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佩瑯
從2017年3月開始,汕頭市東廈中學便在高中三個年級進行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該實驗于2017年5月獲批“汕頭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重點課題立項,并于2018年5月成為“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2018年度”重點課題。在此,擬對其背景、內容、進展等方面進行介紹與討論。
(1)當前學生讀書目的有偏差
受高考指揮捧的影響,當前學生讀書的目的存在偏差,其主要表現為閱讀主要是為了考分,為了讀上那些級別更高的學校[1]。這種閱讀理念上的偏差,使本可以“悅讀”的讀書成了令人生畏的“苦讀”,最終導致許許多多的孩子走上了讀書不可持續(xù)的道路[2]。
(2)當前語文教學取向有偏頗
與其它學科一樣,當前語文閱讀教學在非常有限的語文教材上“精雕細刻”,而對學生的課外閱讀卻沒有怎么指導,結果是學生的閱讀量少,閱讀面窄,對許許多多的經典名著茫然無知,從而嚴重影響了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高和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形成[3]。而另一方面,部分教師對“應該多讀經典名著”持完全不以為然的態(tài)度。更有甚者,“有的語文教師不但經典名著的閱讀很不夠,而且連國家教育部建議的中學生課外閱讀書目也不甚明了?!盵4]
(3)當前課改有新的走向
《語文課程標準》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01年版,2011年版),而新一輪的高中語文課程改革更是大大地提高了“讀整本書”、“讀經典名著”的地位。已經頒布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把語文核心素養(yǎng)明確規(guī)定為四個方面三個層次:第一,語言建構與運用(含語言積累與建構,語言表達與交流,語言梳理與整合);第二,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含增強形象思維能力,發(fā)展邏輯思維,提升思維品質);第三,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含增進對祖國語言文字的審美體驗,鑒賞文學作品,美的表達與創(chuàng)造);第四,文化傳承與理解(含傳承中華文化,理解多樣文化,關注、參與當代文化)。此外,課程標準還把“整本書閱讀與研討”作為第一個“學習任務群”列出,并指出必須貫串到高中教學的“必修、選擇性必修、選修”三個階段中。這樣的規(guī)定,意味著學生必須走大量閱讀的道路,意味著教師不僅要重視課內單篇課文的教學,更要重視課外整部名著的教學。唯此,方可把學生培養(yǎng)成具備高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人才。
早在20世紀上半葉,我國的一些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就已經看到了名著的教學價值,并提出了用名著來改進語文教學的主張。語文教育家葉圣陶先生更是這樣認為:“國文教材似乎該用整本的書,而不該用單篇短篇……退一步說,也該把整本的書作主體,把單篇短章作輔佐?!盵5]不過,由于社會經濟資源的匱乏,作為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很難在當時的學?!伴_花結果”。
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經濟條件的改善和學校圖書資源的日益豐富,學生人手一部名著或多部名著已非是什么難事。也就是說,作為整本書的名著閱讀教學走進學校教育,如今在物質條件方面應該是不會有大的問題。雖然這樣,現實還是由于中、高考“指揮棒”發(fā)揮著強大的作用,絕大部分學校未曾有名著閱讀教學方面的實踐,而少數有名著閱讀教學實踐的學校,往往也是淺嘗輒止。
