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惠
關于孔子開創(chuàng)的先秦儒家和諧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歷來有多種不盡相同的觀點。但是,得到普遍認可的是“六經(jīng)”說?!肚f子·天運篇》記載了孔子見老子時說的一句話:“丘治 《詩》、《書》、《禮》、《樂》、《易》、《春秋》”,據(jù)此,人們推斷孔子教育的基本內(nèi)容是《詩》、《書》、《禮》、《樂》、《易》、《春秋》,即“六經(jīng)”之教。盡管“六經(jīng)”是孔子六十八歲自衛(wèi)返回魯之后才整理修訂出來的,但是,在此前的教育教學過程中,孔子實際上已經(jīng)將其作為教育教學內(nèi)容了?!妒酚洝た鬃邮兰摇氛f:“孔子以詩書禮樂教,弟子蓋三千焉”??梢?,《詩》、《書》、《禮》、《樂》是孔子教一般學生的教材,這一點是肯定無疑的。
繼孔子之后,先秦儒家荀子頗為重視對古代典籍的學習。荀子首先認為,人能“善假于物”,即借助知識來豐富自己、完善自己,這是人的長處,是人可以讀經(jīng)的可能性前提。其次,荀子認為讀經(jīng)也是人發(fā)展的必經(jīng)途徑,他曾說:“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shù)則始乎誦經(jīng),終乎讀禮?!薄敖?jīng)”是儒家?guī)撞拷?jīng)典的總稱,“禮”是“六經(jīng)”之一,與“樂”經(jīng)一并施教。荀子認為,無論是君子還是圣人,都由此而進,別無旁道。經(jīng)書所載錄的知識是經(jīng)過幾代人驗證的,其中《春秋》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jù)的信史,其他經(jīng)典多與技能培訓有關,可見經(jīng)書的確具有重要的教育作用。
1.《禮》之教?!抖Y》的道德教育是儒家教育課程的重要科目?!抖Y記·祭統(tǒng)》中記載:“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jīng),莫重于祭”。儒家認為,治國理政最根本的途徑是推行禮教,即向人們進行各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在各種道德行為規(guī)范中,儒家最為重視祭禮,原因在于,教民“反古復始,不忘其所由生也”,由事死如事生轉(zhuǎn)化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孝道,這本是原始社會祖先崇拜的遺俗,在這里被先秦儒家學者又賦予了構建社會秩序的教育使命。長幼有序作為一種人倫規(guī)范,在儒家禮教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周禮·大司徒》中講:“以陽禮教讓,則民不爭”?!瓣柖Y”是指鄉(xiāng)里之中進行的“饗飲酒禮”,行該禮時要以年齡長幼為序,其目的在于使百姓懂得長幼有序的道理,養(yǎng)成謙遜、敬老、無爭的、有益人們健康成長的良好民俗和民風。借助《禮》實施道德行為規(guī)范的教育,不僅對于維護“王道”秩序非常重要,也是完善個人素養(yǎng)并實現(xiàn)人與人之間和睦友好相處的重要途徑,這兩者是一體化于一身的。
2.《樂》之教。中國古代“樂”的內(nèi)涵十分豐富,不僅指音樂,還擴展至繪畫、雕刻、建筑等造型藝術領域,甚至還擴及到儀仗、田獵、肴饌等使人快樂、使人感官感到享受的活動,但核心仍是音樂。儒家的樂教既懂得把樂作為行教化、理邦家的手段,又向人傳授詩、曲、舞、演奏、樂理和如何評價樂的知識。因此說,樂教既是藝術和審美教育,也是思想道德和政治教育。在演樂的過程中,還表現(xiàn)出很多的體育內(nèi)涵。有學生稱,孔子的樂教是大美育,也是快樂的倫理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樂教不僅是一般的“寓教于樂”,從深層次講,以樂教為路徑的政治教育應當是民眾樂意接受而有實效的。
3.《詩》之教?!对姟分嗡仞B(yǎng)教育蘊含著豐富的內(nèi)涵。儒家當時立教的直接目的是“學而優(yōu)則仕”,政治素養(yǎng)的培育是儒家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而教《詩》是重要的途徑之一??鬃釉f過:“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于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指出學習《詩》有兩個目的,一是博通政事,能把國家治理好;二是使于四方,去做外交使節(jié),能把外交工作做好。古代的使節(jié)出使外國時,“受命不受辭”,就是只接受使命,至于如何談判應酬,全靠自己隨機應變,獨立行事,這就叫做“專對”。能不能“專對”是一個外交官的基本資格條件,也是外交上取得成功與否的重要因素??鬃拥摹安粚W《詩》,無以言”,不是指一般人與人之間的談話,而是外交場所的“專對”。正因為如此,在孔子私學里設有語言科,在語言科中《詩》是最主要的教材。
