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銘陽
摘 要:悖論表示與人的直覺和經驗相矛盾的結論或命題,主要分為語義學悖論和邏輯-數學悖論。在數學史上,由于人們認識上的局限性,悖論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并引發(fā)了多次數學危機。本文先是介紹了悖論的定義,闡述了由悖論引發(fā)的三次數學危機,然后重點討論了芝諾悖論和貝特朗奇論,最后給出了悖論的發(fā)展及其意義。
關鍵詞:悖論;數學危機;芝諾悖論;貝特朗奇論
中圖分類號:O14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20-0220-02
“悖論”一詞最早源于古希臘,它表示與人的直覺和經驗相矛盾的結論或命題,也被稱為“逆論”或“反論”。悖論的矛盾性主要體現在語義學和邏輯學上,前者稱為語義學悖論,后者稱為邏輯-數學悖論。在數學的發(fā)展史上,由于不同時代的人們在認識上總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悖論的發(fā)生是不可避免的,由此引發(fā)了數學史上的三次危機。但是,悖論的發(fā)現客觀上迫使人們轉變了過去的思維方式,重新構建和完善了數學基礎,從而極大地促進了數學的發(fā)展。因此,悖論在數學認識史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1 悖論與數學危機
悖論通??梢悦枋鰹橐环N導致邏輯矛盾的命題。即如果承認該命題是真的,那么它又是假的;如果承認它是假的,那么它又是真的?;蛘哂伤鼮檎婵梢酝瞥鏊鼮榧?,反過來由它為假又可以推出它為真。關于悖論的準確定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具體闡述[1]:
(1)悖論總是相對于一定的理論系統(tǒng)而言的。比如,貝克萊悖論是針對微積分體系提出的,羅素悖論則是在樸素集合論的框架下產生的。(2)悖論的核心是邏輯矛盾。根據邏輯矛盾的不同,悖論又分為語義學悖論和邏輯-數學悖論。語義學悖論是通過語義學上的真假概念構成的,比如說謊者悖論;邏輯-數學悖論則是借助于數學和邏輯符號形成的,比如畢達哥拉斯悖論和貝特朗奇論等。(3)悖論不同于詭辯。詭辯是一種歪曲的論證,表面上運用了正確的推理手段,實際上卻違反了邏輯規(guī)律,得出的結論似是而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而悖論只是限于當時的知識范疇因而無法解決,它在推理上是符合邏輯規(guī)律的。
悖論實際上是研究問題的一種方式。在數學歷史上,新理論的提出總是伴隨著對舊理論的質疑,悖論往往在此時出現。正是數學悖論引發(fā)了數學史上著名的三次危機。
第一次數學危機產生于公元前五世紀,它是由畢達哥拉斯悖論的出現而導致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認為宇宙中一切現象都可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因此有理數理論在當時的數學規(guī)范中占據統(tǒng)治地位。后來其學派成員希帕索斯發(fā)現,等腰直角三角形斜邊與直角邊之比是不可通約的,它們的比不能歸結為整數或整數之比。這一發(fā)現嚴重沖擊了當時希臘人的常識,從而觸發(fā)了數學史上的第一次危機。直到兩千多年后,戴德金等數學家引入了無理數的概念,建立起實數理論,第一次數學危機才得以徹底解決。第二次數學危機由對微積分理論中無窮小量的質疑產生。17世紀,牛頓和萊布尼茨分別獨立創(chuàng)建了微積分。后來英國大主教貝克萊提出,牛頓在微分的推導過程中,先是認為無窮小量不是零,最后又讓它等于零,無窮小量是“已死的幽靈”。這就是“貝克萊悖論”,它導致了數學史上的第二次危機。十九世紀八十年代初,隨著嚴格極限理論的建立,尤其是魏爾斯特拉斯創(chuàng)立的語言,消除了“無窮小”概念引起的混亂,第二次數學危機得到解決。第三次數學危機產生于十九世紀末和二十世紀初。當時,康托爾創(chuàng)立的集合論,成為整個現代數學的邏輯基礎,同時也是產生危機的直接來源。英國著名數理邏輯學家和哲學家羅素提出,集合論并不具有絕對嚴密性,它是自相矛盾的,即“羅素悖論”。這在數學界引起了一場軒然大波,形成了數學史上的第三次危機。后來策梅羅采用集合論公理化的方法試圖消除羅素悖論。隨著數學家們對理論的不斷改進和完善,逐漸形成了許多集合論公理系統(tǒng),比如ZF系統(tǒng)以及由馮諾伊曼等人提出的NBG系統(tǒng)等,從而消除了以羅素悖論為代表的一系列集合悖論。但第三次數學危機并沒有徹底被消除,數學基礎和數理邏輯方面的許多重要課題仍然亟待解決。人們在向這些目標前進的過程中不斷產生了許多新的重要成果[2]。
歷史上三次數學危機的爆發(fā),都是由數學悖論導致的,可見數學悖論在數學的發(fā)展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正是一個個當時無法解釋的數學悖論的產生,引發(fā)了許多數學家的深入思考,并不斷提出新的理論試圖解決悖論,從而推動了數學的持續(xù)進步與發(fā)展。
2 經典數學悖論
悖論的議題非常廣泛,涉及數理科學、邏輯學、語義學、哲學等領域。在數學上,悖論可以分為時間悖論、概率悖論、邏輯悖論、統(tǒng)計悖論和幾何悖論等。
