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本刊記者 張玲 羅萍
張瑜是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安全管理的“匠人”,14年來一直踐行“身體力行、勤勉學習、敢于創(chuàng)新”的工作作風,取得了驕人的業(yè)績,更為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的安全推進貢獻了不可忽視的力量。
張瑜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會堅持14年干安全。2000年,他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畢業(yè)到今天,雖然期間崗位有變動,但最終還是選擇了回歸“安全老本行”,如今已經成為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項目管理中心副總工程師兼安質部部長、風險監(jiān)測部部長。
是什么讓這位來自安徽的年輕人留在了這樣“費力不討好”的崗位上,又憑借著哪些成績,讓他走上今天的管理崗位,并先后斬獲北京市住建委年度“安全先進個人”2次、“北京市政府安全生產先進個人”等榮譽?帶著諸多疑問,本刊記者走進了張瑜所在的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項目管理中心,親身感受他的“安全日常”。
2000年,對于張瑜來說,是人生中重要的一年。他將從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安全工程系畢業(yè)。那一年,能否留在北京成為身邊多數來京求學同學共同的夢想。張瑜本打算一畢業(yè)就回安徽老家,卻因綜合成績優(yōu)秀獲得寶貴的“留京指標”,由此改變了他的人生軌跡。
留京后,張瑜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軌道交通建設做地下工程專職安全員。上班的第一天,他就被帶到了地鐵10號線1期工程的項目現場。綜合素質十分優(yōu)秀的他,怎么也沒想到,肚子里那點兒安全墨水,就好像空中樓閣,與建設現場的情況相去甚遠。從那時起,張瑜就對自己說:“如果不從一線干起,自己啥也不是。”
從此,張瑜一有機會就向經驗豐富的老同志、老專家請教,查資料、做筆記,直到把所在項目的風險點一一摸排清楚,找到風險控制的妙方良策,才肯罷休。在建設現場干活,他也總是身體力行,沖在最前面,從沒怨言。
幾年后,張瑜成為質量安全部負責人。剛開始,許多年齡比他長、工作年限比他久的同事不服管。他不氣不餒,總愛和工人們一起吃食堂,利用吃飯時間虛心向老同志們請教學習、聽取意見、交流工作經驗。時間長了,他也就和大家打成了一片。
雖然成為了“領導”,張瑜仍不改其身體力行、勇于擔當的行事風格,手機24小時不離身,365天不關機。不管哪里出現了問題,他必須在接到報告后立即趕到現場,調查了解情況并進行處置。
2016年,地鐵某暗挖區(qū)間作業(yè)面由于地層突變,掌子面發(fā)生涌水事件,張瑜不顧危險爬到涌水點下方,認真觀察涌水情況和地層狀況,在發(fā)現施工單位搶險指揮不到位、工人有顧慮的情況下,他果斷靠前指揮、身先士卒參與搶險,在他的有效指揮下,險情及時得到控制。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張瑜露出靦腆樸實的笑容,他說:“我當時看到水大量涌進,已經沒到人腰部。我得趕快弄清楚原因,就大腦一片空白直接爬上去了?,F在想想,的確有點兒沖動。上去后,我發(fā)現有水從一個大通道往里灌,土層不斷往下掉,再不及時處理,可能導致上面的路坍塌。施工單位經驗不足,他們采取從上堵的方式,與我認為的從下堵正好相反?,F場工人根本不聽我的,我又趕快和項目負責人溝通,自己帶頭在前,才最終帶領工人們完成了搶險任務。”
就是這樣的張瑜,每天工作12小時,伴著月光回家是常態(tài);在一線參與作業(yè),從不叫苦叫累;學習知識不恥下問、勤勉攻讀,經過14年的打磨,終成一位理論與實踐“雙豐富”的安全人。
當前,隨著北京城市建設不斷提速,軌道交通建設更進入了快速發(fā)展期,日益復雜嚴峻的軌道交通建設安全形勢也給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巨大挑戰(zhàn)。張瑜所在的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有限公司第四項目管理中心的施工項目,雖然在媒體上有過一些報道,但當記者進入到施工現場之時,還是被其艱難震撼。
張瑜說:“我負責的3條線路面臨著工期緊、難度大、地質情況復雜的挑戰(zhàn)。其中12號線占北京市軌道交通建設線路特級風險源的50%。這些風險主要涉及穿橋、穿河、穿鐵路。整條線路共穿21座車站,其中15座是暗挖車站,含15個換乘車站,換乘車站難度在于已完工的軌道線路沒有給后來者預留位置,需在原有基礎上全部重新規(guī)劃建設,既不能影響現有的運行線路安全,又要避開三環(huán)周圍地下復雜的管線。更為棘手的是,北京地下管線現存資料和實際埋的管線位置對不上,給施工作業(yè)埋下很大的安全隱患。而同期建設的3號線一期工程也面臨暗挖車站多、穿越多、降水難度大等難題,更將挑戰(zhàn)升級?!?/p>
