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長期的教學生涯中,通過聽課、與教師交談、學習有關資料,對語文單元教學作了一些調查研究得出了幾點粗淺的認識,現(xiàn)提出來,就教于各位同行。
一、單元教學的基本優(yōu)勢
單元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結構形式(它不單純是一種教學方法)在越來越多的教師中廣泛實施,這確實是我們語文教學發(fā)展進程中的大進步。相對地說,它比單篇教學具有以下優(yōu)勢:
第一,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學習習慣。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培養(yǎng)自學能力越發(fā)顯得至關重要,而要培養(yǎng)自學能力,“授之以漁”比“授之以魚”更有意義,教之以“點金術”比“施予金”也更有意義,這就需要在教學中體現(xiàn)葉圣陶先生關于“課文無非是例子”的教育思想,重在教給方法,培養(yǎng)習慣。而單元教學恰恰在這方面顯示出明顯的優(yōu)勢,它便于以一篇帶幾篇,便于以范例通其他,便于“舉一”而“反三”。單元元教學便于教讀與自讀結合,讀與寫結合,教與練結合,這樣就最大限度地給學生留有自己動腦、動手、動口的余地,長此訓練,學生的自學能力將會有效地提高。
第二,它有利于讀、寫、聽、說能力的綜合訓練。語文教學具有學習語文知識、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進行思想教育等多重性綜合性的任務,但是,就語文的特點說,培養(yǎng)讀、寫、聽、說能力則是最主要的任務。而這一任務的完成,最有效的途徑就是經(jīng)常地、反復地、系統(tǒng)地、綜合地進行這方面的訓練。單元教學正是在這方面顯示了突出的優(yōu)勢,它一改單篇教學的單一閱讀性,有利于通盤安排讀的訓練、寫的訓練、聽的訓練和說的訓練,而且可以將這四個方面圍繞既定的教學目標糅合在一起,形成整體的訓練體系。
第三,它有利于相對集中和優(yōu)化教學目標,有利于將知識盡快地遷移轉化為能力。一個單元中,有各類閱讀課文,有知識短文,有讀、寫、聽、說的訓練要求,在單元教學中,可以就這許多內容找出其共性的特點,相對集中地確定教學目標,一方面可以使學生把重要的知識點掌握起來,一方面可以就所學知識對應性地進行訓練,這樣就有利于知識向能力的轉化。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春》《濟南的冬天》《夏》這一單元,教學目標可以相對集中優(yōu)化為“學習細致地多角度地觀察和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寫作方法”,在這個單元的教學中,就可以進行諸如實地觀察、口述描寫、寫作等相應的練習。這樣,把學和練緊密結合起來,就使整個教學活起來,學生完全可以靈活地運用新學知識去展示自己說和寫的能力。
第四,有利于減少課時,提高效率,由于單元教學改變了過去那種篇篇都講而且往往面面俱到的弊端,對本單元的閱讀課文,可以作不同的處理,有精有略,有細有粗,有的篇目可以以教師的講析為主,有的篇目可以以學生自學為主,有的篇目可以教師提示師生共議,而且在整個教學中強調了速讀的訓練,這樣,就可以相對地減少課時,提高效率。例如一個單元四篇課文可由過去的10課時或12課時減為7課時或8課時,而且通過統(tǒng)盤安排教學不僅對知識的掌握更加明確扎實,而且通過多方面的訓練更有助于能力的培養(yǎng),就其收獲說不是少了而是多了,就其教學效率說,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
二、單元教學的基本特點
第一,整體性是單元教學的突出特點。單元教學的整體性表現(xiàn)在若干方面,例如就教材編排體系說,修訂后的教材基本上是按體裁分單元,幾篇課文不僅是體裁相同或相近,而且在寫作方法方面往往有一些共性的特點;就課文的類型和教學要求說,可以形成了精與略、細與粗有機結合的教學整體;就訓練體系說,既有閱讀篇目,又有知識短文,既有讀的訓練材料,又有寫和聽說的訓練材料,這就把讀、寫、聽、說訓練糅合為一個整體;就教師的教學設計說,可以通盤考慮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和實施步驟,通盤設計教學的課型和方法,這就體現(xiàn)了單元教學的整體性。
第二,階段性是單元教學的又一特點。語文教學的單元近似于數(shù)理化教學的章節(jié),它有相對的獨立性,就像是整個教學鏈條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如果把整個語文教學的步驟比作爬樓梯,由樓下一級一級上升,那么,每個教學單元猶如一級臺階,一個單元一個單元地教學,猶如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前行,這樣,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當然,單元教學在階段性的另一面還有連續(xù)性,在整個教學鏈條中,每個環(huán)節(jié)不應游離于鏈條之外,它只有在與上下聯(lián)系中才具有了存在的意義。若干單元教學的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起來,組成整個教學的有機整體,因此,單元教學在具有相對獨立性、階段性的特點的同時,還具有縱向的連續(xù)性和系統(tǒng)性。
