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麗娟
【摘 要】目的:探討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賽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效果。方法 選取我院2018年1月以來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將其按照入院的先后順序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每組各40例,研究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加早期護理模式干預治療,對照組采用早期護理模式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在治療后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以及日常生活能力差異。 結果 在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功能的恢復評分上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 采用早期康復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進患者的肢體功能的恢復,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早期康復訓練;腦梗死;肢體功能;生活能力
【中圖分類號】R65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8)09--01
腦梗死的發(fā)病機理是由于粥樣硬化,血栓脫落導致血管堵塞,進而使腦部組織缺血,缺氧而誘發(fā)腦部組織損傷或神經(jīng)功能障礙,在臨床中又稱為“缺血性腦卒中”,發(fā)病速度較快,且病情的發(fā)展速度較快。患病率與病死率都極高[1],患有腦梗死患者大多伴有認知,行為等方面障礙,若不對病情進行及時的控制,會延發(fā)多種并發(fā)癥癥狀,對患者的生命健康安全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有研究證明,在治療期間對患者進行護理干預能夠提高患者治療的療效并改善患者的預后。本文主要研究了早期康復訓練在腦梗塞患者中的臨床應用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8年1月以來收治的80例腦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所有的患者在入院后均通過CT等影像檢查后判定符合腦梗死的判斷標準,并存在一定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其中研究組40例,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齡49~72歲,平均年齡(60.5±11.5)歲;對照組40例,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62.5±15.5)歲。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等基本信息上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護理模式進行干預,包括為患者安排病房,換藥,取藥,講解治療的注意事項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早期護理,具體內容如下:心理護理:患者在治療前由于對疾病相關知識的不了解,常在治療前存在焦慮,緊張,抑郁等心理情緒,因此護理人員在治療前期應該對患者進行耐心的溝通與交流,為患者講解相關疾病的知識,消除患者緊張等負面情緒,讓患者能夠以積極的心態(tài)進行治療,提高治療的療效;體位護理:在患者臥床期間,護理人員要定時為患者進行翻身,防止久臥發(fā)生壓瘡,及肌肉痙攣等現(xiàn)象。盡量為患者采用側臥位,但要避免患者患側受壓導致肢體障礙;語言康復訓練:腦梗死患者大多存在智力,語言等方面的障礙,在康復期間,護理人員應該為患者制定一套語言康復訓練計劃,可以先教患者單個字[2],單個音的發(fā)音,再慢慢與患者進行語言溝通,在康復期間,可以多為患者播放音樂等音頻,從而促進患者語言功能的恢復;肢體護理:在患者生命體征穩(wěn)定后,要定時指導患者做一定量的運動訓練,包括在床上做一些簡單的肢體動作,后期可以幫助患者進行行走,上下樓梯等訓練,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康復。
1.3 觀察指標與評定標準 觀察患者的肢體功能恢復情況以及生活能力。采用Fug-Meyer運功功能表對患者的肢體功能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說明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越好;采用ADL評分對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分,分值越高說明日常生活能力越高。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采用檢驗,如果p<0.05說明數(shù)據(jù)間比較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在肢體功能上的評分比較 在護理前,研究組的肢體功能評分為(33.52±3.54)分,護理后評分為(54.16±5.75)分;在護理前,對照組的肢體功能評分為(34.21±3.75)分,護理后評分為(42.10±5.44)分。兩組患者在護理前肢體功能評分無明顯差異(t=0.846,p=0.400),但在護理后兩組評分比較差異顯著(t=9.636,p=0.000),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2 兩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評分上的比較 在護理前,研究組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42.47±3.59)分,護理后的評分為(75.48±5.89)分;對照組在護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為(43.23±3.56)分,護理后的評分為(58.97±5.12)分。兩組患者在護理前日常生活能力評分無明顯差異(t=0.950,p=0.341);但在護理后兩組評分差異顯著(t=13.379,p=0.000),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討論
腦梗死是一種常見的腦血管方面的疾病,發(fā)病人群大多為中老年群體,病情急且快,采用護理干預對于腦梗死患者的治療有著積極意義,腦梗死病癥延發(fā)的并發(fā)癥較多,大多數(shù)患者都伴有認知,語言以及行為等方面的障礙,給患者的日常生活也造成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因此在患者治療后進行定時的康復訓練能夠幫助患者更好的恢復,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早期康復訓練在患者入院之日期便會根據(jù)患者的自己情況制定一套個性化的護理方案,其中包括對患者的心理,肢體,體位以及語言方面的護理,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緒,幫助患者樹立良好的心態(tài)進行治療,對于改善患者的病情有著重要意義。且患者自身沒有定時訓練的意識,對相關疾病方面的知識也了解甚少[3],護理人員定時監(jiān)督患者進行相關方面的訓練,為患者講解疾病的相關知識與注意事項,也能夠促進患者生活能力的提高。從本次研究結果來看,研究組采用了早期康復訓練,在護理后研究組患者在日常生活能力以及肢體功能的恢復情況上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能夠更好的促進患者的恢復。
綜上所述,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提高腦梗死患者的生活質量,促進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以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值得進行推廣。
參考文獻
孟曉旭,朱浩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對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及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中國煤炭工業(yè)醫(yī)學雜志,2016,19(3):444-447.
孫振芳,于格,高媛.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臨床研究,2016,24(3):140-141.
谷景景.早期康復護理模式在腦梗塞患者的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飲食保健,2016,3(17):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