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圣嫻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共產黨人沒有同整個無產階級的利益不同的利益。馬克思對共產黨核心價值理念的這一經典表達,不僅展現了人民至上的共產主義理念,也為社會主義道路指明了終極訴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即中國道路,雖然秉承社會發(fā)展道路的特殊性——中國特色性,但其基本指導思想從來沒有脫離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人民至上不僅永遠是其核心價值理念,也是中國道路建設的路線方略。所謂中國道路核心價值理念,就是指人民至上思想始終貫徹在中國道路建設的方方面面,既保障中國道路的發(fā)展方向,明確中國道路的價值取向,也驗證中國道路的理想信念,保持中國道路的生命活力。
中國夢承載了千百年來人民的殷切期盼,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每一個中華兒女的共同夙愿。作為歷史和人民選擇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黨和人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探索出來的,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實現中國夢的唯一正確道路,也即是說,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正確路徑。道路決定命運,發(fā)展導向影響道路的進程。中國道路的堅持與發(fā)展,中國夢的落實和實現又必然離不開正確發(fā)展導向的指引。中國道路建設之所以離不開正確的發(fā)展導向,是因為只有堅持正確的發(fā)展導向才能明確中國道路的發(fā)展方向,確保中國少走彎路,不走邪路,沿著正確的道路向前邁進。以人民為中心,不僅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道路的思想保障,也是其本質要求。把人民放在心中的最高位置,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的根本宗旨。中國道路建設需要確立的正確發(fā)展導向離不開“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離不開人民當家做主的中國價值,即將人民需要確立為中國道路發(fā)展方向的定向標是中國道路建設必然選擇。
將人民需要確立為中國道路建設的目標導向,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一方面,人民需要可以成為中國道路的目標導向。就中國道路的歷史發(fā)展而言,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fā)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共享經濟方興未艾,移動支付深入普及,人工智能遍地開花等等,這些都是發(fā)展中國道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需要的結果。換言之,人民需要始終能夠科學、準確和有效地引領中國道路的前進方向,它可以成為中國道路的目標導向。人民需要應該成為中國道路的目標導向。另一方面,人民需要也應該成為中國道路的目標導向。就中國道路的理論發(fā)展而言,這是由黨的宗旨決定的?!叭娜鉃槿嗣穹铡钡淖谥純r值應該是滿足人民日益多樣化的需要,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是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毙聲r期貫徹黨的宗旨,就是要牢牢把握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努力實現新時期人民群眾的期盼這一人民需要。中國道路是關系中國人民福祉的社會發(fā)展道路,人民需要應該成為中國道路的目標導向。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人民需要作為一個重要的判斷,為新時代謀劃發(fā)展、推動發(fā)展指明了方向。如何才能真正將人民需要落實成為中國道路的發(fā)展目標,需要落實到人民的具體需要中去,關注解決人民關注的問題,例如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yè)政策,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yè),充分激發(fā)人才活力、創(chuàng)造力;完善城鄉(xiāng)基本養(yǎng)老、基本醫(yī)療保險制度,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加快城鄉(xiāng)基本公共服務制度的建設,對農村、貧困地區(qū)和社會弱勢群體做到精準幫扶,推動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好以人民需要為中心的發(fā)展。于此同時堅持依法治國、建設法治中國是落實人民需要成為中國道路建設發(fā)展目標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是保證人民需要成為中國道路發(fā)展目標的重要法律保障。堅持依法治國戰(zhàn)略,全面推行法治中國建設的同時,要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讓法律成為每個當權者頭上懸著的利劍,使他們自覺遵法、守法,永遠謹記自身肩負的責任,讓人民至上的理念在心中扎根,讓中國道路的未來更加美好。
