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as
從人類發(fā)明汽車那刻起,便開始了對未知之地的探索,理由不在于人天生愛探險,而是20世紀初那時非城市地區(qū)的鋪裝路面占比還很低,人類有了車可以前往遠方,但遠方不會以平整的康莊大道迎接你,是故每一次遠行都幾乎等于探索,甚至可以說是探險,因為說不定半路你和車就深陷泥淖……為了提高長途行車的安全性,尤其確保郵務、貨物……等運輸?shù)目煽啃?,世界上最早大批量產化的四輪車是以卡車型態(tài)出現(xiàn)在美國,但你可能不知道,
后來讓四驅車廣為普及到一般民用,居然得拜戰(zhàn)爭所賜……
戰(zhàn)爭,讓四輪驅動聲名大噪
時間:1910~1950年
人類史上唯二的兩場世界大戰(zhàn)非僅只造成許多你我熟知的悲劇,也成就了不少值德一說的歷史事跡,這其中就包括間接推動小型四輪驅動車的個人化。
怎么說呢?承前所言,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之前,其實四驅技術已經有極少實驗用車與賽車在采用,但真正付諸量產的代表僅止于商業(yè)運輸領域,例如美國四輪驅動汽車公司推出的Nash Quard兩噸級卡車算是首款量產數(shù)超過萬輛的四驅車型代表作,還有他們家推出的3噸級卡車更是在一戰(zhàn)期間被美國陸軍使用并且賣給了英國軍方使用。
一戰(zhàn)結束到二戰(zhàn)的這大約30年間,其實還有一些零星的四驅卡車、轎車出世,但一直都未能在一般民用車市占有一席之地,除了極少數(shù)運輸行業(yè)、軍方、特殊人士使用外,四驅之于一般老百姓基本是默默無聞的。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包括梅賽德斯一奔馳提供給德國政府使用的G5,蘇聯(lián)車企GAZ與福特合作生產的GAZ-64……四驅軍用車輛陸續(xù)現(xiàn)世,而美國軍方使用之由Wilys汽車公司提供的MB車型,無疑是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其為美國當時具有指揮、偵查等用途的主流四驅車,在二戰(zhàn)期間共計生產了653568臺,占據美國在二戰(zhàn)中使用之非戰(zhàn)斗車輛的四分之一比例,因此也有很多人視其為美國精神的代表之一。
戰(zhàn)爭的嚴酷考驗讓世人認識到車輛面對極端路況時,四驅系統(tǒng)所能發(fā)揮的巨大作用,再加上戰(zhàn)場上使用的車輛可靠性高、檢修便利,進一步加深了平民老百姓對四驅車的印象!
民用四驅車細分市場的誕生
時間:1950~1960年
二戰(zhàn)的嚴酷考驗,讓各家車企積累了大量研發(fā)四驅系統(tǒng)的經驗,并為四驅越野車留下了良好的口碑。值得一提的是,二戰(zhàn)時期憑借四驅車型贏得好評的Willys車廠,在戰(zhàn)后根據美國漫畫《大力水手》申請了“JEEP(吉普)”的商標,并隨著戰(zhàn)后經濟的恢復(尤其美國),繼續(xù)專注于制造吉普車,但同時它也想在乘用車市場打開一片天空,只不過生產的幾款轎車、旅行車并沒有在民間市場贏得太多銷量,直到一款名為Wagoneer的產品推出才廣受消費者尤其眾多美國農場主的喜愛,其比吉普車來說有較好的舒適性,在技術方面有諸多創(chuàng)新,也率先將獨立前懸掛、自動變速箱、四輪驅動技術三者整合在一起,是故這款車也被后世認為是民用四輪驅動SUV的開創(chuàng)者。
這個時期是四驅車型百花齊放的時代,包括英國的LandRover車廠亦開始發(fā)力,其早期產品Senes l的機械構造大量借鑒美國吉普車的設計,用來承擔農業(yè)任務。可漸漸的Land Rover也遇到大洋彼岸Kaiser-Willys(后來willys與Kaiser車廠合并)車廠的同樣狀況,就是消費者不僅渴望四驅越野能力,對于內飾舒適度也有著更高要求,因此路虎隨后推出Tickford Station Wagon Coachwork等車型,其上配備有皮革座椅、折疊擋風玻璃等高檔配置,一舉改變了Land Rover的造車軌跡直至今日的高端定位,而其七座布局亦開創(chuàng)了七座民用四驅越野車的先河!