長期以來,我們的“學校普遍不重視課外閱讀教育”尤其是名著閱讀教育[6]。不過,從最近一兩年學術交流與研討的角度看,“名著閱讀教學”呈上升趨勢。如2016年5月15日至17日,廣東教育學會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在珠海市舉行廣東省中學語文讀書活動教學研討會暨征集讀書活動教學案例;2016年10月11日至12日,人民教育出版社在南京市舉辦第十屆“人教杯”名著閱讀經驗交流暨成果展示會。
從相關的文獻看,近五年較以往多了一些研究文章,但總體上講還是偏少。據筆者2017年7月18日的檢索結果,在中國學術文獻網絡出版總庫中,學術期刊上發(fā)表的文章“篇名”含有“名著閱讀教學”的只有32篇,而“關鍵詞”為“名著閱讀教學”的更是少至5篇,并且,多數文章的論題為“名著閱讀教學”的例談或現狀與對策之類的淺談,而較深入的研究不多。
在已公開出版的專著方面,值得一提的有三部:《名著悅讀——初中名著導讀創(chuàng)新教學設計》[7]、《高中語文學習任務群教學設計.任務二:整本書閱讀與研討》[8]、《書冊閱讀教學現場》[9]。
前述第一部是配合初中新教材17部名著的“導讀設計”參考書,為九年制義務教育階段一線教師的“名著教學”提供了方便。
前述第二部與第一部類似,只是“教學設計”的對象為高中階段的“整本書”閱讀活動。
前述第三部則從“書冊名片”、“教學價值”、“學程設 計”、“教學現場”和“專家視角”等多個不同角度,挑選《三國演義》《四世同堂》《紅巖》等11本書作為對象,實錄其教學現場,為“整本書”教學提供了比較典型的學習案例。雖然該著在內容、體例方面有新意,但它在理論上少有展開,所選文本的代表性、深度以及體裁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局限。
項目的整體框架為在高中三個年級中分層次地進行“名著閱讀教學”,并以此實驗為觀察對象,討論相關的問題。
1.實驗路徑
(1)在面上,先確定不同年級的推薦書目:高一級12部——包括《三國演義》《富蘭克林自傳》《論語》《契訶夫短篇小說集》《寂靜的春天》《簡愛》《歐也妮·葛朗臺》《狄金森詩選》、《唐詩三百首》《飄》《歐·亨利短篇小說集》《莫泊桑短篇小說集》等,高二級12部——包括《詩經》《哈姆萊特》《紅樓夢》《蒙田隨筆》《吶喊》《茶館》《老人與?!贰都o伯倫散文詩集》《魯迅雜文選》《堂·吉訶德》《泰戈爾詩集》《瓦爾登湖》等,高三級6部——包括《人間詞話》《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復活》《巴黎圣母院》《紅與黑》《莊子》等;再確定不同年級的必讀書目:高一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一級前8部,高二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二級前8部,高三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三級前4部。
(2)在點上,先確定不同年級的教學實驗書目:高一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一級前4部,高二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二級前4部,高三級為上述所列的高三級前2部;再確定各年級的實驗班(高一級1-2班,高二級1-2班,高三級1-2班)以及教學實驗的方法方式——包括每周用1節(jié)課來進行名著閱讀教學、成立師生讀書俱樂部進行名著閱讀交流,等等。
2.研究內容
項目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①名著閱讀教學的價值、意義和特點;②名著閱讀總體教學模式和分層教學模式;③高一級名著閱讀教學(含哪些名著及其教學價值、課怎么上等問題);④高二級名著閱讀教學(含哪些名著及其教學價值、課怎么上等問題);⑤高三級名著閱讀教學(含哪些名著及其教學價值、課怎么上等問題),等等。
項目的總體目標為構建良好的“名著閱讀教學”模式,使“名著閱讀教學”達到理論自覺的高度,糾正學生閱讀理念上的偏差,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1.調查策劃
從2016年9月至2017年2月,筆者進行了調查、策劃,做好項目所需的人財物準備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有下列幾項。
(1)確定教學實驗的名著書目及其版本和教師參考用書
名著閱讀教學實驗最先要考慮的,也是最重要的問題是:用什么做教材?