2.1 芝諾悖論
古希臘數學家芝諾提出了一系列關于運動不可分性的哲學悖論,其中最為著名的是關于阿基里斯追烏龜的悖論,也稱阿基里斯悖論[3]。
阿基里斯是古希臘神話中善跑的英雄。在和烏龜的競賽中,假設阿基里斯的速度是10米/秒,烏龜的速度是1米/秒,開始時烏龜位于阿基里斯前100米處。芝諾認為,在賽跑中阿基里斯永遠無法追上烏龜。因為當阿基里斯到達烏龜之前所處的起始位置時,烏龜在這段時間內已經往前爬了10米;當阿基里斯再追上這10米時,烏龜又往前爬了1米;等追完這1米,烏龜又往前爬了一段距離。這樣無限追趕下去,雖然阿基里斯與烏龜的距離在不斷縮短,但他永遠也無法追上烏龜。
這樣的推理過程看似很有道理,結論卻顯然與人們的常識不符。按照我們現在的知識,在100/9秒后二者即可相遇。而以當時芝諾悖論的邏輯來看,這100/9秒可以無限劃分下去,永遠也用不完。這一問題的矛盾在于時間的連續(xù)性與離散性。將100/9秒類比為1秒,在這1秒內可以先經過 1/2秒,再經過1/4秒,再經過1/8秒……這樣無限細分下去,永遠也過不完這1秒。但顯然1秒很容易就會過去,將經過的1/2、1/4、1/8秒等相加,這是一個正項級數并且收斂于1。即無限個越來越小的數相加和可能是有限的,因此阿基里斯是可以在有限的時間內追上烏龜的。
2.2 貝特朗奇論
貝特朗奇論是法國學者貝特朗于1899年提出的,主要針對幾何概率這一概念。它的描述如:在圓內隨機選取一條弦,求弦長超過該圓內接等邊三角形邊長的概率[4]。
解法一:由于對稱性,不妨設弦的一個端點固定于內接三角形一頂點,另一端點在圓周上隨機移動,如圖1中(a)所示,當另一端點落于三角形底邊對應的弧上時,弦長滿足上述條件,概率為1/3。解法二:由于對稱性,可只考慮某指定方向上的弦。作一條直徑垂直于該方向,如圖1中(b)所示,當所作的弦中點位于該直徑的處至處時,弦長滿足上述條件,概率為1/2。解法三:由于圓內弦的位置被其中點唯一確定,在大圓內作半徑為大圓半徑一半的同心圓,如圖1中(c)所示,當大圓內弦的中點落在小圓內的任意一點時,弦長滿足上述條件,概率為1/4。
同一問題卻有三種不同的結果,原因是取弦時采用了不同的等可能性假定。解法一假定弦的另一端點在圓周上的落點處處等可能;解法二假定弦的中點在直徑上的落點處處等可能;解法三假定弦的中點在大圓內的落點處處等可能。三種做法各自的假定都是正確的。貝特朗奇論的問題在于概率定義本身,在定義概率時一定要明確指出具體的樣本空間。
3 悖論的發(fā)展與意義
我國古代很早就有關于悖論的思考,《莊子·天下篇》中寫道“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反映了當時的人們認為物質是可以無限分割的,但現代物理學已經證明了時間和空間都是不能無限分割的。劉慈欣的《三體》一書中也對費米悖論做出了新的解釋。他認為在宇宙文明的生存競爭中,任何暴露自己存在的生命都將很快被消滅,這就是宇宙文明的圖景,生存選擇的最終結果是所有文明都變得難以發(fā)現。
悖論是科學發(fā)展的產物。它的出現正是由于當時的人們對某些概念的理解認識不足導致的,因此悖論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檢驗和完善已有的理論體系,從而推動科學不斷向前發(fā)展。數學悖論的提出往往引起人們的好奇與思考,比如羅素悖論的通俗說法理發(fā)師悖論等,人們在爭辯的過程中對這些問題背后的原理有了更深刻的了解,然后提出新的見解。這些貫穿于整個數學史上的大大小小的矛盾,從產生、發(fā)展到激化,和最終的解決,為數學基礎問題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它推動著數學家們不斷尋求新的概念、新的方法以及新的理論來替代舊有的框架,然后又會引發(fā)新的危機,帶動數學發(fā)展進入新的階段。數學就在這樣一種不斷產生矛盾、并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曲折地向前發(fā)展。
在21世紀的今天,討論和研究悖論問題時,不能把悖論的出現當成是一種災難,相反應該將它看成是促使人們進行辨證思維的動力。每一次悖論的發(fā)現和相對解決,都推進了數學和邏輯的發(fā)展演化[5]。解決悖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發(fā)展人的認識以克服歷史局限性的過程。因此,悖論對于推動整個科學發(fā)展乃至人類進步,都具有重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趙院娥,喬淑莉.悖論及其對數學發(fā)展的影響[J].延安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1):21-25.
[2]洪辛.芝諾悖論與數學危機[J].自然辯證法研究,1986,(2):39-48.
[3]曾詣.科學悖論的矛盾性及其對思維發(fā)展的意義[J].韶關學院學報,2011,(4):85-88.
[4]李建明,劉慶歐,郭東星.幾個有趣的悖論的數學辨析[J].山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s1):75-77.
[5]夏基松,鄭毓信.西方數學哲學[M].人民出版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