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蘇省如皋市人民醫(yī)院,江蘇 如皋 226500;2.江蘇省海安市中醫(yī)院,江蘇 海安 226600
中醫(yī)臨床治療慢性病及調和氣血長期服藥的湯劑,常加工泛制成丸藥(客料泛丸)以便服用,但此傳統(tǒng)工藝操作新手很難掌握,通過多年的實習生帶教和實際工作經(jīng)驗總結,歸納以下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則中藥手工泛丸操作簡單易學且大大提升了成功率。
1.1 外觀(共70分)
1.1.1 大小適合(20分) 菜子大(1.5 mm)、綠豆大(2.5 mm)、碗豆大(3.5 mm)、梧桐子大(4.5 mm),基本符合預期要求[30?!?20%~10%)]。各種規(guī)格丸藥用粉基本要求,菜子大(1.5 mm)120目粉、綠豆大(2.5 mm)100目粉、碗豆大(3.5 mm)80目粉、梧桐子大(4.5 mm)60目粉。
1.1.1 大小均一(20分) 丸粒重量差異符合藥典要求。
1.1.2 色澤均勻(10分) 無明顯色差。
1.1.3 圓整光滑(10分) 無掉屑、無明顯棱角。
1.1.4 無敗粒(10分) 無連粒、無碎塊。
1.2 時間(10分) 1公斤粉料1.5 h內完成。
1.3 耗損(10分) 得率大于95%。
1.4 衛(wèi)生整理(10分) 丸匾、刷子等用具清洗干凈,地面、桌子整潔。
2.1 損耗較大 新手操作時常有丸粒外灑、濺出、粉料潑落等現(xiàn)象,開始動作時要有意識的小幅度操作、要加強手臂力量鍛練。
2.2 丸模不圓、粘連成團 每輪要多團轉,動作宜先快后慢,每次水、粉要偏少,水要刷勻、刷薄,丸模應保持微掛粉狀態(tài),特別是在起模、成模階段。
2.3 成模后丸模大小仍懸殊較大 一種方法是漿去大、小兩端的、主要是小的丸粒,另一種是每輪都注重“長小少長大”[1]原理來操作。
2.4 成品丸藥與目標丸藥偏大或偏小 要了解丸模起點原理[2],模起點時、根據(jù)球體積原理和已用粉量占比、及時判斷目前狀況下目標丸藥的徑值,適當增加或減少丸模數(shù)量。
2.5 污匾的處理 在起模時刷水區(qū)不固定、在成型時用粉量偏多而又刷水成潭而出現(xiàn)粉層積粘附在丸匾上,阻力增大、影響操作,下一輪要及時調整,特別是成型時污匾可分區(qū)加水刷至粘匾粉餅混懸靈活狀態(tài)后(混漿操作)、迅速團丸藥去沾液,團后如有丸藥粘連則加少量粉揉開,再次重復上述操作直至丸匾干凈為止。
2.6 賦形劑粘性過大或不足的處理 特別是起模階段,易粘連成團、賦形劑則加水浠釋或另用酒精等粘性偏低的,難成團、通過一些辦法增加賦形劑的粘性。
2.7 藥汁煎膏未用盡 應根據(jù)賦形劑是粉料的百分之五十左右濃縮,不足部分可加純凈水處理。若藥汁煎膏過于稠厚還是拌藥干燥后打粉較易操作。
2.8 操作失敗,難以調整 只好調整賦形劑及藥粉,將藥汁濃縮,偏大丸藥、部分偏小丸藥干燥后打粉、再次加大成型。
模起點應在用粉總量的5%,定丸模數(shù)應在用粉量的12%,調齊丸徑應在用粉量的20%前進行較為妥當,特殊藥物分層包裹及賦形劑粘性較大應在加大成型中進行,否則操作困難較大。見表1、圖1。
表1 用粉量與丸徑的變化
吸收了丸模起點理論、編制的“手工泛丸操作規(guī)程”[3],會使這門傳統(tǒng)工藝得到有效推廣,使中藥手工泛丸這門傳統(tǒng)工藝規(guī)范化、神秘經(jīng)驗具體化,使以前操作難以領悟變得簡單速成,費力費時變得簡單高效。
中藥手工泛丸操作是個經(jīng)驗積累的過程,需要多次操作后慢慢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