張瑜說,為了確保工程建設過程中的安全,他“跨專業(yè)管閑事”,主動與各施工單位對接溝通,為遷改、占地等前期工作出謀劃策,希望為工程建設多增加一天合理工期,為安全控制增添一分保障。
“在管理這些建設項目時,我不喜歡坐在會議室聽報告,就怕不能及時掌握現場的真實信息,喜歡搞突然襲擊,不通知就直接進現場,檢查完才告訴管理人員?!睆堣ばχf,“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說的就是第一手信息最直觀?!?/p>
安全工作僅靠人工盯防,費時費力且效果一般。張瑜說:“我負責的項目涉及3條軌道線路、120多家履約單位,安全管理難度這么大,卻只有我們安全質量部門8個人負責?!币虼?,找到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十分關鍵。于是,張瑜和他的同事們總結出這樣的工作思路——工程建設的安全在于日常,日常施工安全的控制以預防為主,日常施工安全管理落實到過程、工班和全員,延伸到作業(yè)面,并通過表格來實施日常施工安全的過程管理,真正管住、管好“關鍵設備、關鍵部位、關鍵工序、關鍵工藝、關鍵環(huán)節(jié)、關鍵崗位”。在這一管理思路的指引下,張瑜負責的各項目建立并落實“軌道交通工程建設日常施工安全自(復)檢體系”,明確各級管理部門和參建單位及其人員的日常施工安全管理職責,充分調動和發(fā)揮他們在日常施工安全控制方面的作用。最終實現了張瑜當初設想的“人少但不慌”的工作氛圍。
面對復雜繁重的安全生產工作,張瑜說:“僅靠一腔熱血,總結出來的工作方法還是不夠,還得積極創(chuàng)新。”作為張瑜的同事,軌道交通建設安全管理有限公司第四中心參建單位的相關人員告訴記者,張瑜經常告誡大家,安全上任何細枝末節(jié)的疏忽,都可能付出沉重且無法彌補的代價。我們把事情提前想、多琢磨并考慮周到了,才能避免各種事故發(fā)生。
2013年以來,張瑜通過“各種琢磨”,共提出安全改進建議及創(chuàng)新措施30余項,如后退式倒渣口為臨邊防護安全加鎖,移動式應急臺車為工程搶險贏得時間,噴霧降塵系統(tǒng)為工人身心健康提供保障,豎直吊裝鋼筋防脫落裝置使吊裝更安全等。他主編的《土建施工安全檢查及安全履約考評管理辦法》和《軌道交通工程安全自(復)檢體系》將安全履約管理和安全自(復)檢體系思路融入管理,填補了地鐵建設安全管理系統(tǒng)化的空白,其中開工核查和施工前條件驗收已被北京市住建委上升到地方標準。
此外,張瑜先后參與軌道交通工程安全風險管控科研課題10余項,其中,《城市軌道交通工程建設安全質量隱患排查治理標準化體系》獲北京市第二十八屆企業(yè)管理現代化創(chuàng)新成果一等獎,《地鐵工程復雜工況下高滲透性砂層凍結關鍵技術研究》獲中國煤炭工業(yè)科學技術獎一等獎。
當下,張瑜正參與公司團隊搭建的用于軌道建設安全管理事故的搶險的應急管理平臺,通過指揮監(jiān)測中心,統(tǒng)一調配資源進行搶險。張瑜舉例介紹:“如果夏季汛期高峰,當某個標段發(fā)生汛情,借用這一應急管理平臺,可以電話報告指揮中心,指揮中心將立即調動鄰近標段的應急儲備中心資源快速及時地開展搶險工作。目前,這一平臺已初具雛形。”
記者在采訪即將結束之時,問張瑜對未來的設想。張瑜不斷地提起自己的“不滿足”“我現最需要靜下心來捫心自問過往,有沒有問題,問題出在哪兒,如何去改進。我認為這是十分必要的過程?!?/p>
談起對安全生產乃至應急管理領域的發(fā)展,張瑜又提出幾個想法。他說,首先,現代軌道交通建設管理亟需統(tǒng)一的應急管理平臺,其中有專項預案、應急物資、應急隊伍、演練等工作模塊,可以高效指導各項應急管理,希望國家層面能夠搭建這樣的平臺。第二,針對應急演練的針對性與實戰(zhàn)性。軌道交通建設工程應急演練仍處于模型情景構建和桌面推演階段,在市區(qū)交通繁忙的軌道交通建設工點,作為軌道交通建設管理方,很難調度各社會資源,無法達到實戰(zhàn)演練的目的。第三,軌道交通的多頭監(jiān)管局面很難形成有效的應急指揮體系,需政府確立軌道交通建設管理單位或政府主要監(jiān)管部門對應急處置的主導地位。第四,建立完善的安全教育及信用評價體系。作為專業(yè)性強、施工環(huán)境復雜、施工風險大的軌道交通建設,尚未有完整的安全教育培訓系統(tǒng),急需政府主管部門牽頭進行軌道交通特色和專題教育培訓,并建立軌道交通全系統(tǒng)的教育系統(tǒng),并結合人員信用體系評價實施,形成具有顯著軌道交通特色的安全教育及信用評價體系,既能有針對性地提高安全意識,又能實現資源共享、節(jié)約教育培訓資源,真正為首都的軌道交通平安建設、安全發(fā)展作出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