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妙人
由英國國家劇院制作的戲劇《深夜小狗神秘習題》(The Curious Incident of the Dog in the Night-Time, 2012),榮獲英美眾多戲劇獎項——如倫敦城西的“奧利弗獎”(Olivier Awards) 七項大獎(2013)及紐約百老匯的“托尼獎”(Tony Award) 五項大獎(2015)。經(jīng)歐美亞數(shù)國演出后,今年,該劇在多個華語城市巡演。三月,筆者有幸在香港演藝學院歌劇院觀賞演出,其多線性的敘事體、多樣化的戲劇結構,及以多媒體呈現(xiàn)的感官場面,讓筆者大為感動,并多有反思。
演出改編自馬克 · 哈登(Mark Haddon) 的同名原創(chuàng)小說(2003),而編劇西蒙·史提芬斯(Simon Stephens) 以故事人物舒芳(Siobhan) 作為第三人稱的敘述者,朗讀主人物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所寫的書,扮演敘事者,如同觀眾在閱讀他的文字一樣。演出開初時,舒芳便在臺上陳述時地:凌晨零七分、舒爾太太(Mrs. Shears) 家門前,又闡述在同場輪流交替上演的行動:即克里斯托弗在鄰居草坪上發(fā)現(xiàn)被園藝鐵叉插死的小狗威靈頓,進而偵查這宗謀殺案。然而,敘述者舒芳也會跳入實演的行動中扮演老師。當舒芳建議克里斯托弗將所發(fā)生的事寫成一個故事,觀眾這時才知道這故事,正是舒芳在演出的上半場看著書本朗讀出來的,點出這場演出由朗讀敘述和上演行動組成,為敘事體戲劇。因此,不同時間和地點可存在于同一場中。例如在第一場便出現(xiàn)三線敘事:1)舒芳詢問克里斯托弗會否告訴父親艾迪(Ed)他和亞歷山大太太(Mrs. Alexander) 的對話,2) 艾迪在閱讀克里斯托弗寫的書,3) 閃現(xiàn)母親茱迪(Judy)在大海游玩和想象沒有嫁給艾迪的情景,這呈現(xiàn)了同場上的順/共時多視點。舒芳朗誦書本的人物事件也提供了對上演行動的評論,提醒觀眾正身處表現(xiàn)/演的空間,讓觀眾能產(chǎn)生審美距離,理解行動中人物不能理解的一些話語或情境的含義,從而感受到具有喜感的戲劇情景的反諷。
在演出的下半場,舒芳建議克里斯托弗把書上演成一出戲后,克里斯托弗直接朝著觀眾說一演員太老不能當警察角色,似乎在告訴我們他們正在演戲。當舒芳突然走出臺中,向克里斯托弗建議在戲劇演出后才對觀眾解釋數(shù)學習題時,觀眾才知道這下半場便是這演出中的演出,戲中戲,一出有關上演《深》劇的戲 。最后在收場中,克里斯托弗運用劇場內(nèi)的科技媒體精彩地呈現(xiàn)解釋了他如何解決最喜歡的數(shù)學問題。這樣,把懸疑置在整套戲劇情節(jié)之后,強調(diào)了演出過程本身。除了以上“穿插重疊式”的結構外,演出的各場(上、下或收場) 又可各自單獨存在,形成了豐富多樣化的戲劇結構。雖說敘事體戲劇早于上世紀中葉植根于德語系布萊希特的史詩式劇場,到現(xiàn)在,在英美戲劇界仍未廣為盛行。因此,這部作品五次榮獲由英美不同機構授予的最佳戲劇獎,也不足為奇。
《深夜小狗神秘事件》劇照
