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翔
摘要:經(jīng)過一學期的政治課的學習,通過各位專家、老師精彩的課程,使我對馬克思主義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下面我將從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學科的作用三方面論述我對馬克思主義在歷史學科的指導地位的理解。
關(guān)鍵詞:馬克思主義;歷史學科;指導地位
一、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nèi)涵
馬克思主義的創(chuàng)始人及其繼承者列寧雖然沒有給馬克思主義下過定義,但卻對其做出了科學的界定:
第一,它是馬克思與恩格斯的觀點和學說體系。列寧在《卡爾·馬克思》一文中指出:“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的觀點和學說的體系”。實際上文中省略了恩格斯。馬克思與恩格斯經(jīng)過不懈的努力,實現(xiàn)了世界觀從唯心主義向唯物主義、從革命民主主義向共產(chǎn)主義的“兩大轉(zhuǎn)變”。
第二,它是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和科學理論。恩格斯指出:“現(xiàn)代社會主義不過是這種實際沖突在思想上的反映,是它在頭腦中,首先是在那個直接吃到它的苦頭的階級即工人階級的頭腦中的觀念上的反映。”馬克思與恩格斯所創(chuàng)的理論代表了工人階級的利益與愿望,它作為工人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是反對資本主義、維護工人階級統(tǒng)治的思想武器。
第三,它是一種社會主義理論和思潮。就馬克思主義學說的性質(zhì)而言,它是一種社會主義理論或?qū)W說。
就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而言,可以大致概括為以下幾點:
第一,世界觀和方法論。馬克思理論吸取并發(fā)展了黑格爾的“合理的內(nèi)核”——辯證法,用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取代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的荒謬”,并使其在實踐的基礎上更加全面與徹底。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第二,歷史唯物論。馬克思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研究人類歷史,創(chuàng)立了唯物史觀。
第三,剩余價值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xiàn)代社會的經(jīng)濟運動規(guī)律”。它闡述資本主義的生產(chǎn)過程,分析了資本與勞動的關(guān)系問題。
第四,社會主義歷史趨勢論。馬克思根據(jù)社會化生產(chǎn)與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分析揭示了資產(chǎn)階級必然滅亡、無產(chǎn)階級必然勝的歷史趨勢,說明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的歷史必然性。
第五,無產(chǎn)階級歷史使命論。無產(chǎn)階級承擔著推翻資本主義舊世界、建設社會主義新世界的偉大歷史使命。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
馬克思主義學說傳入中國始于 19 世紀末 20 世紀初。1871 年王韜等編譯的《普法戰(zhàn)爭》,介紹了巴黎公社的事跡,這是中國最早的介紹西方革命的讀物。1899 年,上海廣學會主辦的《萬國公報》刊載了李提摩太譯、蔡爾康撰寫的《大同學》一文,其中多次提到“馬克思”的中文譯名;同年五月出版的《大同學》一書中,恩格斯的名字也被提及。此時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十分零碎,理解也較膚淺。
20 世紀初,中國報刊中對馬克思主義的介紹逐漸增多。由于當時馬克思主義在日本的傳播已取得很大的進展,不僅翻譯了近百種介紹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著作,還涌現(xiàn)出幸德秋水、片山潛等馬克思主義者。
“五四”時期,很多關(guān)于馬克思主義的著作相繼翻譯出版,如《共產(chǎn)黨宣言》的全文、《科學的社會主義與唯物史觀》、《馬克思經(jīng)濟學說》等?!缎虑嗄辍冯s志、《每周評論》、《國民》雜志等成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人道主義的勝利”、“和平思想的勝利”、自由公理的勝利、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勝利,以及布爾什維克、赤旗、世界勞動階級、乃至二十世紀新潮流的勝利。
三、馬克思主義對歷史學科的指導地位
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fā)表的重要講話,明確指出:
“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區(qū)別于其他哲學社會科學的根本標志,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
誕生于一個半多世紀之前的馬克思主義至今仍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正確領導下,中華文明和中國面貌發(fā)生了深刻的變革和變化,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如今,我們?nèi)匀恍枰^續(xù)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時代化和大眾化。
在現(xiàn)階段的歷史學研究領域,我們需要毫不動搖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作為歷史研究的學者,首先,應深入學習馬克思主義作家關(guān)于歷史唯物主義的基礎著作,明確唯物史觀的同時要堅持社會人文科學的根本原則和基本規(guī)律。其次,在歷史研究的過程中,要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相關(guān)理論,對歷史研究中的難點、重點和熱點問題,要做到具體的分析、符合歷史真實、反映客觀規(guī)律的回答。
注釋: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48 頁。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 10 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578 頁。
李大釗:《法俄革命之比較觀》,《言治》季刊第 3 冊,1918 年 7 月 1 日。
李大釗:《布爾什維克的勝利》,《新青年》第 5 卷第 5 號,1918 年 11 月 15 日。
陳唯實:《通俗辯證法講話》,上海新東方出版社,1936 年,第 7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