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龍川
要教一個人游泳,最好的方法是把他先帶到水里,讓他自己找感覺,教練會指導他先要學“憋氣”,在學習者感覺困惑時再給以必要是指點。絕不能教練在水里,學習者在岸上,這樣是一定學不會游泳的。
學習,實際上是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游泳。那么課改就是把學生帶到水中,讓學生體會學習。讓學生們在知識的泳池中泡著。讓悟性好的學生把獲得的經驗傳給反應慢的,教師在旁邊給以適當的指導。
這樣課改的首要任務就是把學生帶下水,因為以前的教學模式,就很可能是教師在水中游,學生在岸邊看。怎樣把學生帶下知識的“游泳池”呢?有時候,我們可以直接命令他“下水”。
命令學生學習,可以給學生量身定制學習任務。就高中化學而言在我講人教版必修一第一章第2節(jié)有關物質的量計算時。習題課,有的學生,已經可以進行靈活計算了,可有的學生,還沒有記住公式,那么這些沒有記住公式的學生就是一直在岸邊看別人游泳呢!教師可以要求他:先記下公式,下課檢查。有的同學在計算練習時,就讓這個學生先背公式。在全班統(tǒng)一復習的時候,讓這個同學在黑板上寫,當然,他很愿意上黑板展示,這時再給以他適當的鼓勵。相信這節(jié)課,這個同學能感覺到教師的關懷,希望他能從此愛上化學。
仔細想來,這樣的學生是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不學習的學生。他為什么不學習呢?不良的學習習慣,導致日積月累的差距,惡性循環(huán),讓他越差越多,他自己認為學習任務難以完成,索性放棄。如果教師可以給他量身定制學習任務,讓他覺得自己能夠完成,也會動起來的。一天學一點,相信他也能從學習中體會到快樂,他就可能進入學習的良性循環(huán),逐步的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課改,在教師少講課的同時,教師有更多的時間去關懷學生,學生有更多的時間去思考適合自己的學習任務,去安排自己的學習。
讓一個人下水學游泳,我們還可以激發(fā)他的興趣讓他自己對水產生好奇,自己下水。
要想讓學生自己學習,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建立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該放下架子,走到學生中間,用平等的地位,生動的語言與學生交流。教師不那么嚴肅,平易近人一點,學生才會動起來,才會更有興趣學。
教師很嚴肅的走近教室,生硬的給學生們講說,學生們也是死氣沉沉,昏昏欲睡。而微笑著走進教室,學生們就相對活躍,課堂氣氛也會更和諧。究竟那種課堂氣氛教學效果好,難以一言。然而,活躍的課堂學生更容易行動、展示、分享,是可以想象的。
課改,鼓勵學生展示,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就是讓剛會“游泳”的同學教還“不會游”的。在自主學習、展示的過程中學生會收獲知識與快樂。這樣,先學會的學生當了教練,教師就成了總教練、救生員。學生在“水中游”,教師可以在岸邊觀察、指揮,鼓勵每個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況去定制計劃、去學習知識。教師則有更多時間走下講臺,走近每一個學生的身邊,去關懷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進度,給學生更合理化的點撥與支持。
化學學科,還應該重視實驗的作用。化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化學的學習離不開實驗,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教科書上的實驗。根據條件不同,可以做演示實驗,也可以多組織學生到實驗室。有些實驗現象對學生的感官沖擊效果是巨大的,如過氧化鈉與水的反應。教師應該重視實驗,利用實驗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可能學生就因為某個實驗而對化學產生興趣,開始主動“下水”體會化學、感悟學習。學生通過自己實驗所得出的知識,理解也會更深刻。實驗對學生嚴謹習慣的養(yǎng)成,科學素養(yǎng)與創(chuàng)新精神的培養(yǎng),價值更是難以估量的。
相比而言,教游泳要比課改更容易檢驗效果。因為,一看就可以看到你所教的學員會游了嗎。然而,課改的效果,要三年后的高考來檢驗,甚至要用每一個參與其中的學生一生品行、成就去檢驗課改的成敗。
課改,授課的形式在改變,那么評價的標準也可以有相應的調整。學生學習興趣的提升,學生學習參與度的提高,學生真正變成學習型的人,學生各方面能力的全面發(fā)展,這些難以量化考核,卻應該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不懈追求的目標。高考成績的提高,則是水到渠成!
用學游泳的方法學,用教游泳的方式教,學生在知識的海洋快樂遨游。相信,隨著我們課程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一定能培養(yǎng)出更多的適應時代發(fā)展、滿足科研需要的優(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