除了加入客觀敘事外,導演瑪麗安尼·艾略特(Marianne Elliott) 在演出中運用了舞臺、燈光、錄像投影、眾演員的形體動作和音響效果,以三維空間去呈現(xiàn)克里斯托弗的主觀思想和感受。舞臺、后墻和兩側墻壁由一格格的、像算術圖紙、具白線分隔的黑方格子板鋪成,讓觀眾感覺置身一個立體大盒子空間內(nèi),像是進入了克里斯托弗大腦內(nèi)的思想空間一般。燈光可在黑方格子上像能量般放射出來,由點到線,由線到面,造成不同顏色形狀的光效,營造氣氛,設定場景范圍,或展現(xiàn)克里斯托弗大腦里的神經(jīng)網(wǎng)絡。在這腦內(nèi)空間里,我們看見數(shù)字、字母、表情符號、圖解、代數(shù)方程、幾何圖形、銀河星空等等,感知到克里斯托弗的思維世界。布景設置簡單,形態(tài)配合巧妙,臺下和臺側藏有盒子抽屜,道具可閃現(xiàn)拿出,像變魔法一樣,突現(xiàn)克里斯托弗的奇妙想法。可移動的長方盒子能彈性應用,一時當作火車上的椅子,一時當作行李箱。一些布景更以眾演員的形體動作呈現(xiàn),延伸了觀眾的視覺想象。形體動作又與燈光的明暗配合,去呈現(xiàn)切換場景,展現(xiàn)演出的明快節(jié)奏。媒體的投射和音效設計在火車路途一節(jié)尤為精采,其中所呈現(xiàn)的爆炸性信息(數(shù)字、文字、街道標志、道路地圖和紛雜繁多的不明信息等等),嘈雜的境況,混亂無序的空間,讓觀眾像是實實在在進入到克里斯托弗的內(nèi)心世界,感受到他的恐懼、刺激、壓力和疲倦。
演出中高科技多媒體設計的場面 ,震撼著筆者的感官體驗。看罷演出后立刻找出原著小說閱讀,從而反思這部劇作的主題思想。戲劇演出和小說都沒有明確指出15歲少年克里斯托弗的毛病,只是說出他有異于一般人:一方面記憶力特佳,邏輯思考力特強、具有數(shù)學天賦和對科學宇宙的探究有濃厚興趣,但另一方面他不明白比喻、欠社交溝通技巧、常堅持己見、不理解他人(包括思想、反應和感受)及不懂控制情感等等。演出中呈現(xiàn)這些獨特的差異,讓觀眾猜想到克里斯托弗應有一個自閉癥譜系障礙,傾向于阿氏保加癥。然而,演出再現(xiàn)的正是他的獨特性:他擁有一種追尋有序的視角和令人震驚的世界觀,強調(diào)的是人和人之間的“差異”,而不是標榜他的殘疾障礙。事實上,世上每個人都是獨立個體,人和人之間必然存在差異。我們應如何跟有差異的他人相處,才是這部戲劇的焦點問題。演出要求我們反思自己對差異的態(tài)度,如我們會否去了解、接受、尊重、包容或關懷自閉癥者,或準確地說,有“差異”的人呢? 演出詳細地敘述自閉癥者的理性一面,呈現(xiàn)他們具因果邏輯的思考。甚至倒過來看,反而是沒自閉癥、不是這樣地思考的人才“有問題”,這提醒觀眾要質(zhì)疑平日看待世界事物的一貫方式。演出的下半場使觀眾浸入自閉癥者的感官體驗,讓觀眾認識“特殊人士”的生活經(jīng)驗和感受,甚至對他們產(chǎn)生共鳴。
在香港社會里,如何接納自閉癥者早已不是新鮮的議題,特殊兒童的共融教學也已推行了多年??墒牵粢蟊姴粯税褡蚤]癥者為“特殊人士”,把他們只看成是另一有差異的普通人,相信這種價值觀的改變,還需要更漫長的時日方可達成。內(nèi)地作者胡永虹被本演出的原著小說吸引啟發(fā),寫成《我的影子在奔跑》(2014)一書,記述亞氏保加癥兒童的生活,由方剛亮執(zhí)導的改編電影在今年上映。不知內(nèi)地讀者觀眾又有何接受和回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