第三,單元教學也具有比較性的特點。一個單元的幾篇教材雖有其“共性”,而各篇教材也有其相對的“個性”,在教學中完全可以就各篇的“個性”進行比較和鑒賞,使學生的能力在比較鑒賞中得以提高。例如寫作方法,雖有一定的規(guī)律,但就一篇文章說并無固定的框式,一個單元中的幾篇文章雖然都是記敘文,有的可能以記事為主,有的可能以記人為主;有的重在心理描寫,有的則重在語言、行動描寫;有的重在抒發(fā)感情、直抒胸臆,有的則是穿插議論、夾敘夾議。即使都是議論文,也各不相同,有的可能是正面立論,有的可能是反面駁論,有的是整篇性“總——分——總”的論式,有的則是“分——總”再“分——總”的論式。再如蘇教版八年級下冊的說明文單元,《沙漠里的奇怪現(xiàn)象》《統(tǒng)籌方法》《花兒為什么這樣紅》等課文雖然都是說明文,都是按照邏輯順序,但具體的表現(xiàn)形式又是不盡相同的:有的是示異釋疑,有的是由特殊到一般,有的是由現(xiàn)象到本質。這些差異在教學中就可以比較鑒賞。從一定意義上說,單元教學比較性的特點更有利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
三、單元教學的基本步驟
就單元教學的基本特點和教學進程而言,可以大體上歸納為四個基本步驟,或稱四種基本課型,即總領步驟——教讀步驟——自讀步驟——總結步驟。
第一,總領步驟。即明確單元教學目標,初步疏通課文,進行粗讀預習。本人認為,“預習”一般不應放在課外,應該在課內進行??傤I課應該使學生對整個單元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進程有個輪廓的了解,初步形成對本單元教學和訓練的總體印象。在這一階段,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速讀”的能力和使用工具書的能力。當然,有的單元課文篇幅過長,也可適當?shù)卣加脤W生課外時間,但我以為屬課本內容的教學應當主要在課內完成,“預習”甚至課本內容的直接作業(yè)不應占用學生過多的課外時間,課外的內容應是課內的擴展延伸,學生的課外時間應用于廣泛地閱讀涉獵,或“自由性”的寫作練習,這樣更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智能。
第二,教讀步驟。即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共同較為細致地研討一篇或兩篇課文,作為下一步學生自學的“范例”。這一步應注意三點,一是選文要有代表性,一般說教讀課文應從教材中選,但是如果自讀課文中有的更具有代表性,不妨從自讀課文中選,選文的關鍵在于作為“范例”。二是要給學生以規(guī)律性的識。三是要教給方法。這樣,在教讀課階段,學生既學到了規(guī)律性的知識,又學到了學習方去,這就有“舉一”的意義,便于下一步或今后學習的“反三”。這一段教學說“以教師為主導”,并不是教師包辦代替,完全由教師來灌輸,而是指教師的活動相對地多一點,整個教學都應體現(xiàn)“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共同活動融為一體的原則。
第三,自讀步驟。即以學生為主,在教師的提示、點撥、答疑、指導下,以前一步教讀課為范例,去學習另一篇或幾篇課文。這一步的突出特點是盡量地使學生自己去學習,但這也并不意味著放棄了教師的作用,這一步教師的主要任務是提示方法、點撥要點、答疑解惑、指導學習。在教學中可以采用“提綱式”、“問答式”、“討論式”、“比較式”等多種形式。這一步是培養(yǎng)學生自學能力的極好時機,應該體現(xiàn)實踐為主的原則,盡量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用的方式盡量使學生有興趣,最大限度地使大多數(shù)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使整個教學更生動更活潑。
第四,總結步驟。即對這一單元新學知識進行綜合整理,或通過各種訓練加以鞏固。這一階段帶有單元小結的性質,教學中應注意兩點,一是知識的整理、歸納、鞏固,二是知識遷移性的訓練。訓練可以是單項性的,也可以是綜合性的;可以是鞏固性的,也可以是擴展性的;可以是檢測性的,也可以是考核性的。還是那句老話,不應形成新的固定的程序,應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湯春權,江蘇揚州市江都區(qū)空港中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