首先,是各個不同的年級教什么名著。依據名著的難易程度和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在兼顧文體的情況下,筆者最終確定的教學書目為:a.長篇小說:《三國演義》《紅樓夢》;b.短篇小說:《契訶夫短篇小說集》;c.詩歌:《詩經》;d.劇本:《哈姆萊特》;g.散文:《論語》《蒙田隨筆》;e.紀實文學:《富蘭克林自傳》(自傳體)、《切爾諾貝利的悲鳴》(新聞體);f.文學理論:《人間詞話》。這10部名著的教學年級如上所述,高一級和高二級各4部。由于高三級下學期應考壓力過大,所以只考慮上學期兩部名著《切爾諾貝利的悲鳴》和《人間詞話》的教學。
其次,是所教名著用什么版本。“由于相當長一段時間以來圖書市場的混亂”,結果,“版本優(yōu)劣的辨認”就成了一個必須解決好的問題[10]。為此,筆者“貨比三家”,還請教了同行專家,最后,在兼顧質量與價格的前提下確定了教學實驗所用名著的版本。
最后,是學校圖書館購進教學實驗所需的名著。關于這一點,學校比較重視,前期投入了2.5萬元購入1080冊教學實驗用書(除《詩經》采用學生已人手一冊的統編教材外,其它9部名著各120套)。此外,考慮到名著閱讀教學對于實驗老師來說是一個陌生的領域,須有相關的資料作參考,筆者還精挑細選,讓學校圖書館購入下列著作供他們閱讀:論三國人物(方詩銘著,北京出版社2015年版)、《三國演義》與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衛(wèi)紹生著,大象出版社2017年版)、明代小說四大奇書(浦安迪著,三聯書店2015年版)、《紅樓夢》人物對比研究(李鴻淵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紅樓夢研究兩種(李辰冬、壽鵬飛著,知識產權出版社2013年版)、《紅樓夢》文學與文化的解讀(陳佳楠著,杭州出版社2017年版)、文章家與先知(哈羅德·布魯姆著,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西方正典(哈羅德·布魯姆著,譯林出版社2015年版)、人間詞話圖解詳析(鴻恩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版)、他山的石頭記(宇文所安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懸掛在人類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劉金川著,哈爾濱出版社2012年版)、《富蘭克林自傳》與美國精神(袁雪生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版)、傳記家的報復——新近西方傳記研究譯文集(梁慶標選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霧里看花——契訶夫文本世界的多重意義探析(徐樂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5年版)、短篇小說家與作品(哈羅德·布魯姆著,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寫作課(艾麗斯·馬蒂森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版)、詩經之女性的研究(謝晉青著,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詩經》原意研究(家井真著,江蘇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詩經》研究(文立志著,中華書局2011年版)、莎士比亞新論(華泉坤、洪增流、田朝編著,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讀懂莎士比亞(杰曼·格里爾著,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5年版)、劇作家與戲?。ü_德·布魯姆著,譯林出版社2016年版)、如何讀懂經典(亨利·希金斯著,中信出版社2017年版)。
(2)確定教學實驗的教師及其任教班級
