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沈艷萍
【本文系云南省大學外語教學改革項目“師范類院校大學英語有機化探究”(云教高2017[53]號)的階段性成果】
隨著全球化和信息化時代的到來,大學英語與各個學科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大學英語教育的功能及課程地位也在悄然發(fā)生變化。一直以來大學英語教學的課堂低效性問題備受爭議,改革的呼聲日益強烈,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定位問題開始受到學界的普遍關注。大學英語課程該如何定位?其教學目的是什么?為了滿足學生自身的主觀需求還是為適應社會的客觀需求?這些問題亟需明確和解決。
對于大學英語是課程還是一門學科的問題一直有爭議,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這樣描述其性質和目標:“大學英語教學是高等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大學英語課程是大學生的一門必修課程”??梢?,其將大學英語定位為一門課程而非一個學科。筆者認為,大學英語作為大學的一門基礎課程,不管它是一門學科還是一門課程,并不影響其在大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也不能忽視其所能發(fā)揮的關鍵作用。
針對大學英語的課程功能一直存在兩種傾向,即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大學英語工具性的一派認為,非英語專業(yè)學生學習外語的最終目的就是把英語作為交際工具,通過英語獲取專業(yè)所需要的信息、表達自己的專業(yè)思想。大學英語工具論觀點來源于語言工具論,認為語言是進行交際、思維、傳遞信息等功能的工具。人文派針對工具論觀點的實用主義及功利性,提出英語教學應注重語言文化的人文性,加強語言類課程的人文及文化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綜合素質。人文派認為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通過大學英語的文化教學可以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大學英語的課程功能應以其學科目的為導向,無論是強調其工具性還是人文性,都不應背離其學科目標。大學英語的課程定位有別于英語專業(yè),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目的更多地是輔助和提升專業(yè)領域的學習和科研能力,只有充分滿足非英語專業(yè)學生的學科需求的定位,才能最大程度地實現(xiàn)大學英語的課程價值。
2007年《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描述為“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學生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的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因此,目前我國大學英語教材在編寫時主要注重對西方文化的介紹和人文精神的弘揚,以提高學習者的綜合文化素養(yǎng),稍有插入一些科技型題材的文章,但也都只是寬泛題材的居多。我們不禁要問:在網絡如此發(fā)達、獲取信息如此便利的今天,這樣的題材是否還能滿足大學英語學習者的需求?以西方文化為主線的文章題材是否有利于學生的學習?
首先,大學英語教材的編寫應充分適應時代的需求,當下網絡便捷,文化交流緊密,西方文化對于當今大學生已不再是新鮮事,如再在英語學習中耗費大量的時間重復,會導致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其次,大學英語學習者學習英語的動機及目的均大大改變,大部分學生要求能夠閱讀具有一定專業(yè)性的學術文章和文獻,能在GRE、雅思、托福中考取高分等,這些都是僅具有文化性、趣味性的大學英語教學所不能滿足的。另外,中國的現(xiàn)實和文化應是大學英語教學的根本,大學英語教學只有在充分了解中國教育現(xiàn)實及文化特色的基礎上開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地解決當前一直困惑的教改問題。
后現(xiàn)代主義是要“超越現(xiàn)代社會存在的個人主義、人類中心論、父權制、機械主義、經濟主義、消費主義、民族主義和軍國主義”。后現(xiàn)代在解構現(xiàn)代主義的同時,也有建設性。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針對現(xiàn)代機械論提出了整體有機論,美國哲學家懷特海被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者們視為后現(xiàn)代有機論的先驅者。后現(xiàn)代有機論視所有原初的個體都為有機體,一切事物都是主體,都有內在的聯(lián)系。后現(xiàn)代主義整體論視“整體”為變化的、完整的,將包容與展開的整體運動看作是第一位,鋒利的整體式第二位,這與現(xiàn)代主義機械論是截然相反的。建設性后現(xiàn)代主義強調“有機”“整體”及“內在聯(lián)系”,并啟示我們:我們與世界是一個整體,我們不僅包含在他人中,而且包含在自然中。
