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國軍,王石楓,蒙象沛,黎明詠,吳桂建
(贛州市南康區(qū)第一人民醫(yī)院,江西 贛州,341400)
隨著醫(yī)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胃腸潰瘍的治療效果得到了極大改善,但消化道潰瘍導致的胃十二指腸穿孔發(fā)病率仍停留在較高水平[1]。胃十二指腸穿孔往往發(fā)病急、病情進展快,如果得不到及時治療可導致急性或細菌性腹膜炎、膿毒癥,甚至死亡,嚴重威脅人們的生命健康與生活質量[2]。實踐證明,外科手術是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有效手段,但傳統(tǒng)開腹胃十二指腸穿孔修補術切口長、創(chuàng)傷大、并發(fā)癥較多,不利于患者恢復[3]。腹腔鏡下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切口較小,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4-5]。為探討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臨床價值,改善治療效果,文章對比了腹腔鏡手術與傳統(tǒng)開腹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的療效、患者應激反應及并發(fā)癥等情況,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5年2月至2017年3月我院收治的98例良性消化性潰瘍穿孔患者為研究對象,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9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體重及基礎病情等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s)
表1 兩組患者臨床資料的比較(±s)
組別 性別(n)合并癥(n)男 女年齡(歲)體重(kg)高血壓 糖尿病觀察組 35 14 45.0±15.3 56.4±20.7 13 9對照組 32 17 50.1±13.4 60.2±16.3 15 7 t/χ2值 0.424 1.757 1.010 0.200 0.299 P值 0.515 0.082 0.315 0.655 0.585
1.2 手術方法 全身麻醉,觀察組行腹腔鏡穿孔修補術,患者取頭高腳低位,臍下緣做弧形小切口為觀察孔,穿刺氣腹針建立CO2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 mmHg,穿刺10 mm Tro-car,置入腹腔鏡探查。在腹腔鏡直視下分別于左、右鎖骨中線肋下緣穿刺Trocar,置入操作器械。縫合潰瘍穿孔處,并用附近網(wǎng)膜覆蓋,用溫生理鹽水充分沖洗腹腔,徹底清除腹腔內污染物及滲出液后放置引流管,排空氣腹,切口縫合關閉。對照組行開腹穿孔修補術,于上腹正中右側或旁正中逐層切開入腹,探查腹腔,明確潰瘍穿孔部位??p合潰瘍穿孔部位,用網(wǎng)膜覆蓋。徹底沖洗腹腔,放置引流管,常規(guī)縫合關閉手術切口。
1.3 術后治療 兩組患者術后均留置胃管持續(xù)胃腸減壓,禁食補液,予以胃酸抑制劑,術后根據(jù)疼痛情況適當鎮(zhèn)痛,進行合理的營養(yǎng)支持,根據(jù)患者具體情況予以抗生素。全面評估患者術后情況。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首次下床活動時間;術后第1天疼痛評分、抗生素使用時間、應激反應及術后并發(fā)癥等情況。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首先采用Excel 2007進行初步整理,再利用SPSS 19.0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P<0.05為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觀察指標的比較 觀察組手術時間、首次排氣時間、住院時間、下床活動時間、抗生素使用時間均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少于對照組,術后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 兩組患者應激反應情況的比較 術后第1天,觀察組血清C反應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濃度、白細胞計數(shù)、粒細胞百分比及炎癥因子IL-6、腫瘤壞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濃度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3。
2.3 兩組并發(fā)癥情況的比較 觀察組切口感染率及術后總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的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觀察指標的比較(±s)
組別 手術時間(min)術中出血量(mL)首次排氣時間(d)下床活動時間(h)住院時間(d)術后第1天疼痛評分(分)抗生素使用時間(d)鎮(zhèn)痛藥使用(次)觀察組 60.1±6.3 35.6±7.7 2.3±0.5 14.5±3.6 6.8±2.4 3.2±0.9 5.5±1.1 2.2±1.5對照組 84.2±12.4 53.2±9.4 3.1±0.7 31.2±6.8 10.2±3.1 6.9±1.4 7.6±2.3 5.6±2.0 t值 -12.129 10.139 -6.510 -15.139 6.071 -15.562 -5.766 -9.520 P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應激反應情況的比較(±s)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第1天應激反應情況的比較(±s)
