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祎穎
摘 要:隨著我國大學英語教學的發(fā)展與推進,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的重要性日趨提升,培養(yǎng)具有人文素養(yǎng)的學生也成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本文將分析大學英語教學在人文教育方面存在的問題,提出將人文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與措施,以促進大學英語教學能夠更好地樹立人文精神、培育人文素養(yǎng)。
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人文教育;研究
一、引言
在當今人類社會發(fā)展全球化程度日趨明顯的背景下,英語作為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國際通用語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大部分地區(qū)自小學一年級起就開始教授學生英語,在學前教育中教授英語的情況也絕不少見,可見我國對英語教育的重視性。在基礎教育階段,英語教學往往更多注重英語的工具性,強調學生對英語聽、說、讀、寫、譯的掌握,但是英語作為一門有著悠久歷史以及深厚底蘊的語言,其人文性不容忽視?;A教育階段部分學校尚存在應試教育的現(xiàn)象,所以當學生告別基礎教育階段進入大學后,高校應該注重對英語人文性知識的傳授。
英語人文性知識的傳授需要依靠大學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人文教育,是塑造人文精神、培養(yǎng)人文內涵的教育。人文教育通過將人類社會發(fā)展至今所獲得的精神文化以更為完善精練的方式傳授給學生,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專業(yè)知識的基礎上提高人文素質,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這既符合學生個人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也符合時代發(fā)展進步的需要。
二、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存在的問題
大學英語既是一門語言類的課程,也是一門人文類的課程??紤]到英語不是中國大學生的母語,國內的英語教學大多注重語言技能的培養(yǎng),使學生具有一定的使用英語的能力,往往會忽視人文性的教育。導致這一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兩點:
1. 英語的工具性特征往往會使人忽視英語教學中的人文教育
語言既是人類最為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信息載體和傳遞信息的工具。但是語言絕不僅僅是一種交流工具,它既能反映各民族的文化,又能影響文化,語言是人類形成和表達思想的手段,人類借助語言得以保存和傳遞人類文明的成果。語言有著傳承歷史、文化和精神的能力,因此若對語言的人文性沒有了解,那么對語言工具性的掌握也會受到局限。漢語言文學在我國高等教育中多注重人文性知識的傳授,因為漢語是中國學生的母語,中國學生對漢語的使用頻率高、應用能力強,因此漢語言文學展示出人文性大于工具性的特點。但是不同于漢語言文學,英語的工具性特征更為明顯。社會各領域的全球化導致社會對于英語實用技能的要求逐步提高,而科學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也對英語的實用性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樣的社會大背景下,人們對于英語工具性的認知遠大于對其人文性的認知。為了提高學生對英語的掌握,大學英語教學多強調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技能的教授,導致外語教育在當前形勢下極易傾向重“制器”輕“育人”,重功利輕人文。急功近利,忽視人文修養(yǎng)和人文關懷,已引起教育界和學術界有識之士的高度重視。
2. 過去培養(yǎng)復合型人才的目標對如今大學英語人文教育仍有影響
2012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yè)目錄和專業(yè)介紹》中提到,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要“培養(yǎng)具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熟練的英語語言技能、厚實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yè)知識和其他相關專業(yè)知識”。而2000年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則規(guī)定英語專業(yè)要“培養(yǎng)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雖然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符合市場的需求,且有利于社會的發(fā)展,但是實施英語專業(yè)復合型人才的培養(yǎng),很可能會在總體上削弱常規(guī)英語專業(yè)的強烈人文傾向。以復合型人才為培養(yǎng)目標的工作已經實施了二十余年,相比培養(yǎng)人文素養(yǎng)為目標的工作時間更長、影響更深遠。大學英語教育雖在改變,但過去的影響依舊存在。另一方面,許多高校的英語系依然保持著自己的復合型專業(yè),如經貿英語、旅游英語、法律英語、新聞英語等。這些專業(yè)僅局限于培養(yǎng)學生對某一專業(yè)領域的認識,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實施與發(fā)展。
