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 鵬 張 強* 李秀鳳 劉照信
(內蒙古包頭市腫瘤醫(yī)院放射科,內蒙古 包頭 014030)
肺癌是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類型,其在惡性腫瘤中的病死率居于第1位[1],其中又以中心型肺癌較為常見。為了分析臨床診斷該疾病的合理方式,我們取本科室接收的中心型肺癌患者100例,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現總結如下。
1.1 對象:選擇本科室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接收的中心型肺癌患者100例,均經手術病理明確診斷,均伴有程度不一的咳嗽、咯血、咯痰、痰中帶血及胸痛等表現,均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同意。本組100例患者中,包括男性患者56例,女性患者44例;其中年齡最小的有37歲,年齡最高的有75歲,平均年齡(53.18±4.18)歲;病程11個月~7年,平均病程(3.38±1.17)年;其中40例為鱗狀細胞癌,26例為大細胞癌,20例為小細胞癌,14例為腺癌。
1.2 方法:①CT檢查:儀器選用飛利浦公司生產的 16排多層螺旋CT掃描儀,參數設置:管電流100 mA,管電壓120 kV,層厚5 mm,層距5 mm。選擇抱頭仰臥體位,按照患者狀況將對比劑流速控制至約3.0 mL/kg,對其病灶位置進行掃描,詳細觀察病灶的形態(tài)與強化方式。②MRI檢查:儀器飛利浦公司 1.5T核磁共振掃描儀,針對患者開展冠狀面、矢狀面及橫斷面掃描,掃描序列:T1WI、T2WI及液體衰減反轉恢復序列掃描,層距2 mm,層厚7 mm,矩陣256×256。經本院具有豐富經驗的兩位影像學醫(yī)師協同閱片,以評估患者病情。
1.3 觀察指標:觀察及比較兩種影像學檢查方式單獨診斷與聯合診斷的診斷價值。
1.4 統計學分析:納入并詳細記錄本研究中的全部計量及計數資料,然后輸入SPSS20.0統計軟件中開展分析,其中前者經均數±標準差()進行表示,且以t檢驗方法進行分析;后者經[n(%)]進行表示,且以卡方檢驗方法分析,如果顯示P<0.05則提示比較存在顯著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診斷結果:本組100例患者單行CT檢查的準確度68.0%(68/100),敏感度80.0%(80/100),特異度52.0%(52/100);單行MIR檢查的準確度80.0%(80/100),敏感度78.0%(78/100),特異度60.0%(60/100)。二者聯合檢查的準確度92.0%(92/100),敏感度94.0%(94/100),特異度86.0%(86/100),可見二者聯合檢查的準確度、敏感度及特異度與單行CT檢查或MRI檢查相比均顯著更高(P<0.05)。
2.2 治療前后影像學對比:本組100例患者確診后均采用復方苦參注射液聯合化療治療,結果可見T3期的肺癌通過轉化治療到了T2期,見圖1和圖2。
圖1 T3 期
圖2 T2 期
肺癌是臨床上的多發(fā)病,隨著近年來人們飲食生活習慣的不斷變化,該疾病的發(fā)病例數亦在逐漸增加。中心型肺癌主要指病灶位于支氣管、肺支氣管、葉支氣管處的肺癌,由于其與肺門相鄰,往往很難切除,故臨床上主要行姑息手術方案治療該疾病。因此,對中心型肺癌的早期及時診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CT檢查為常用的肺癌診斷措施,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可對特殊位置的腫瘤病灶、病變組織和相鄰組織的聯系、淋巴結有無轉移等情況進行較清晰的顯示;可防止心臟、胸痹、縱膈的互相重疊;增強CT有助于對血管陰影、縱膈淋巴腺的區(qū)別,對病變范圍、疾病分期的評估具有很大的幫助。但其準確率相對較低,容易產生漏診、誤診情況[2-3],進而易導致患者錯過最優(yōu)的治療時機。MRI檢查可對軟組織進行較好的顯像,可對肺門和縱膈位置的淋巴結進行清晰的顯示;有助于對腫瘤、纖維化及壞死的區(qū)別;有助于對肺門腫塊、肺不張及炎性病變的區(qū)分;可有效顯示胸膜凹陷征。相關研究表明,中心型肺癌患者的臨床診治用應用CT、MRI聯合檢查可達互補之效,有助于提高該疾病的診斷準確性,降低漏診及誤診率[4-5]。本研究亦發(fā)現,CT、MRI聯合檢查的診斷價值顯著高于單行CT檢查或MRI檢查,差異顯著(P<0.05)。
綜上,針對中心型肺癌進行診斷時應用CT、MRI聯合檢查具有良好的價值,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