中國道路是黨和人民經過長期艱難摸索出來的一條既不同于西方也不同于蘇聯(lián)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它是黨和人民將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符合中國國情的、符合人民意愿的、唯一且正確的道路。作為一個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lián)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人民利益至上,只有真正做到人民滿意,維護人民的利益,才能保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合理性,才能打開中國改革發(fā)展的新局面。與此同時,中國道路建設發(fā)展也只有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認同,使人民滿意,才能展現出人民的主體地位,真正體現出人民當家做主的優(yōu)越性。換言之,人民滿意是檢驗中國道路正確與否的試金石,是驗證中國道路合理與否的價值遵循。
將人民滿意確立為中國道路正確與否的試金石是十分必要且重要的。一方面,中國的改革開放道路是社會主義性質國家改革的一次偉大嘗試,既沒有可循的歷史經驗,也沒有現成的理論體系可以用來指導,中國道路是不同于其他國家、其他形式、其他方向,因而,中國道路的推進只能摸著石頭過河。摸著石頭過河,就會出現分歧和不同的聲音,就會不明結果的嘗試。想要確保中國道路在不同的聲音中找到最適合中國國情的發(fā)展進路,保證中國道路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人民滿意是最好的解答。另一方面,用人民滿意確定中國道路的正確性是重要的。以前中國道路要解決的是‘有沒有’的問題,現在則是要解決‘好不好’的問題,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不斷完善,人民的需求也變得多方面、多樣化、個性化、多層次,黨和國家要全面分析和把握人民需要,就必須要知道人民的態(tài)度,要明確的知道人民是否滿意,只有確保人民滿意才能證明發(fā)展決策是可行的、正確的,才能使中國道路走在正確的軌道。
中國道路建設的前進方向正確與否離不開人民滿意這塊試金石,要確保人民始終對中國道路建設保持滿意,離不開有作為政府的正確領導。中國共產黨切實保證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堅持人民利益至上、一切為了人民,并把實現人民需要作為中國道路發(fā)展目標,把人民滿意作為中國道路的檢驗標準,來保障人民的權益的到充分的發(fā)揮。在把握了前進大方向的同時,黨和國家更應注重人民需要問題的解決,“精準”解決各種地方上的疑難雜癥。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發(fā)生了變化,需要牢牢把握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個新期待,要想人民滿意,就需要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群眾之所困,把人民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到人民需要的實際行動中去,例如,解決上學難、買房難、看病難、就業(yè)難、食品不安全等問題,讓人民在最基本的衣食住行等方面得到滿足,并且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會讓人民享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讓每個中國人都能夠感受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yōu)越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充滿信心,從而推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行。
回顧中國道路一路有條不紊地走來,取得歷史性的突破和不可想象的成就,是因為中國道路有源源不斷的動力敦促其前進。失去了動力,改革就無法推行,中國道路的發(fā)展需要動力。習近平指出:“人民是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痹凇叭嗣裰辽稀钡闹袊缆泛诵膬r值理念中,人民就是中國道路繼續(xù)前進過程的力量根源。中國道路發(fā)展的是人民群眾的事業(yè),分享的是人民的發(fā)展成果,維護的是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人民需要為中國建設指明了方向,人民滿意驗證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成果,人民擁護則為中國道路發(fā)展帶來了動力。
中國道路的持久發(fā)展需要人民擁護,它反映的是人民的意愿,體現人民的利益,中國道路得以繼續(xù)前進,需要以人民擁護作為其發(fā)展導向的源動力。一方面,人民作為國家建設的主體,是參與者,也是受益者。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任何一項偉大事業(yè)要成功,都必須從人民中找到根基,從人民中集聚力量,由人民共同來完成。人民只有在中國道路建設中時刻保持自身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積極參與并自覺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中國道路建設才能蓬勃發(fā)展。另一方面,中國道路保持繼續(xù)前進離不開人民擁護,人民擁護為中國道路注入了感召力、生命力和影響力,這是人民自覺擁護的結果。換言之,中國道路的發(fā)展與人民擁護是息息相關的,得到人民擁護才能充滿活力。
中國道路繼續(xù)前進,就會在不同歷史發(fā)展階段出現新問題和新矛盾,只有基于人民需要的實踐活動才能使人民滿意、人民擁護從而發(fā)揮人民的主體力量,才能解決道路前進中的新問題和矛盾。一個國家的發(fā)展道路合不合適,只有這個國家的人民才最有發(fā)言權。中國道路合適不合適,也只有中國人民最有發(fā)言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人民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標準。保持中國道路不斷前行是一項長遠艱巨的任務,人民是否擁護是判斷中國道路建設能否擁有持久生命力的標準,中國道路繼續(xù)前進需要人民增強對中國道路建設的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即人民對建設中國道路的自信。同時,黨在中國道路建設的方方面面中始終貫徹“人民至上”思想,人民擁護作為“人民至上”核心價值理念的理論表達,應該把人民擁護這一源動力發(fā)展為建設中國道路的優(yōu)勢之一,以保持中國道路的生命活力。