三、將人文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方法
將人文教育融入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從多個方面運用多種途徑來實現(xiàn),具體方法有以下幾點。
1. 確立大學英語人文學科的學科主導地位
在課程設置和學生培養(yǎng)計劃中,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課程占比較大,如英語精讀、英語視聽說、英語語法、英語寫作等,而英語人文類課程則相比而言占比較小,如英美文學概論、英美歷史、英美當代社會與文化等課程。高校課程安排偏重英語技能的培養(yǎng),自然會導致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缺乏。國內英語專業(yè)應該確立英美文學、語言學和英語國家研究(包括跨文化研究)的學科主導地位,與此同時積極向人文學科的相關領域拓展。學生英語基礎和素質較好的學校還可以嘗試酌情降低英語技能課程的比例,適當提高人文類課程的占比,如適當減少泛讀課的學時,增加文學類課程等,以確保學生在有足夠英語技能基礎的前提下,豐富自己的人文知識,提升自己的人文素養(yǎng)。英語學科作為一門語言類的學科,既要注重基礎技能的訓練,更要注重語言文學文化的灌輸,只有確立了大學英語人文學科的學科主導地位,才更有利于培養(yǎng)出基礎牢固又有較高人文素養(yǎng)的人才。
2. 豐富大學英語教材中的人文內容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師要根據(jù)教材備課,學生要圍繞教材學習,因此學生的大部分知識是從教材中獲取的,教材中的知識素材以及教師的教學內容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的知識水平,所以大學英語教材應適當增加人文性的內容。但是受限于課程目標,部分非人文類課程的大學英語教材往往會呈現(xiàn)以訓練語言技能為主的形式,教材內容主要教授詞匯、語法、閱讀等,課后習題也以語言技能的掌握為主,有關人文性的拓展較少。而理想的教材與其說是英語教科書,不如說是人文學科的“入門”教程,通過系統(tǒng)介紹西方文化中的思想觀點、價值觀念、西方人經常使用的視角以及對這些視角的批評,使學生掌握人文性的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精神。大學英語教材中除了語言技能的訓練,還可增加一些人文性的拓展,如在每一單元中提出供學生獨立思考的問題,或增加與單元主題有關的附加課文供學生泛讀,增長人文知識,融入人文教育。
3. 提高教師人文素質
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結合,教師在課堂上起到引導學生的榜樣作用,因此教師的自身素質對學生有著重要影響。大學英語教師僅僅掌握英語學科的專業(yè)知識和技能是不夠的,當教學過程中涉及人文方面的知識時,教師要有敏銳的人文意識,及時正確地傳授人文知識。敏銳的人文意識以及正確的知識傳授要求教師擁有一定的人文知識背景,了解學科相關的歷史、地理、藝術、文化、思想等,這樣才能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補充拓展,這不僅能使課堂更生動豐富,還能在無形之中營造良好的課堂人文氛圍。當然,教師的人文素質不僅僅體現(xiàn)在對人文知識的掌握上,還體現(xiàn)在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中。教師除了“授業(yè)解惑”外,更需要注重“傳道”,合理結合課本知識,傳授人文知識。同時也要以自身為榜樣,用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精神,在潛移默化中引導學生,提高他們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為人師表。
4. 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教育
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占據(jù)最主要位置,課堂教學能夠高效而精練地向學生傳授知識并引導學生學習。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中,除了傳授最基本的語言技能類知識外,還要注重人文教育。首先,教師和學生都要充分利用教材,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內容,結合教材進行適當?shù)耐卣?,實施人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介紹與課文有關的文化歷史背景知識,補充學生的人文知識儲備,還可以引導學生閱讀分析具有文學性的課文,賞析課文中的文學特點。其次,教師還可以通過改變課堂形式的方式在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如多采取互動式教學,多進行課堂討論,或進行小組表演活動,提出有助于學生人文思考的問題,讓學生在思考中主動吸收并內化人文知識。除了在課堂中實施人文教育,教師在課后也要引導學生拓展學習,提高人文素養(yǎng)。教師可以向學生推薦文學作品,并布置讀后感,或推薦英語學習類網站、視頻等,鼓勵學生在課后時間自主學習,既能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能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實現(xiàn)人文教育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滲透與融合。