組別 CRP(mg/L)白細胞計數(shù)(×109/L)粒細胞百分比(%)IL-6(ng/L)TNF-α(ng/L)觀察組 84.9±12.5 9.4±4.2 76.3±12.4 28.7±6.9 62.2±10.3對照組 195.6±21.0 14.6±5.9 85.2±13.8 40.0±7.5 86.4±12.2 t值 -31.708 -5.026 3.358 7.762 10.610 P 值 <0.001 <0.001 <0.001 <0.001 <0.001
表4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的比較(n)
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是消化性潰瘍的主要并發(fā)癥之一,如不及時治療,很可能導致患者出現(xiàn)感染性休克,嚴重時甚至死亡。目前臨床上大部分為無癥狀潰瘍穿孔,并且隨著藥學的不斷發(fā)展,消化潰瘍類藥物的治療成效也在不斷提高,對于此病的手術治療通常以潰瘍穿孔修補為主,包括開放手術及腹腔鏡手術。近年,隨著腹腔鏡器械的不斷更新、改進與完善,術者操作技巧不斷提高,腹腔鏡手術在臨床得到了日益廣泛的應用[6],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相較開放手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康復快等諸多優(yōu)點。
3.1 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體會患者取頭高足低15°~30°位,稍左傾,臍下緣穿刺10 mm Trocar,在腹腔鏡直視下于左鎖骨中線肋緣下穿刺10 mm Trocar作為主操作孔,探查清楚后于右肋緣下鎖骨中線下穿刺5 mm Trocar作為輔助操作孔,視情況(如術中暴露不好時)可于右下腹麥氏點處加做5 mm操作孔。為防止氣腹壓力過高導致內毒素血癥、菌群移位及高碳酸血癥,氣腹壓力應控制在10~14 mmHg;首先初步判斷,置入腹腔鏡后如發(fā)現(xiàn)右側結腸旁溝及盆腔有黃綠色混濁積液,肝葉下方有較多膿苔(圖1、圖2),闌尾基本正常、無炎癥及穿孔,膽囊無炎癥、壞疽、穿孔。穿刺操作孔Trocar后再次探查,細小不易辨認的穿孔,可用吸引器按壓胃竇部或十二指腸球部,也可于膿苔最多處用拔棒按壓,同時由胃管向胃腔內充氣或胃管內注入美蘭,觀察穿孔處有無氣泡冒出、藍色液體流出,氣體溢出部位、美蘭流出部位即為病灶;也可用無損傷鉗或吸引器于胃竇或十二指腸表面輕輕滑動,刮除膿苔、殘物,幫助發(fā)現(xiàn)穿孔部位(圖2)。潰瘍修補采用縫合方式,縫合時選擇距穿孔邊緣0.5 cm以上位置的正常組織縱軸方向進針較為安全,全層縫合,打結力度適中,見圖3、圖4;縫合完覆蓋游離的大網(wǎng)膜,最后結扎固定,見圖5、圖6。充分沖洗腹腔[7],暴露術野,直視整個腹腔包括盆腔,可反復調整患者體位,邊沖洗邊吸引,充分清洗并徹底吸引膈下、脾窩、右結腸旁溝、腸袢間及膀胱直腸凹陷的膿液,反復多次用溫生理鹽水、甲硝唑溶液沖洗,沖洗后視情況放置1~2根引流管,滲液多、穿孔時間長、水腫較重時,可分別于網(wǎng)膜孔、盆腔放置引流管,見圖7、圖8;滲液少、穿孔時間短、水腫輕的患者,可于網(wǎng)膜孔放置引流管一根,經(jīng)5 mm Trocar孔引出體外并固定,以減少術后腹腔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利于術后胃腸功能的恢復。
3.2 腹腔鏡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修補術的優(yōu)勢相較開腹手術,腹腔鏡手術中建立CO2氣腹加大了腹腔空間,可廣泛探查整個腹腔,視野清晰,置入腹腔鏡后在器械輔助下能較快地找到病變,并明確其部位、性質,尤其適于無法明確診斷的患者,可避免臨床由于不確定病變部位而很難選擇開腹切口,同時也避免了因切口選擇錯誤造成的切口過大。部分患者術后因反復發(fā)作潰瘍,出現(xiàn)再次穿孔、幽門梗阻等情況需再次手術,腹腔鏡手術為其提供了較好的再次手術條件。此外,術中可很大程度減少對腹腔內環(huán)境的影響,縮短手術時間,有效避免腸梗阻、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由于腹腔鏡手術無需開腹,腹內臟器不會暴露于術野中,無紗布、手套的刺激,對胃腸道干擾較少,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快,較少發(fā)生粘連性腸梗阻。
腹腔鏡手術切口小,因此對腹壁皮下脂肪及肌肉組織的損傷小,Trocar盡可能不經(jīng)組織血管豐富的部位入腹,加之Trocar壓迫切口下脂肪及肌肉組織,減少了術中出血量;患者疼痛輕,次日即可下床活動,切口愈合快,住院時間縮短,達到了損傷小、康復快的微創(chuàng)目的。而且腹腔鏡術中沖洗較為充分,通過腹腔鏡位置及手術體位的變化,可有效地進行全面沖洗,鏡下可很方便地清除膈下及盆腔積液,有效預防術后感染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在預防腹腔膿腫、粘連性腸梗阻方面具有一定效果。
圖1 肝下膿苔
圖2 穿孔處
圖3 修補穿孔
圖4 修補穿孔
圖5 網(wǎng)膜覆蓋
圖6 網(wǎng)膜覆蓋固定
圖7 網(wǎng)膜孔引流
圖8 盆腔引流
本研究比較了術后第1天兩組患者白細胞數(shù)量、粒細胞百分比、IL-6、CRP及TNF-α等指標,結果顯示觀察組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表明腹腔鏡手術具有損傷小、應激反應小、康復快的結論[8]。本研究中,腹腔鏡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排氣時間、下床活動時間、住院時間及鎮(zhèn)痛藥使用次數(shù)均少于開腹組,因此,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具有快捷、微創(chuàng)、康復快、術后并發(fā)癥少等特點,與文獻報道[9-10]一致。
綜上所述,腹腔鏡手術治療胃十二指腸穿孔安全、快捷,術中應激反應低、痛苦小,術后康復快、并發(fā)癥少,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