4.《書》之教。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在其私學中,將《書》作為教材,感到《書》中所記的史料過于龐雜,便以朝代為序,“編次其事”,為之作序,“言其作意”??鬃泳庉嫼驼怼稌返母灸康脑谟趯ⅰ拔奈渲?,布在方策。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薄墩撜Z》中明確指出,孔子在教學中以《書》為教材,如“子所雅言:《詩》、《書》、執(zhí)禮,皆雅言也?!笨鬃訉ⅰ稌妨袨榻滩闹坏闹匾康脑谟谛麚P文武之道之政,使學生們將這種政治制度推行于春秋末期。
5.《易》之教?!兑住分椭C方法論教育在孔門教育之中占據(jù)重要地位。《易》指出:“一陰一陽謂之道”,“乾坤成列而易立乎其中矣。乾坤悔則無以見易,易不可見則乾坤幾乎息矣!”意思是,對立統(tǒng)一是宇宙的根本法則,每一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是同與異、對立與統(tǒng)一的合體。它說:“天地睽而其事同也,男女睽而其志通也,萬物睽而其事類也,睽之時用大矣哉!”又說:“上火下澤,睽,君子以同而異”?!邦ァ蹦耸恰肮援愔?,意思是互相背離、排斥。宇宙間天地、火澤、男女既是排斥的,又是統(tǒng)一的;正因其差異、對立、排斥,才有統(tǒng)一可言。相反,如果“二女同居”,則“其志不同行”。《易》中的“睽”是一種方法論,把任何事物都看成一個矛盾體,認識到事物發(fā)展過程中處處有矛盾,如教化中的上與下、尊與卑,教育中的教與學,修養(yǎng)中的動與靜、經(jīng)義與致用等,因此才有不斷推陳出新,不斷發(fā)展變化。
6.《春秋》之教?!洞呵铩吩诳组T之學還算不上一門學問,但是孔門師生關心邦國命運及國之大事,因此時事政治確實又是孔門之學的重要教學內(nèi)容之一?!妒酚洝た鬃邮兰摇分杏涊d:“弟子受《春秋》”,《春秋》之教應該是可信的。孔子在教學中經(jīng)常和學生們談論《春秋》的內(nèi)容,討論各種史事和當下的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人倫實事,評論某些歷史人物。對此,《論語》《左轉(zhuǎn)》中都多有記載。《春秋》之教的最重要功效是培養(yǎng)學生“春秋筆法”的能力和造就學生們的正義感。同時,孔門弟子也從《春秋》之教中吸取了大量的社會政治信息,從歷史中受到了禮制觀念的教養(yǎng)。
先秦儒家在追求個人的全面和諧發(fā)展過程中,不偏不倚地對待個體認知過程中的各種途徑,強調(diào)要學、思、行全面發(fā)展。
1.重學??鬃影褜W習理解為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學”指的是起點或是初級階段,在這個過程中暫不進行“思”與“行”,是把“學”字限定在接受知識的狹義范圍,如“讀書”、“學文”之類??鬃优c弟子子路有一段關于求學與否要經(jīng)歷讀書、學文階段的爭論:“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勇吩唬骸忻袢搜?,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后為學?’子曰:‘是故惡夫佞者?!笨鬃影褜W文視為學習過程必經(jīng)的初級階段。
荀子把“學”的方式具體化為“聞”與“見”,因為人的學習始于耳、目、口、鼻、形等感官對外物的接觸,不同的感官與不同種類的事物或事物的不同屬性相接觸,就形成了不同的感覺,使進一步的學習活動成為可能,所謂“聞見之所為至,則知不能類也”。
2.重思??鬃诱J為“多聞”和“多見”只是“知之始”,“知之次”,還必須運用思維的活動,把多聞多見的東西進一步加以選擇、引申、歸納,提高理論方面的認識??鬃咏虒W中十分注重啟發(fā),有“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反三”、“叩其兩端”等方法,這是一種著眼于審思的教育方式。學習中是否善于思索是孔子衡量學生是否善學的標志,顏回之所以“不愚”,是由于他在課后能夠“退而省其私,亦足以發(fā)”。孔子贊嘆自己不如顏回,正是由于顏回具備“聞一以知十”的觸類旁通的思考能力。
3.重行。行作為學習方式之一,其基本含義在古代指力行,即今日的社會實踐??鬃影焉鐣嵺`分為修身和從政兩個方面:首先,修身的學習方式是學習過程必不可少的,孔子說:“知及之,仁不能守之,雖得之,必失之”。其次,孔子從為邦國培養(yǎng)政治管理人才的教育目的出發(fā),確認從政也是重要的學習方式,孔子弟子子夏有句名言:“仕而優(yōu)則學,學而優(yōu)則仕”。為仕也是一種學習,是將已學進行檢驗和擴充的一種學。
孔門教學中將求學與治事實踐相結(jié)合,既提升了學術水平,又鍛煉了實干精神和能力。弟子們隨時學有所成,則隨時準備從事工作。當時的王公巨卿們經(jīng)常找到孔子,調(diào)查學生情況,孔子便做出公正的鑒定,以供錄用。孔子有不少學生從政,其中子路和冉有都做過季氏宰,在當時是比較有影響力的知名政治人物。孔門弟子從事工作之后,還要不斷地學習提高,弟子們工作之余,常回來與老師探討各種問題。
先秦儒家和諧教育思想對中國古代教育發(fā)展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奠定了中國古代教育的范式和模型。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教育思想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在不同時代彰顯出巨大的活力,不斷得到充實,成為中國教育的濫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