四驅車型在這個市場蓬勃發(fā)展的時期經歷了細分化變革,總體來說被逐漸分為SUV、吉普、皮卡……等幾種車型。
能力多樣化
時間:1960~1990年
在這段時間之前,人們對于四驅車型的理解多是全時四驅,并采用純機械機構。雖然這會讓車輛隨時保證良好通過性,但也有人提出疑問這些車型在城市道路中是否可以只使用兩驅行駛,以讓車輛過彎能力以及燃油經濟性更好?1979年,前面說到的梅賽德斯一奔馳G型車后代一奔馳G-Class登上歷史舞臺,在其身上使用了分動箱結構,在此結構下裝配有分時四驅系統(tǒng)、分動箱以及前、后差速器鎖,可讓駕駛者根據不同路況在車廂內自行切換,并逐步簡化操作流程。要知道在此同時,不少四驅車型的差速鎖在操作時,還得駕駛人下車從車輪軸上的控制旋鈕進行切換,這無疑讓四驅車的使用向著便利前進了一大步。
這時的日本車廠也在推出四驅車型上開始發(fā)力一一1982年的東京車展,三菱推出了第一代Pajero,而這車在短短一年之后便獲得了達喀爾拉力賽的冠軍,為四驅SUV的后續(xù)發(fā)展帶來了一系列運動基因。到1989年的東京車展,豐田也接著帶來了至今依然堪稱經典的Land Cruiser 80,這車一經亮相便廣受好評,迅速被出口到諸多國家,總共銷售達到200萬輛。其重要意義在于裝配有中央差速器,設置有高速四驅模式以及低速四驅加力模式,更重要的是,它的可靠度口碑至今無車能及!
電子化革命
時間:1990~至今
分動箱、加力器……這些在以往四驅SUV上需要透過機械擋桿來切換的裝置,其實在越來越懶的人類面前看來也不甚方便,首先操作時你必須得先把車停下,然后切換擋位,有些車甚至要先倒退開一下才能讓齒輪切換入合適驅動模式,如果不行則前進后退兩三次……
1990年之后,電子控制系統(tǒng)大行其道,各家車企紛紛研發(fā)出具有自家特色的四驅系統(tǒng),并裝配到自家四驅SUV上。1997年,本田C-RV推出,它的出現(xiàn)又是一個里程碑,代表傳統(tǒng)偏向非鋪裝路面使用的四驅SUV更多偏向城市行車用途,而其裝配的四驅系統(tǒng)為適時四驅,這種新形式可讓車輛大部分情況都按照兩驅模式行駛,當路況需要更強通過能力時腔制系統(tǒng)會自動切換到四驅模式,而這一切部由電腦模塊根據電子傳感器的數(shù)據來分析處理,電控四驅進而成為主流。
2006年奧迪第一代Q7亮相,其quarto四驅系統(tǒng)采用托森C型中央差速器,可全時扭矩感應,不需要離合裝置,也不需要預先切換驅動模式,當某個車輪打滑時,系統(tǒng)就能自動將動力向抓地力最大的車輪轉移。2003年,寶馬第一代X3搭載xDdve四驅系統(tǒng),其中央差速器采用電控多片離合器,前后輪均有開放式差速器,并帶電子輔助功能,可主動分配前、后軸動力。
在此之后,駕駛人對于四輪驅動的掌控其實已經變成“個性化”屬性,你可以根據雪地、泥地……等環(huán)境隨選SUV的驅動方式,但其實你不選,車輛的電腦也足夠聰明的幫你根據路況自動控制四個車輪的扭矩輸出量,甚至為了讓車兼顧一定操控穩(wěn)定性,四驅系統(tǒng)還成為了一種追求駕駛樂趣的選項,關于這點我們在上期“封面故事”談過,在此就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