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志國
朱良和于娜是一對年輕的夫妻,結婚快十年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也要長大了。街坊領居都說這是一個幸福的三口之家。但是讓人感到意外的是,最近這對夫妻卻鬧起了離婚。離婚,是丈夫朱良提出來的,于娜并不同意。一對幸福的夫妻為何鬧離婚?據(jù)朱良說,自己想提出離婚已經很久了,于娜其實并不是自己理想中的妻子,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經過和這對小夫妻的深入交談得知,其實朱良和于娜是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當時,通過介紹人牽線搭橋,兩家父母都同意了,朱良和于娜年紀輕輕的,也就順從了父母的選擇?;楹笥谀葘φ煞蛑炝己芎?,有了孩子后,于娜在孩子面前也是好母親的角色。但是朱良總幻想著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而不是傳統(tǒng)的包辦婚姻,這個遺憾一直在朱良的心里很多年,最近甚至開始想到了離婚。
心理把脈:“未完成事件”惹的禍
包辦婚姻讓朱良潛意識里形成了一個心結:自己沒有經歷過自由戀愛。這時候在朱良心里,妻子已經不是一個具體的女人,而成了包辦婚姻的一個象征。也就是說,朱良對妻子的不接受,實質是對包辦婚姻的不接受。
在心理學上,這是“未完成事件”的概念。這個概念,來源于完形心理學。所謂完形心理學,是指我們內心對許多事情,都會追求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如果哪件事情在心理上沒有完成,沒有得到圓滿的解決,就是沒有獲得完整的心理圖形,那么,這件事情就成了“未完成事件”:它可能是一種未完成的任務,可能是一種未滿足的需要,可能是一種未實現(xiàn)的愿望,也可能是一種未完整經歷的生活體驗。諸如此類的“未完成事件”,就會促使當事人試圖去完成它、體驗它,心理上來獲得那種愿望的滿足,也就是獲得一個完整的心理圖形。
心理處方:化解未完成事件的心結
認知調節(jié) 人們對未完成事件,往往采取壓抑和遺忘的策略,就會對此視而不見,并遷移到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其他問題上,讓問題反而更麻煩。所以,當事人要重新認識自己的問題,看清自己心理上的未完成事件的實質。一般說來,看清未完成事件的實質,就會從潛意識層面上升到意識層面,也就能夠比較恰當而理性地面對自己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實問題了。
心理咨詢的探究過程,就是為了引導當事人看清自己的未完成事件,從而實現(xiàn)認知方面的心理調節(jié)。經過心理咨詢,朱良逐步看清了自己的未完成事件這個心結。
行為調節(jié) 一個可行的行為調節(jié)對策是“戀愛補課”。所謂戀愛補課,就是借助角色扮演的方法,夫妻雙方找一個適當?shù)臅r間,扮演談情說愛的男女,進入角色地演一出“婚后戀愛戲”,如求婚、定情,來親歷一番自由戀愛的種種心理體驗,把未完成事件變成完成事件,形成完整的心理圖形,獲得心理補償。
另一個可行的行為調節(jié)對策是嘗試離婚。如果“戀愛補課”不行,可以來一段“試離婚”。所謂“試離婚”,就是夫妻面臨離婚問題的時候,雙方共同協(xié)商,先過一段“離婚”的日子,但是是生活上“離婚”,法律上暫不離婚,經過一段時間后,再決定是否離婚。這是一種自救婚姻的策略,讓徘徊在離婚邊緣的夫妻進行離婚“彩排”,這樣更有利于雙方做出成熟、負責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