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媛
人文精神是整個人類文化生活的內在靈魂,它以崇高的價值理想為核心,以人本身的發(fā)展為終極目的。英國學者阿倫·布洛克在《西方人文主義傳統(tǒng)》一書中提出,人文主義始終堅持兩個核心不變。第一、人文主義以人和人的經驗為關注對象;第二、尊重人的尊嚴。大眾傳媒對人文關懷精神的解讀也不離這兩層含義。
人文關懷的內涵在社會歷史的發(fā)展變化中不斷完善。古希臘智者派的代表人物普羅泰格拉以“人是萬物的尺度”把人類探索外部世界的目光引向對人自身和社會的關注。此后西方的思想家們相繼提出了人的本性、真與假、善與惡、自由和幸福等一系列命題。文藝復興時期,思想家們主張人類是“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以此反對神性,呼喚人性,追求人的個性自由與解放。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對生命的關懷和尊重,對人以及民族生存和發(fā)展的關心,既有樸素的人道主義的關懷,也有對人的精神、人類文化的塑造和延續(xù)的自我創(chuàng)造的精神。
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國傳統(tǒng)媒體為提升品牌影響力,不斷探索平臺轉型升級,拓展傳播渠道。微信公眾號類型豐富、內容呈現方式多樣、用戶粘性高,且擁有內容推送、朋友圈分享的復合傳播路徑等優(yōu)勢,已經成為傳統(tǒng)新聞媒體利用新媒體轉型的主要方式之一。今年兩會期間,馬化騰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躍賬戶數已超過10億。相較于只能承載圖文的傳統(tǒng)紙媒,微信公眾號更能體現新聞的實效性,可以快速地將記者在現場報道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信息整合起來在平臺上發(fā)布,且互動性更強,讀者可以在微信后臺后留言評論。傳統(tǒng)媒體微信公眾號的人文關懷表現為記錄真實的生活,關心人的需要,尊重人的生命,將與公眾利益相關的重要議題作為消息推送的重點內容,使之成為受眾關注的共同話題,從而促進事情的妥善解決。
“剝洋蔥people”是《新京報》旗下的微信公眾號,成立于2015年12月,平均每天推出一條深度報道,由新京報深度報道部出品,以深度人物報道著稱,旨在“剝開人物外殼,記錄真實可感的生命”。本文以“剝洋蔥people”從2017年6月30日至2018年7月1日的361篇報道為研究對象 (除去廣告和薦號推文),統(tǒng)計發(fā)現共有265篇原創(chuàng)文章。
1.報道人物類型
本文將“剝洋蔥people”的人物報道分為六類,即影視明星、小人物、專家學者、政府領導、商界人士、其他。共統(tǒng)計了2017年6月30日至2018年7月1的361篇人物報道,其中影視明星12篇、普通人物182篇、專家學者32篇、政府領導12篇、商界人士21篇、新聞熱點人物89篇、其他13篇。
(1)普通人物
“剝洋蔥people”注重對普通人物的報道。普通人物與影視明星、政府領導等公眾人物不同,是來自社會生活中的普通民眾,如學生、漁民、農民工、手工藝者、獄警、售票員、賣餅者等?!皠冄笫[people”重點挖掘普通人身后的故事,反映他們的喜怒哀樂,報道內容積極向上,選擇關注人的價值、尊嚴、生命、幸福等方面的內容,不會刻意追求轟動性的社會效果,呈現暴力、血腥、隱私內容。
(2)弱勢群體
