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梅
【摘要】語文寫作是體現學生思想邏輯的重要方式,培養(yǎng)學生語文寫作不僅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漢字量,同時文章的措辭和結構邏輯要清晰,便于讀者理解。在新課改的要求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也面臨著教學方式的改革。本文基于小學語文寫作教學的角度,探討在新課改背景下如何展開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語文寫作;教學方法;情感表達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通過學生的作文,能夠考查一個學生的觀察力和想象力。學生要想寫出好的作文,不僅要熟練掌握課本上的基礎知識,還要求學生具有敏銳的觀察力和想象力,能夠更靈活地運用文字來表達內心所想。寫作是情感的流露,教師要鼓勵學生用真情實感來寫作,在此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情感教育,助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一、語文教學中鼓勵學生進行寫作
小學生由于年紀尚小加之知識基礎薄弱,生活中情感煩惱少,沒有足夠的寫作欲望來記錄生活點滴。如果教師沒有特定的作業(yè)要求,小學生很少進行語文寫作。學生沒有寫作的需求,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沒有認識到寫作對于其語文學習的促進作用,所以教師教導學生語文寫作,首先要讓學生認識到寫作的益處。
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布置強制性、非強制性寫作作業(yè)來鼓勵和引導學生寫作,前者就是常規(guī)的作文作業(yè),需要學生上交的學習成果;后者可以是日記、周記,以及有感而發(fā)的幾段文字。教師可以在一個班級內,舉辦小型的“征文比賽”,例如每一個月作為比賽周期,每個月設置一個作文主體,以此激起學生的寫作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教師可在課上利用3—5分鐘讀學生的作文,對于文章的可取之處進行鼓勵,對于文章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及時指出,并提供修改建議。每月結束后,教師評選出文章質量最好的前五名,并為前五名學生給予適當的物質獎勵,如一塊橡皮、一支圓珠筆等文具。
為了充分發(fā)揮寫作對學生語文知識的促進作用,教師可引導學生發(fā)現更多的寫作素材。例如從大自然出發(fā),借用學校春游的機會,讓學生寫一篇春游主題的作文;節(jié)日來臨前后,教師可以此為寫作背景,讓學生寫下過節(jié)期間值得分享的趣事和發(fā)現。語文教師除了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必要的寫作培訓,還要充分利用課余時間,多組織一些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感情,促進學生寫作時的情感流露。
二、語文寫作教學與人文教育相結合
由于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他們的寫作素材主要來自日常接觸的事物,以及課上課下學到的知識。教師在進行寫作教學時,一定要根據學生年級的不同,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進行人文教育。在為學生樹立正確人生觀、價值觀的同時,拓展學生的知識結構,豐富其寫作素材。將寫作教學與人文教育結合起來,促進學生在寫作中注入情感,實現文章質量的提升。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身邊的人、事、物作為寫作素材,如父母、開心的事、奇特的物件等。由于小學生的所思所想比較直接,呈現在作文上的情感比較直白。
需要注意的是,學生盡管對于某個人或事有著強烈的情感,但限于寫作能力,未能在文章中體現出來。針對這種情況,教師應著重挖掘學生對于重點語句的理解,幫助其發(fā)現更具針對性的描寫詞句,應用到寫作中來。
小學生是身心發(fā)展的重要階段,特別是心理。教師可在寫作教學中設置某個話題,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給予學生表達自我的舞臺,使他們在你一言我一語中,促進情感表達和交流。
三、根據學生特點制定語文寫作教學策略
小學生寫作素材主要來源生活,但寫作知識和技巧主要來自課堂教學,由此可見語文課堂的寫作教學對于學生寫作能力的促進效果。語文學習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寫作同樣也是,隨著學生的知識結構的完善,學生的寫作質量也會越來越高。教師要根據學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識結構,制定相應的寫作教學目標。小學時期學生的想象力是最為豐富的階段,教師不應忽視小學生的這個特點,因此在指正學生寫作錯誤時,不要過度限制學生的想象力,鼓勵其天馬行空的想象,教師只需在語法結構或錯別字上進行指導即可,不對寫作內容進行干涉。除了寫作練習外,還有其他教學手段也能夠促進小學生語文寫作能力的提高。例如,借助多媒體技術,在課件中以文字、圖片、視頻等形式展現教學內容,以此為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使學生在寫作時更具有豐富的形象表達能力。上文提到,寫作是人們內心思想和情感的邏輯表達,因此教授學生如何寫作,某種程度上就是讓學生保持思考,從而達到訓練學生邏輯思維的目的。同樣,利用其他教學手段,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一定程度上也是對學生寫作能力的訓練。例如,在班級內開展辯論活動,教師鼓勵學生就某一話題展開討論,通過在思想的交鋒過程中,錘煉自身的邏輯思維。同理在班級內舉辦小型的演講比賽,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演講要求學生在短時間內實現高質量言語表達,變相進行文字寫作訓練,只不過此訓練不在紙上進行。
最后,教師要注重學生對寫作教學的反饋,通過考查學生的作文來確定學生是否掌握寫作知識。例如,對于故事性較強的文章,可讓學生按照情節(jié)內容演一遍,考查學生對于寫作素材的印象;此外,教師可以設置某一寫作主題,要求學生自擬題目,然后根據學生文章題目與內容,來確定學生對于寫作知識的掌握情況。
四、結論
語文寫作實質上是人文教育的一種,對于其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并沒有統(tǒng)一評判標準。語文教師不能單靠成績來評價一個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好壞,語文教學是漫長的過程,需要教師的耐心逐漸展開教學,在潛移默化下實現良好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胡寶珠.新課改背景下小學語文寫作教學方式研究探討[J].商,2015(4).
[2]岳曉春.寫作:新課改下小學語文教學中生活作文教學新探[J].教育教學論壇,2015(29).
(編輯:陳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