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科
摘 要:大學生是國家和社會未來建設和發(fā)展的中堅力量,同時也是我們國家構建法治社會最主要的推動力量。我國高校擔負著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的使命,高校法制教育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樹立法律信仰,形成正確的法律思維,都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
關鍵詞:高校;法制;教育
要想有效提高我們國家公民的法制素質,最基本的途徑是依靠教育,和發(fā)展教育來實現。我國高校只有不斷提高自身的法制教育水平,才能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素質,為國家和社會培養(yǎng)真正“知法、懂法、守法、護法”的合格公民,為社會主義建設做出更大的貢獻,推動我國全民法律素質的提升。
一、高校法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的效果不理想
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fā)現,目前我國在開展高校法制教育時,仍然上以法律知識教育,以及普法、守法教育為主,而對于法制方面的實踐教育,教學模式比較落后,大學生對于學校開展的法制教育課堂教學存在排斥的心理,這也導致了我國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時,課堂教學效果不理想。
(二)“第二課堂”機制不健全
在高校法制教育課堂教學中,教師主要是對法制理論方面的知識進行講解和闡述,雖然結合了一些實際的案例,并通過提問的方式與學生進行互動,但是這樣的課堂教學模式無法滿足對大學生進行全面的法制思維培養(yǎng)。這樣的情況下,需要通過建立“第二課堂”,讓法制教育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提高法制教育的效果。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fā)現大部分高校在法制教育實踐的過程中,對于法制教育方面的校園活動不夠重視,對于法制教育“第二課堂”的重要性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導致“第二課堂”流于形式,無法真正實現高校法制教育教學的目的。
(三)社會實踐環(huán)節(jié)不完善
我國高校在向大學生開展法制教育時,往往很重視知識理論的講解,對于社會實踐活動方面的開展不夠重視,在實際調查中我們發(fā)現這樣的教學模式無法達到理想的現實效果。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對法律基礎知識和基本條文有一個清晰的了解,但是對于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實際法律問題,卻沒有具體的解決方案可以參考,仍然很可能選擇錯誤的方法進行解決。
二、高校法制教育優(yōu)化措施
(一)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模式
1、采取“互動式”法制教育模式
“互動式”的法制教育理念,主要是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要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和溝通,讓學生在活躍、自由的課堂氣氛中,充分調動起法制學習的積極性,增強法制教育的效果?;邮降慕虒W模式主要倡導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發(fā)揮“引領者”的作用,既要確保主導教育思想的執(zhí)行,又要對當前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進行創(chuàng)新和改革,讓高校法制教育更加符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同時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制素質。
2、運用多維立體法制教育方式
一方面,高校法制教師需要掌握基本的網絡技能,除了課堂教學以外,還要通過網絡在課余時間與學生進行法制方面的溝通和交流,從而有效提高法制課程教育的效果。讓學生及時提出自己在法制學習方面的疑惑和見解,還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晰的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另一方面,高校可以利用網絡,舉辦各種法制宣傳活動。當代大學生最常用的網絡信息渠道就是網絡,通過網絡他們可以獲取最新社會熱點事件,以及新聞動態(tài),對大學生在學習和工作等方面的問題,提出有效的解決辦法。同時還要結合社會上的熱點法律案例開展討論,針對其最終處理結果進行解釋,從而增強大學生的法律意識,提高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增強“第二課堂”教學效果
1、設置法律相關選修課
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時,需要在完成基礎法制教育任務的同時,結合本校的實際情況,針對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的學生設置科學、合理的法律選修課程,從而激發(fā)起大學生法制學習的興趣,提高高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
總的來說,高校要想充分調動起大學生對于法律知識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必須要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針對他們將來在社會中可能遇到的實際問題,采取相應的教育模式,只有這樣高校法制教育才真正具有實用性。
2、建立高校法律社團
在實際調查中發(fā)現,我國高校的社團活動種類很多,但是與法律學習,以及法律教育相關的社團卻很少。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時,其實并不需要專業(yè)性很強的法律社團,可以通過組建法律知識辯論協會等形式,從不同的側面提高大學生的法律意識,起到通過高校社團對大學生進行法制教育的作用。
(三)拓展法制教育實踐環(huán)節(jié)
1、加強法制實踐環(huán)節(jié)
高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讓大學生把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當中,提高自己的專業(yè)能力和綜合素質。高校開展法制教育的目的,其最終的目標也是讓大學生把所學法律知識應用到實際的工作和生活當中,解決各種現實問題,通過合法手段對自己的權益進行維護。
2、建設法制教育教學基地
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時,需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與當地法律實務部門建立起緊密的聯系,在學校外建立法律實踐基地,把高校法制實踐教育充分融入到真實、具體的法律事務當中,讓大學生通過參與實踐基地活動,切實感受到法律的權威,以及法制知識學習的重要性。高校還可以組織部分學生旁聽當地法庭案件的審理,同時也可以邀請當地檢察機關,在校內進行案件的審理,讓更多的高校大學生感受到法律與個人生活的密切聯系,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識和興趣。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每個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面臨的競爭越來越復雜,這就要求大學生具備更高的綜合素質,以此來滿足社會以及個人發(fā)展的需要。不能只是按照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來進行,需要結合時代發(fā)展的需要,對高校教育的內容和模式進行適當的調整。高校在開展法制教育活動時,需要對我國當前的高校法制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之處,結合社會發(fā)展的實際要求,提高我國高校法制教育的效果為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抒望. 與壞:制度與人的互動關系與訴求. 當代社科視野,2010,(11):12.
[2] 冉隆運. 抓住五大機遇推進教育發(fā)展六大工程. 2011,(3):17.
[3] 魏勝強. 新時期下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創(chuàng)新. 行政與法,2013,(2):32.
[4] 彭美. 法治化視閾下大學生法制教育的途徑與模式. 2013,(3):11-12.
(作者單位:天門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