本文將弱勢群體分為三類,即生理性弱勢群體、社會性弱勢群體和自然性社會群體。統(tǒng)計分析2017年7月1日至2018年6月31的人物報道中關于弱勢群體的報道有67篇,約占總報道的31%。其中關于權益被侵害者的報道占33%、貧困農民及受災群眾28%、病患及殘疾人士26%、老年人及兒童13%?!皠冄笫[people”對弱勢群體的報道體現出了強烈的社會關懷意識。
(3)公眾人物
“剝洋蔥people”報道中的公眾人物主要是專家學者、影視明星、政府領導和商界人士等,在社會中有較大知名的和影響力的人。如科學家汪品先教授、商界精英李嘉誠、影視明星歐陽奮強等?!皠冄笫[people”通過報道這些有影響力人物傳達社會正能量,如汪老先生在采訪中傳遞出的“唯對時間不能慷慨”思想,這對于當下的年輕人來說是一種精神上的引導和激勵。李嘉誠雖坐擁財富卻生活節(jié)儉并致力于慈善事業(yè)。這些名人的優(yōu)良品質起到了很好的輿論示范作用。
(4)新聞熱點人物
新聞熱點事件的新聞價值在于短期內引起了眾多受眾的熱議關注,影響力大。“剝洋蔥people”中對于熱點人物的報道約占五分之一,如“格斗‘孤兒’”、“‘愛心媽媽’李利娟”、“洪荒少女”傅園慧等。
2.人物報道故事化
人物報道故事性化可以拉近報道與讀者的距離,使報道充滿生活氣息和趣味性,以增強報道的可讀性和人情味。今年過年期間“剝洋蔥people”推出了 “故鄉(xiāng)里的中國”系列報道,記者用文字記錄下來自全國各地返鄉(xiāng)人們的故事,如北漂八年回鄉(xiāng)的女護士、想通過拍全村福給村里人作紀念的村支書、在工房里帶著全家人過年的“新型職業(yè)農民”……用這些人普通的故事反映在時代大變革里,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和過年習俗的變遷。記者運用采訪技巧,通過描寫場景、對話、動作等新聞細節(jié),使報道更加生動真實,有濃厚的生活氣息。
3.人物報道客觀真實
在調查性報道中對于爭議的事實和人物,“剝洋蔥people”不會在文中直接發(fā)表評論,而是通過多方求證、呈現細節(jié),記者不以新聞當事人的視角去觀察新聞事件,而是用旁觀者的身份進行敘事。通過刻畫細節(jié),用動作、語言、場景的描寫再現事實真相,以增強新聞的真實性。
1.關注普通人,進行平民化報道
新聞記者應該采用平民化的報道視角,刊播老百姓關心的、感興趣的新聞,把新聞報道的立足點投向普通百姓,以一種浸透在新聞意識中的平民意識、平民眼光、平民態(tài)度來對待新聞事件,選擇新聞事件,采寫和刊播新聞。 “剝洋蔥people”注重對普通人生活狀態(tài)的報道,從側面反映社會生活的現狀。
塑造個性化的人,關注人物內心的情感。“剝洋蔥people”旨在做“有態(tài)度有溫度的人物報道”,從欄目定位可以看出其注重對人物內心情感的挖掘,展現不同人物的個性和成長經歷。如擅長捕捉孩子們的閃光點小學教師王悅微,見證了我國高鐵技術高速發(fā)展的老鐵路人康順興,節(jié)假日堅守在崗位上的急診科醫(yī)生李昱以及堅持自我穿著洛麗塔風格服飾的年輕人。通過挖掘普通人內心細微的變化,展現人們生活的喜悅、悲傷、困惑,使報道更有感染力。
注重與受眾的互動,拉近情感距離。在一些節(jié)日節(jié)點期間“剝洋蔥people”會推出相關的“洋蔥話題”,如:兒童節(jié)話題“講講你和童年小伙伴發(fā)生的趣事吧!”,春節(jié)返鄉(xiāng)的話題“你有什么搭順風車的有趣經歷嗎”,父親節(jié)話題“講講你爸爸的溫柔時刻吧”等,同時“剝洋蔥people”會在微信推文或讀者群中號召粉絲群體踴躍投稿,并將粉絲的故事整合成推文。這些來自普通人的或離奇或悲傷或溫情的故事用口語化的敘述方式,充滿了生活的氣息,有很強的代入感,容易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在不經意間拉近了“剝洋蔥people”與讀者的距離。
2.尊重生命,做有深度有溫度的報道