由于“中小學教師讀書少”[11]、在名著教育方面“普遍素質不高”[12],所以,當教學內容是作為“整本書”的名著時,能勝任實驗工作的教師就不是很多。另外,由于名著教學實驗的內容和方式是一個超越教學大綱的全新領域,實驗教師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才可完成任務,而體制方面又不允許有什么補貼,再加上“學以致考”所造成的工作壓力和心理壓力[13],結果,能積極主動承擔實驗工作的教師也不多。所幸的是,筆者以能力和興趣作為準則的篩選,最終還是如愿以償。2017年3月至6月,擔任高一級和高二級實驗工作的是資深教師柯麗文,以及兩位具有文學碩士學位的老師(梁小艷、李儀)。2017年9月至2018年6月,參加三個年級實驗工作的,除增加資深教師黃少娥外,還有三位對“讀書活動”素有研究的教師——韓金容[14]、姚靜[15]、肖楊楊[16]。
(3)確定教學實驗班教師要完成的任務
由于教學實驗同時在幾個年級進行,并且還要點、面結合,所以,工作內容相當繁雜。為了加強聯系,項目組建了一個“微信工作群”。為備忘,除了口頭布置任務外,筆者還以書面的形式通知每一位上實驗課的老師,其內容主要如下。
a.任教兩個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非實驗班。實驗班每一學期完成2部名著閱讀教學,形成2個包括三個層次的教案(①讀前導——推薦導讀課,②讀中導——過程指導課,③讀后導——成果展示課)。
b.可以為年級其它班學生開N場名著閱讀專題講座(根據報名及需要情況而定)。
c.成立年級師生讀書俱樂部(不論班級,以自愿報名參加為原則,人數在15-20人之間,成員是對閱讀有非常濃厚興趣的學生),負責組織學生讀書交流、研討(內容主要為名著閱讀),必要且經費許可時可請校外專家參加,大約一個月活動一次。
d.檢查學生讀書筆記(內容主要為每學期學生必讀的4部),挑選佳作。
e.每一學期寫一篇小結,每一學年寫一篇升華性(有理論色彩)的文章,兩年后(2018年年底)寫一篇關于學生“素養(yǎng)發(fā)展”(跟蹤一個人或一個班)的文章。所有的文字(包括教案、學生佳作等),擇好的結集,擇優(yōu)的推薦發(fā)表。
f.時間安排:實驗班原有課文教學內容不變,上課時間壓縮,每周擠出一節(jié)課時間用以名著閱讀教學實驗;師生讀書俱樂部活動利用課余或節(jié)假日時間。
2.全面實施
從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可以說是名著閱讀教學實驗從初期到中期階段。雖然這一過程有些小插曲,但基本上還算順利。
除每個年級1-2班上實驗課和師生讀書俱樂部活動照原計劃進行外,面向全體學生(每個年級約1000人)的名著鑒賞講座于今年3月份才準備就緒。3-5份開講座的有姚靜、柯麗文、莊文光、韓金容、黃少娥、李儀、陳樂嬋等老師,鑒賞講座的內容包括《切爾諾貝利的悲鳴》《紅樓夢》《三國演義》《簡愛》《昆蟲記》等名著。
期間,姚靜、黃少娥、黃純、張怡妍、翁育芬、王銀榕等六位老師還產生了引入“名著微課教學”技術的構想,并作為配合廣東省重點項目《以“提升素養(yǎng)”為導向的名著閱讀教學實驗研究》的子課題,制作《三國演義》《富蘭克林自傳》《簡愛》《契訶夫短篇小說集》《詩經》《哈姆萊特》《紅樓夢》《蒙田隨筆》《巴黎圣母院》《復活》《切爾諾貝利的悲鳴》《人間詞話》等12部名著的系列微課(每人負責2部,每部擬拍4-6個微視頻,每個微視頻15分鐘)。
另外,聽聞汕頭市東廈中學有名著閱讀教學實驗課,潮州市高中語文學科陳寶紅名師工作室等單位的十幾位老師前來觀摩、交流,肖楊楊老師為此還向同行們展示了一堂別開生面的名著教學實驗課:《我眼中的哈姆雷特——〈哈姆雷特〉文本探究》。
對于教兩個班的課甚或兼有班主任工作的高中語文老師來說,“開展研究”往往是一種“奢望”。故而,筆者采用了“興趣”加“壓力”辦法,把項目研究的內容細化成20個相對較小的問題,供給項目組成員參考,讓他們各自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進行思考,并寫成研究性的文章。
現在,已寫成的第一批研究性文章有李儀的《高中名著閱讀教學現狀及策略》、韓金容的《高中和高校名著閱讀教學之異同》、姚靜的《名著微課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肖楊楊的《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導演”和“偵探”》、黃少娥的《怎樣上好名著閱讀課》、邵曉樂的《名著閱讀教學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素養(yǎng)》、張鑾的《名著閱讀教學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素養(yǎng)》,以及筆者將要發(fā)表于《語文教學通訊》上的《名著閱讀教學“四步工作法”》一文。