中國道路是人民的選擇,熔鑄了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國家繁榮富強的熱切盼望,中國人民的命運與國家的前途是一脈相連的,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期待。中國道路的完成離不開共同理想信念的支撐,中國夢的實現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共同努力。人民群眾作為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在歷史的進程中選擇了民之所盼的中國道路;在如今的社會發(fā)展中,中國共產黨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把人民放在最高的位置,用人民的理想信念作為中國道路的支撐;而在未來的歷史創(chuàng)造中,“中國夢,歸根到底是人民的夢,必須緊緊依靠人民來實現,必須不斷為人民造福?!彼宰鳛槿嗣衿诖闹袊鴫舯厝灰矔敢袊缆返那斑M方向,讓中國道路煥發(fā)活力,永葆生機。人民的期待也必然給予黨為之奮斗的動力,人民期待的結果也會是中國道路的最終走向,人民期待是堅持中國道路矢志不移的沃土情。
人民期待是矢志不移地堅持中國道路的情感支撐,無論在探索、開辟或者是發(fā)展階段,這都是歷史的選擇也是中國道路前進的內在力量。一方面,中國道路的發(fā)展需要人民期待的支撐。隨著中國道路探索的逐次遞進和深化,人民的共同理想和期待演化出推動中國道路前行的內生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同心同德邁向前進,必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作支撐?!敝袊缆分哺谌嗣衿诖?。回首過去,如今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接近中國夢的目標,然而對中國道路的摸索并不是一帆風順的,人民群眾先后分別對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道路進行了探索和實踐,這是時代的體現,是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需求,更是人民期待的實現。中國道路在人民的期待中孕育而生,并需要人民期待的力量支撐。另一方面,人民期待也是中國道路的改革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推出了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和黨的建設各個領域的符合人民需要,為人民所期待的多項改革舉措,為中國道路的發(fā)展注入了強大動力。中國道路的舉措總是致力于解決人民遇到的各種現實問題,朝向人民期待的方向來進行改革的,這樣的道路是值得人們信賴并充滿信心的。在熱切希望復興中華民族的堅定理想信念下,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選擇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因此中國道路能夠實現人民的期待,并把人民期待視為最終走向。
習近平指出,“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眻猿趾屯晟泣h的領導不僅是中國道路發(fā)展的需求,也是實現人民所追求的共同理想信念的保障,只有堅持了以為人民為中心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才能使中國道路得到人民的擁護,讓人民群眾對中國道路充滿期待。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當下,經濟結構不斷優(yōu)化優(yōu)化,城鄉(xiāng)差距逐步縮小,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發(fā)展成果惠及廣大民眾。經濟發(fā)展是中國道路發(fā)展的重要部分,中國道路的穩(wěn)步發(fā)展,人民物質生活的保障、生活水平的提高都離不開國民經濟的良好運行。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發(fā)展趨勢才能使人民真真切切地看到希望,實實在在得感受到中國道路的切實可行,才能維系人民對堅持中國道路矢志不移的情懷。大力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推動中國道路建設的一個不可獲取的環(huán)節(ji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道路的行動向導,也是中國道路的精神支撐,具有強大凝聚力感召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承載了中國道路的時代體現,高度凝練了人民群眾對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美好追求,加強了人民群眾對民族的認同感,篤定了對中華文明復興的理想信念。在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下,人民更加向往美好的精神生活,為真正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繼續(xù)努力。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孫正聿.哲學通論[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4.
[3]賀來.現實生活世界:烏托邦精神的真實根基[M].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