新聞報道中的人文關懷體現在對人自身的關注,即關注人的生存環(huán)境,理解人的內心想法,尊重人的權利,用樸素的文字挖掘人性中的真善美,使讀者從報道中產生人與社會深度的思考,而不僅僅是簡單地表述信息?!皠冄笫[people”的報道中每一個人都有其存在的價值,有思想有感情,從簡單、樸素的文字中可以感受到報道的情懷。
尊重生命。今年是5·12汶川地震十周年,“剝洋蔥people”特別策劃了“望川”專題報道。該報道從主題深度、稿件數量、報道持續(xù)性等方面突顯對生命的尊重與敬畏。從5月7日至13日 “剝洋蔥 people”推出了9篇 “望川”專題的報道,關注在經歷了5·12地震后當地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例如“夾縫男孩”鄭海洋、背亡妻回家的吳加芳、廢墟里的幸存者虞錦華等,通過汶川地震親歷者的敘述帶領讀者重回那一段傷痛的記憶,在地震中很多人的身體受到了摧殘、失去了親人,雖然當地人們的生活已經走向正軌,但是心靈的創(chuàng)傷卻終身難以撫平?!巴ā睂n}報道目的是為了讓人們珍惜現在的生活,同時也不要忘卻在地震中逝去的人,這是對生命最大的尊重。
做有溫度有深度的報道。從2017年底至2018年初《新京報》紙媒對北大 “漸凍癥”女博士張婁滔進行了跟蹤報道,先后發(fā)布了三篇快訊對張婁滔的就診條件、生命體征狀況、遺愿、逝世等情況進行了簡要報道。與《新京報》紙媒短、平、快的報道不同,“剝洋蔥people”對婁滔進行深度的報道,文章介紹婁滔的成長經歷、求學歷程、救治過程,并且從醫(yī)護人員的鼓勵、父母的回憶中看到了一個在病痛的折磨下依然堅強、充滿陽光的女孩。在文章末尾熱心的網友們紛紛留言:“聰明善良美麗的女孩”“天使一路走好”……從社會各界的關懷中感受到了人性善良的光輝。
3.具有強烈的責任意識,為弱勢群體發(fā)聲
媒體不僅掌握著話語權,而且還擁有分配話語權的權力。媒體應該讓話語資源在不同群體中實現公平分配,讓所有人都能夠通過媒體發(fā)聲,特別是針對弱勢群體。
“剝洋蔥people”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意識,積極為弱勢群體發(fā)聲。在我國農民工為城市的建設和經濟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犧牲,但是他們在城市的生存還面臨著諸多現實問題,如農村留守老人無人照看、子女城市入學難、社會保障不足等。在“剝洋蔥people”的人物報道中,記者用平等的姿態(tài)去看待農民工群體,深入到他們的真實生活中,了解他們生存的艱辛,傾聽他們的心聲。如《尋找Wi-Fi:地鐵口“蹭網”農民工走紅背后》記者進入到建筑工地、工人住的活動板房、食堂,去親身體會農民工的日常生活,用簡單樸素的文字,真摯感人的細節(jié),展現出農民工在大城市生存的艱辛,同時報道采用第三人稱的敘事報道,借用葛遠征之口說出了億萬農民工最大的心愿“掙錢回家”,傳遞出真實客觀的農民工形象,而且引發(fā)了大量受眾的關注,目前閱讀量已達到370萬。
新聞媒體作為社會公器和社會環(huán)境的守望者,對于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皠冄笫[people”注重與民眾之間深層次的情感互動,用平等的視角去敘述廣大民眾的日常生活,關注平凡的生活和小人物的內心世界,聆聽來自社會各個階層的聲音,以喚起廣大受眾的共鳴,形成傳受雙方的心靈互動。通過媒體的宣傳報道,可以激發(fā)社會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同時媒體也可以獲得社會公眾、特別是弱勢群體的信任,拉近與受眾的距離,增強媒介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