5. 在教學評價中貫徹人文精神
教學評價是根據(jù)一定的教學目標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進行評價的過程,是一種對教學工作情況的評價。采取適當?shù)?、包含人文精神的教學評價方式有利于促進教師有依據(jù)性地實施教學,同時也能給予學生及時的反饋以及充分的自我了解,以促使學生自我調整并自我發(fā)展。教學評價可以分為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受中高考、四六級等學業(yè)水平測試的影響,中國大學英語教學中大多還是采用總結性評價,用以測試學生的語言技能掌握情況??偨Y性評價雖有助于教師評判學生的技能掌握情況,但不利于人文教育的實施,不利于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發(fā)展。大學英語教學中應采取形成性評價和總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教學評價方式,在總結性評價的基礎上,通過形成性評價,及時給予學生人文性的反饋,讓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心理狀態(tài)等有更清晰的認識。同時,在具體的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鼓勵學生自我評價和學生之間互評、幫助學生建立學習檔案等方式優(yōu)化英語專業(yè)人文類課程的評價體系。
四、實施人文教育的過程中不能忽視英語教學的學科地位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實施人文教育并不意味著削弱甚至消除英語語言技能的訓練。相反,在實施人文教育的過程中,大學英語教學也需要重視學科技能的培養(yǎng)。一方面,學生英語語言技能的掌握是實施人文教育的基礎,如果沒有足夠的基礎,那么在進行人文教育的過程中就會遇到阻礙。如果學生沒有通讀外國文學原著的能力、沒有查閱英語文獻的能力、聽不懂英語音頻影像材料,那么想要讓學生從材料中挖掘出人文知識就如同搭建空中樓閣,是不可行的。另一方面,如果過分強調英語專業(yè)中的人文教育反而會弱化其學科地位,同其他非英語專業(yè)的學生相比,英語專業(yè)學生原有的語言優(yōu)勢也會逐漸消失。如果所有的高校都以英美文學、語言學和英語國家研究為主導學科,那么培養(yǎng)出來的學生學科體系單一并且數(shù)量過剩,將遠遠超出社會對該專業(yè)的需求量。因此,在融入人文教育的過程中,切不可過分強調人文教育而忽視英語教學的學科地位,而應該在保證語言技能訓練的基礎上,從教學過程中挖掘人文知識,創(chuàng)造人文氛圍,滲透人文精神,培養(yǎng)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實現(xiàn)既有學科基礎訓練,又有人文教育的教學方式。
五、結語
隨著當今社會的不斷快速發(fā)展、信息科技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人文精神的需求也在不斷上升。大學教育一直以來向社會源源不斷地輸送人才,大學教育是培養(yǎng)新一代社會力量的教育,學生從大學中需要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人文精神與人文素養(yǎng)。大學英語教育的作用在如今的全球化時代下更顯重要,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人文教育不僅能夠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更能促進社會的和諧與進步,使中國能夠更好地融入全球化進程,在全球范圍內更好地發(fā)展前進。培養(yǎng)一批又一批兼具高技能和人文素養(yǎng)的年輕一代是大學教育的宗旨和目標,推進加強大學英語教學的人文教育是個人發(fā)展的需要,更是時代的召喚。我們應充分認識到大學英語教學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采取合理措施,調整課程結構、豐富教材內容、增強師資力量、改進教學過程、優(yōu)化評價方式、也不忘注重基礎,讓學生在大學英語教學的過程中得到智慧的創(chuàng)獲以及品性的陶熔。
參考文獻:
[1]張中載.外語教學中的功用主義和人文主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3(6).
[2]劉天倫.培養(yǎng)目標與可利用資源:有關培養(yǎng)復合型英語人才的思考[J].外語界,1996(1).
[3]胡文仲,孫有中.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6(5).
[4]王守仁.加強本科英語專業(yè)“學科”的建設——兼評《北大英語精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
[5]王棟.人文教育視野下英語專業(yè)課程體系改革探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6]甄鳳超.培養(yǎng)復合人才、注重人文教育、拓寬國際視野——繼續(xù)深化上海交通大學英語專業(yè)教學改革[J].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