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qū)梅堰實驗小學 徐 娟
多媒體早已成為我們音樂課的好朋友,協(xié)助老師更好地教學,幫助孩子更好地學習。形象性和科學性是多媒體最大的特點,從而形成了其獨特的魅力,教師和學生對它也越來越喜愛。在如此的情境之下,使得一些老師一味地使用多媒體,甚至覺得一堂優(yōu)秀的音樂課必須得使用多媒體,最后成為片面、錯誤地運用多媒體,由重視到過度再到一味片面地對多媒體的使用,最后走進了多媒體教學的誤區(qū)。
有些教師課前用了大量的時間制作精美的課件,從組織教學到歌單,再到每個教學環(huán)節(jié)都制作了精美的PPT,每一張的背景畫面都十分精美,美輪美奐,在課堂上一展示,哇,立馬抓住學生的眼睛,使得師生耳目一新。我曾聽到一位音樂教師上《保護小羊》這堂課,因為是一首故事性很強的歌曲,教師就把整個故事用動畫課件來向學生展示森林里發(fā)生的故事,還給課件配上朗讀,同時還利用音樂軟件給畫面配上音樂,一堂課下來顯得十分熱鬧,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但是可惜,整堂課下來,學生貌似只記住了課件中“兇狠的大狼”和“溫順的小樣”以及它們的故事情節(jié),而最重要的歌曲主旋律卻忽略了、淡化了,以至于最后都沒有唱準歌曲。顯而易見,整堂課的教學目的并未達到,這位教師在制作課件時卻忘記了最重要的音樂教學內容,音樂的主題旋律、音樂特性。最后課堂變得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思考】內容大于形式,讓多媒體價值更實用
的確,多媒體能提高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但得時時注重其實用性,必須時刻抓住本課的教學目標,對一些可有可無、無關緊要的內容,要果斷簡化或者丟棄。教學課件只要清晰,與主題相符就行,不宜過分裝飾、渲染,要找準展示多媒體課件的最佳時機,與課堂環(huán)節(jié)緊密結合,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才能達到預期的教學目的,進而提高教學質量。
以往陳舊的教學模式中,作為主體的學生,時常被動接受教學,無法體現(xiàn)學生的主動性,自始至終學生都缺乏了主動性和積極性。多媒體仿佛是一枚活力劑,給課堂教學增強了活力和趣味,像一只魔手緊緊地抓住學生,深深地吸引著學生,幫助學生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有助于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更好更容易地掌握知識?;诖?,有些老師就片面地過多運用多媒體,從組織教學到歌曲聽賞,從學唱到鞏固再到表演,都制作成冷冷的課件,運用于教學始終,使得在音樂課堂中,教師動聽的范唱消失了,悠揚的彈琴聲也不見了,而是反反復復播放多媒體課件,讓學生周而復始地聽歌曲、看視頻。慢慢的,學生只會盯著多媒體,仿佛它就是老師,沒有和老師進行情感的互動、音樂的互動。如有一位老師講解臺灣高山族民歌《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時,首先用多媒體播放了民歌《楊柳青》《打酸棗》這二首民歌的影像,然后再用課件展示了一組臺灣高山族風光的圖片,并用課件介紹了高山族的服飾、風土習俗等。整堂課下來,聽不到教師的琴聲和范唱,學生反復看課件、聽歌曲、播放學唱,整個音樂教學活生生成了“電灌”場面,音樂老師卻只成了擺弄計算機的工作人員,不唱不彈,師生面對面,音樂交流全無,更別說和學生深層次的情感交流,也無法產(chǎn)生對音樂的共鳴。
【思考】教師為學生服務,多媒體應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藝術課程標準》中強調教學過程是學生和老師之間交往的過程、共同提高發(fā)展的過程。音樂教學是情感的教學和體驗,更需要師生進行情感交流。之前那位老師整堂課從頭到尾都在使用課件,就連學生學唱,教師都不彈琴,糾正學生不足也只是讓學生反復聽賞,這樣的教學大大削弱了音樂特性,教師的音樂基本功也大大減弱。在學習《我的祖家是歌鄉(xiāng)》時,教師不該一直播放多媒體課件,而應該找準時機恰當播放課件,通過引導、啟發(fā)、示范等手段,幫助學生學好這首歌曲。我們要時刻注意:多媒體是優(yōu)化我們音樂教學的輔助手段,我們教師才是課堂的主要組織者和引導者,學生是在教師的引導下對知識不斷地探究、獲取、創(chuàng)造,這是多媒體無法替代的。當課件成為多余或者和我們的教學完全不符時,我們應果斷棄用,不能讓它成為主導。
不管是教研課、公開課、評優(yōu)課,無一例外都用了課件,認為“上課必須要用多媒體”“如果不用多媒體,就不是好課”。真的是這樣的嗎?吳江有名的音樂老師姚海軍上課時,就只有一支豎笛、一本教科書,同樣上得非常出色,學生學得興奮、學得實在。
【思考】手段服務目標,合理運用多媒體
低成本、高效能,這是經(jīng)濟學中時常提到的。這一點同樣可以用在我們教學中,當都能實現(xiàn)同一教學目的且功能一樣時,我們?yōu)楹尾贿x擇簡單、成本低的手段呢?而我們許多年輕教師恰恰忽視了這一點,一些簡單的組織常規(guī)行為就能達到的目的,也要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以至于多媒體使用過多。我在上《龜兔賽跑》這一課時就深有感觸,在講管弦樂器組時,我借來了黑管、大管、笛子等讓學生用手摸摸吹吹,直接切身地感受各種樂器的聲效,然后再分別播放用它們各自演奏經(jīng)典的音樂片段,這樣學生學習積極性可高了,他們也自然地明確了各個樂器的結構和性能以及演奏方式。這比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樂器更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和好奇,而且會更加深刻。由此可見,多媒體教學不是非用不可,它只是一個服務于目標的手段,并不是唯一,要恰時、恰地合理運用。
總之,作為音樂教師,我們時刻記住音樂學科的特性,明白多媒體教學是輔助教學的一種手段而非主導,不要成為多媒體的傀儡,教師與多媒體的關系要正確處理,必須時刻以學生為中心,不能陷入誤區(qū)。正確使用多媒體音樂教學,少走歪路,真正讓多媒體發(fā)揮它的優(yōu)勢和實用,讓學生能有效地主動地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來,真正能感受音樂、學習音樂、創(chuàng)造音樂,讓多媒體教學更好地輔助音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