后現(xiàn)代時代是全球化的時代,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早已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僅僅具有某一領域專業(yè)化知識的人才已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社會呼吁培養(yǎng)具備國際化視野的人才,這就需要英語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的無縫結合,這一點很早就受到少數(shù)知名學者的關注。劉潤清教授早在1996年就對大學英語未來的走向做了預測:“將來的英語學習不再是單純的英語學習,而是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將來的英語教學是越來越多地與某一個方面的專業(yè)知識相結合,或者說與另一個學科的知識相結合起來。”
大學英語教學是融合在整個大學教育中的重要部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大學英語對于高等教育越來越重要,它的形式和功能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需要應時代發(fā)展重新定位其地位及功用。大學英語有別于英語專業(yè)的學科定位和目標,它不可能獨立而存在,必須與大學的學科分類相結合,形成以分科英語為依托的大學英語語言課程模式,通過語言基礎教學與分科英語知識相結合的模式,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滿足學生大學階段學習英語的需求。
全球化時代的來臨,大學英語教育已經不單是作為一門獨立課程而存在,而是與社會、環(huán)境以及各個學科專業(yè)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如何合理定位其功能和地位是當代大學亟需解決的問題。如前所述,語言基礎教學與分科英語知識(或是專門用途英語知識)可以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當前一些學者提出由學術英語取代基礎英語的教學模式也是片面的。我國高校眾多,學生的英語素養(yǎng)也是參差不齊的,如若只是一味地讓學術英語取代基礎英語教學,自然會導致以偏概全、矯枉過正的錯誤的發(fā)生。筆者認為,任何高校都不是一個獨立的整體,而是一個包含了無數(shù)處于不斷不變中的有機的鮮活的學生的整體,其內在各學科之間是相互聯(lián)系的,大學英語教學作為處于這個整體中的有機體,應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差異性、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性,制定出一套適合于學校的、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能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大學英語教學模式。
大學英語課程針對非英語專業(yè),課程的設置應當充分考慮到學生的需求和定位,可以根據學生的專業(yè)需求并結合學生自身的學習興趣點,開設不同的英語課程。筆者認為,不必要一刀切走極端,只有學科英語或是只有基礎英語課程的模式都是不可取的。懷特海過程哲學認為宇宙世界是整體的、有機的、相互聯(lián)系的,宇宙世界以多樣性、開放性、自由性及有限性與無限性的相結合為特征。應給予學生充分自由的發(fā)展空間,給予學生無限發(fā)展的可能性,而不是只有上層管理的不顧學生意愿模式的課程設置。大學英語課程的多樣化及相對自由化可以很大程度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并開拓學生的學習視野,使英語學習與專業(yè)學習相互促進,拓寬了專業(yè)學習的發(fā)展空間,專業(yè)學習的提高同時也可以帶動英語學習的提升,提升學生的綜合實力及社會競爭力,更契合于當今社會對于國際化人才的需求。
時代對于人才需求的變化對大學英語的課程的定位和目標提出了挑戰(zhàn),無論是一門學科還是一種課程,大學英語教學只強調其工具性及人文性,脫離中國文化之根的教學模式已不能適應社會發(fā)展的需求。建設性后現(xiàn)代整體有機論強調事物之間的“有機性”“整體性”及“內在聯(lián)系性”,在此理論關照下,大學英語教學應是一種具有學科整體性、專業(yè)聯(lián)系性和選擇自由性的符合時代發(fā)展需求的具有本土特色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A.N. 懷特海 . 教育的目的 [M]. 徐汝舟譯. 北京:三聯(lián)書店,2002.
[2]A.N. 懷特海 . 教育與科學 理性的功能 [M]. 黃銘譯 . 鄭州:大象出版社,2010.
[3]A.N. 懷特海 . 過程與實在 [M]. 李步樓譯.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
[4]蔡基剛. 大學英語生存危機及其學科地位研究[J]. 中國大學教學,2013(2).
[5]蔡基剛. 我國大學英語教學重新定位與思考[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0(4).
[6]劉潤清.世紀的英語教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6(2).
[7]束定芳.大學英語教學改革之目標與方向[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1).
[8]王守仁.堅守科學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觀[J].外語界,2013(6).
[9]王治河.后現(xiàn)代哲學思潮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2006.
[10]王治河.第二次啟蒙對語哲研究及外語教學的啟迪[J]. 外國語文,2017(1): 146-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