孩子們很少有過農田經驗。問題4中的非典抗戰(zhàn)距今已有13年,人們不再是“談非色變”。所以編者就大膽拋棄這幾組話題,換為:
1.你覺得面對校園欺凌事件時,應該怎么做?
2.小學生應不應該參加課外輔導班?
3.你認為小學生應該佩戴電話手表嗎?
為什么選擇這幾組問題?當時社會中又出現了許多校園欺凌的案例,蘇州安全教育平臺上剛好學到相關的知識;班級中某位同學因佩戴電話手表大大降低了她的課堂聽講效率……從學生中來的問題,最終回歸到學生自己去。這樣的習作,孩子們才有話可說。
四年級下冊習作1寫春游活動建議和上面談到的三年級下冊練習2中的口語交際部分是一致的,將口頭語言轉述成書面語言的難度并不是很大,那么類似的話題,如何激發(fā)孩子們寫的興趣呢?筆者班級的家委會有每年組織一次聚會活動的習慣。由孩子們提出行建議,寫成文,給家委會成員過目,優(yōu)秀企劃可以作為出行意向,孩子們?yōu)樽约耗茏鲋鞲械礁吲d。
在一次次的實踐中,看到孩子們積極投入到學習中來,筆者甚是欣慰,“解決教育活力問題根本途徑在于從學生出發(fā),從教師出發(fā),從學校出發(fā),認清那些壓制或阻礙學生活力、教師活力和學?;盍Φ挠^念的、政策的、文化的和行為的原因,精準地提出旨在克服這些影響活力的障礙性因素的政策、策略和有效辦法”,筆者慶幸自己沒有拘泥于現有的教材,而是更多地站在學生的立場來設計教學。上述的做法可能亦存在不妥,然而,教師只有這樣不斷地思考和改變,才能帶學生走向更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