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益林
多年來,中小學語文教學中,常將“古詩(詞)”教學與“古文”教學籠而統(tǒng)之,一齊稱作“古詩文”教學,在教學實踐中也往往模糊了兩者的分界,“古詩(詞)”教學與“古文”教學毫無二致的現(xiàn)象相當普遍,不外就是將課文的讀記背和文言字詞句知識的積累作為教學的重中之重?!肮旁姡ㄔ~)”教學應(yīng)有的詩味、詩趣、詩美常常受到冷落和漠視。也有一些教師,在“古詩(詞)”教學之中盡管注意到了詩味、詩趣、詩美諸問題,但常常將“古詩(詞)”教學與“新詩”教學混為一體,對“古詩(詞)”特有的詩格特征往往發(fā)掘乏力,施教缺法。
“考什么,教什么”,一切圍繞考試轉(zhuǎn)。在應(yīng)試教育的催逼下,語文教學,尤其是古詩詞教學應(yīng)有的涵泳、熏陶之功被嚴重忽略。因為文言閱讀檢測中對字詞句理解的考題多,分值高,所以平時的古詩詞教學也往往淪為文言字詞句知識積累的補充。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古詩詞教學中,死摳字句的現(xiàn)象多了,而整體感知,宏觀審讀的把控少了。因為古詩詞默寫有必考題,而且分值不低,所以古詩詞教學中,機械重復(fù),死記硬背的現(xiàn)象多了,而潛玩美讀的審美鑒賞少了。因為考試必有古詩詞形式和內(nèi)容理解的主觀鑒賞題,迫于應(yīng)試需要,課堂上解題套路的指導(dǎo)多,而對詩詞本身形式和內(nèi)容方面的美學探究就少之又少了。
詩歌講究形象思維,注重意象(景、物、人、事+情感=意象。意象一般分為人物形象、事象、物象和景象等四類)營造。這些是古詩詞與新詩的共通之處。但在字句的精巧、節(jié)奏的鮮明、音韻的鏗鏘等方面,除了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新月派”等詩家的作品作過突出的努力和追求之外,其余的中國新詩與中國古詩詞是有很大差距的。古詩,尤其是講格律的古詩詞,非常注重字句的推敲之功,甚至達到了“吟安一個字,拈斷數(shù)莖須”“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的地步。所以在古詩詞教學中,在整體感知,涵泳美讀的基礎(chǔ)上,對于古人遣詞造句之妙,尤須引導(dǎo)學生細細品咂感悟。而在節(jié)奏與音韻方面,古詩詞都有新詩普遍難以企及的鮮明特點。如《詩經(jīng)》時代的作品重章疊唱、回環(huán)復(fù)沓的整體布局,四言為主、兩字一頓的句法特點,朗讀時就須提請學生加以關(guān)注。“三歲貫女,莫我肯顧”“將子無怒,秋以為期”,尤其是像這類古今相差很大的詞序顛倒、句法錯綜的語言特點,朗讀時尤須提請學生注意。古詩詞都講求押韻,而新詩中的自由詩對押韻就沒有硬性的要求。指導(dǎo)學生朗誦古詩詞時,必須重視對作品押韻的研究,不認準韻腳,朗誦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古詩詞押韻用的是古音,不少古詩詞的韻腳,用普通話讀起來已不押韻。這就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音韻學知識,幫助學生用古音來認讀古詩詞的韻腳,以增加朗誦的音韻美。“朝避猛虎,夕避長蛇。麻牙吮血,殺人如麻。錦城雖云樂,不如早還家?!瓊?cè)身西望長咨嗟”,李白《蜀道難》中上引詩句,每句的末字都是韻腳,用普通話誦讀已不能體會其中的音韻之妙。而“蛇”“麻”“家”“嗟”諸字,宋末平水人劉淵依據(jù)唐人用韻情況所編的“平水韻”中均屬“下平六麻”韻。用唐宋時期的中古音,“蛇”可念做shá,而“嗟”可以念做jiā。明乎此,指導(dǎo)學生用中古音誦讀,古詩的音韻之美得以呈現(xiàn),背誦的效果一定也可以增強。如果完全按照教授新詩的方法來指導(dǎo)學生讀詩,其間必多齟齬之處。
現(xiàn)在的中小學語文教師,詩詞格律知識普遍欠缺,遑論拿起筆來寫點古詩詞了。不懂古詩詞格律,卻在指導(dǎo)學生閱讀古詩詞,實在有“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之嫌,說輕一點也是隔靴搔癢?!叭粲性姇赜谛模瑲q月從不敗美人?!薄吨腥A詩詞大會》中,主持人董卿良好的文化底蘊受到觀眾普遍好評。董卿對古詩詞的古音平仄也很是下過一番功夫的?!翱础弊制胀ㄔ捘钬坡?,而在古音中應(yīng)該讀平聲的現(xiàn)象,董卿都關(guān)注到了。古音中,下列“看”字都應(yīng)該念平聲,否則就不符合平仄和押韻規(guī)律。