無論高校名著閱讀教學問題,還是高中名著閱讀教學問題,學界都有過探討,但把兩者放在一起來對比、討論,似乎還沒有。韓金容不僅分析兩個階段教學的共同點和不同點,而且還對兩個階段的教學如何更好地銜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從這個意義上說,《高中和高校名著閱讀教學之異同》是一篇有創(chuàng)意的論文。
談微課教學的文章見過,名著微課教案也曾接觸,而讀到涉及“名著微課教學設計”問題的,姚靜撰寫的《名著微課教學設計的方法與策略》算是第一篇。她所述的“方法與策略”未必是最有效的,但肯定有借鑒、啟發(fā)意義。
與上述兩篇文章的選題有所創(chuàng)新不同,肖楊楊選的是一個并不新鮮的話題:“怎樣教名著”?但就是這樣的老話題,她演繹得生動、有趣:只要是教師們能認認真真地做好“導演”,讓學生們快快活活地當“偵探”,那么,“枯燥難懂”的問題就能迎刃而解。一句話,《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導演”和“偵探”》能真正做到“小切口,深挖掘,出新意”。
如前所述,實驗項目進展基本順利,但也存在著一些不容視和值得探討的問題。
按原有的計劃,一位實驗教師任教兩個班,一個為實驗班,一個為非實驗班。通過長時段的教學實驗對比分析,實驗教師便可得出“名著閱讀教學”效果的有無或大小,也可總結出更具說服力的關于“名著閱讀教學”的規(guī)律。
然而,過去三個學期的實踐表明,項目組對較長時段的教學實驗的跟進難以達到理想的要求。而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二:一是個別老師或因生育或因學校工作安排而未能循年級上升教學;二是不管哪一個年級,學??傆懈鶕嶋H情況(主要是分數)“重新編班”的習慣,這就導致參加教學實驗的學生幾乎都是一學年甚或只有半學年便“半途而廢”。
總之,實驗表明“名著閱讀教學”有效果,但效果究竟有多大,在目前以“應試為主導”的條件下,是難以做到比較準確評估的。
應該說,師生讀書俱樂部是“把閱讀變成社交性的活動”的一種很好的形式[17]。與“名著閱讀教學”走進課堂是以班級為單位的相比,師生讀書俱樂部讀書活動的組織要靈活得多,它不受學?!爸匦戮幇唷钡南拗?,只以“熱愛閱讀”為紐帶,以促進具有“真正的智力生活”意義的“讀好書、有趣的書和需要的書”為宗旨[18],以“多讀書”的老師為榜樣[19],然而,遺憾的是,在有一千多人的高二年級里,自愿報名參加的有幾十人,經篩選加入的也有近二十人,可剛升上高三,這近二十人中樂意繼續(xù)走下去的只剩下一個。可見,“考分壓倒一切”的取向與“提升素養(yǎng)”的矛盾沖突是何等尖銳。
名著閱讀教學使用的教材是名著。如果學生不能每部名著人手一冊,教學計劃就不易實施。好在本項目實驗對象只占學生總人數的十分之一,學校才給參與實驗的學生配足了統一版本的名著。當然,作為教材的名著可以館藏,可以循環(huán)利用,但成本還是不小。假如名著教學不是每個年級各兩個班的實驗而是所有班級的常規(guī),那就得增加好多倍的教材成本。這樣,學校會支持嗎?
對此,有一種意見是“讓學生掏錢”??蛇@種做法,一來是既增加了家庭的負擔,又不利于循環(huán)使用,從而增加了社會經濟成本;二來是名著的版本難以統一,很不利于教學。
還有一種意見,就是“用電子圖書”。然而,不僅電子產品對人的危害廣為人知[20],而且“在養(yǎng)成語言的清晰和思維的深刻方面”,“電子閱讀”被一些學者視為遜色于“書籍閱讀”[21],關于這一點,還有一種更為嚴厲的說法,那就是:“屏幕不僅摧毀了閱讀,還摧毀了教育本身?!盵22]
對于“中學生離經典名著很遠”的這一現實[23],汕頭市東廈中學試圖通過一年一屆的“讀書節(jié)”來予以改變[24]。如今讓“名著閱讀教學”走進課堂,可以說是對此構想的一種深化。盡管實驗存在著諸多的困難,但由于“名著閱讀”會影響“一個人的健康成長”,也關乎“一個民族的文化積累”[25],所以,項目組有理由也樂意于在不斷的探索中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