“遙看瀑布掛前川”,句中“看”字念平聲,與上句“日照”中的仄聲字“照”構(gòu)成平仄相對;“相看兩不厭”,句中的“看”念平聲,與下句“唯有”中的仄聲字“有”構(gòu)成平仄相對;“橫看成嶺側(cè)成峰”,句中的“看”字念平聲,與下句“遠近”中的仄聲字“近”構(gòu)成平仄相對;“常得君王帶笑看”,句中的“看”字念平聲,這樣才可以與首句末字“歡”,末句末字“干”構(gòu)成一組平聲韻韻腳。平水韻規(guī)定,一般情況下,律詩、絕句都是押平聲韻的。而對詩詞格律一無所知的語文教師,是斷難領(lǐng)略其中的妙趣的?!赌钆珛伞こ啾趹压拧分小肮蕠裼巍保吧裼巍钡降字甘裁??一說是“精神游歷”,“故國神游”是個倒裝兼省略句,可以理解為“(我的)精神在舊戰(zhàn)場上游歷”。另一種說法認為,“神游”應(yīng)理解為“在古戰(zhàn)場上空游弋的周瑜的英靈”。孰是孰非,怎么取舍?如果懂點古詩詞格律,這個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按《念奴嬌》詞譜,下闋“故國神游”處平仄規(guī)律應(yīng)是“仄仄平平”。如果“神游”是“游弋的英靈”,那么句中“神游”應(yīng)改作“游神”。這樣既符合平仄規(guī)律,又造句自然。由此可見,將“神游”理解為“游弋的英靈”是錯誤的。正確的理解是,“故國神游”,是個倒裝兼省略句,還原補充為正常語句,就是“神游于故國”。因為出于“仄仄平平”的格律要求,才作倒裝兼省略處理。下闋“多情應(yīng)笑我”處的平仄格律是“中平中仄仄”(“中”指可平可仄)。為符合平仄格律,詞人將“應(yīng)笑我多情”寫成“多情應(yīng)笑我”。教師懂點詩詞格律,再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指導(dǎo)學生誦讀理解,讓學生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教學效果就會好得多。
有位教師在講評試卷時,遇到了毛澤東的《憶秦娥·婁山關(guān)》,竟不知“喇叭聲咽”中的“咽”讀何音。如果懂點古詩詞格律中的仄聲韻,就會明白,“咽”字與“烈”“月”“鐵”“越”“血”等字構(gòu)成韻腳,均是古音中的仄聲韻。詞中的“咽”字自然應(yīng)該讀短促激越的“yè”音。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币尮旁娫~教學真正姓“古”名“詩”,教師一是要努力克服應(yīng)試功利心理,二是要分清新詩舊詩的界域,三是必須加強古詩詞理論知識的學習。古詩詞的分類,什么詞牌適宜寫什么題材(比如《沁園春》詞牌宜抒壯闊豪邁情感,蘇辛一派最喜用之),絕句、律詩起承轉(zhuǎn)合的結(jié)構(gòu)方式及古詩詞常用的先景后情的章法套路,這些學起來都不難,難的就是古詩詞的音韻方面的格律知識。不少教師也捧起過王力的《詩詞格律》、夏承燾的《讀詞常識》等書,但翻不了幾頁就就廢書而嘆:“難如天書!”且讓我改荀子《勸學》中的一句話為“吾嘗終日而讀矣,不如須臾一問也”?,F(xiàn)在東方式的雅致生活正不斷地在我們身邊涌現(xiàn),許多縣市都有“讀書俱樂部”“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之類的民間組織,語文教師應(yīng)多多參加這樣的一些組織活動。身邊詩友多了,疑義相與析,許多讀書中的疑竇,有師友傳道解惑,常獲茅舍頓開之喜。對于古詩詞寫作,筆者多年來一直“心向往之,卻不能至”,但近年自從加入東陽市詩詞楹聯(lián)協(xié)會,聽古詩詞寫作講座,習作請詩友點評,自覺收獲頗豐?!捌狡鹌绞铡薄捌狡鹭?收 ”“ 仄 起 平 收 ”“ 仄 起 仄 收 ”“ 平水韻”“詞林正韻”“犯孤平”“拗救”“失粘”等原先認為深奧難解的概念都得到了較好的理解。不但學會了平水韻、中華新韻兩種古詩詞寫作技法,課堂教學中對于古詩詞的講解也有底氣多了。
網(wǎng)絡(luò)時代給古詩詞鑒賞和寫作也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如“八斗文學”網(wǎng)站、“詩詞吾愛”網(wǎng)站、“搜韻”網(wǎng)站,都可以給初學者帶來很多幫助。比如“詩詞吾愛網(wǎng)”、“搜韻”網(wǎng)站的檢測功能,分“平水韻”和“中華新韻”兩種,你任選一種進行絕句、律詩創(chuàng)作,寫好后放入檢測框內(nèi)進行檢測,網(wǎng)站馬上會告訴你平仄、押韻等存在的問題,并提供修改建議。初學者以此為杖,古詩詞鑒賞與寫作能力很快便能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