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波
李黎的《贊美之夜》通過對幾個中年人日常生活的描寫,書寫了一代人的危機與焦慮。從被描寫人物的身份來看,這些人無論是印刷廠的老板、大學教授還是藝術家、導演,都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底層,而是有著一個特殊稱謂的群體,即中產(chǎn)階級。與此同時,這群人基本都結婚生子,過上了家庭生活,步入中年。這一群體面臨的不再是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而是更好的生活品質(zhì)追求以及精神層面的享樂,甚至是更多的欲望發(fā)泄。小說主要通過婚姻和情感的危機來書寫這一群體的焦慮,與一般的作品進行單一危機的描摹揭示不同,《贊美之夜》通過多方面的書寫對這一群體的焦慮進行了全方位呈現(xiàn)和深度描摹。
小說圍繞一個畫家朋友的一次展覽及研討會展開,在這場會議上出現(xiàn)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已婚并有一對雙胞胎孩子的馬竹隱與青年導演王小融發(fā)生婚外情,在畫展的晚宴上被妻子當場揭穿,雖然故事的高潮只在這一天的晚宴上發(fā)生,卻經(jīng)歷了長久的積蓄以及后續(xù)持久的爆發(fā)。小說在妻子揭發(fā)馬竹隱的婚外戀情之后迅速收場,最后夫妻是否離婚,馬竹隱是否能一直忍受妻子的要挾,雖然顯而易見,卻并沒有表達出來??此撇唤?jīng)意的舉動,卻是蓄謀已久,并且有好朋友牛山的助力。小說交代,馬竹隱的婚姻主要是因為孩子的問題步入危機的,但是很明顯,這種危機來自多方面的因素,尤其是從旁人對王小融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這一種原始欲望的驅使。最后王小融與馬竹隱分開,但是牛山又將危機延續(xù)了下去,由此,小說將這種普遍的困境展現(xiàn)出來。
小說明面上是在描寫馬竹隱從出軌到被揭發(fā)的過程,卻一直在書寫關于牛山的故事,牛山的形象十分復雜,他的性格可以說是極為矛盾的,與魯迅筆下的封建衛(wèi)道士可以相提并論,一面是道貌岸然的君子形象,一面又堆積著內(nèi)心無處發(fā)泄的欲望。很難說這次幫助韓靜的跟蹤揭發(fā)僅僅是出于對朋友家庭的真誠維護,一開始滕鵬就調(diào)侃他“開這么快,是不是被王小融刺激的”,事實也證明他最終獲得了欲望的片刻解決,表面看來與王小融純屬偶然,其實蘊含著諸多的設計與安排。
牛山的婚姻本身也是有問題的,他對離開妻子兒女去旅行十分向往,雖然他有自己的一套關于婚姻的哲學,但是不能掩蓋他潛意識里被壓抑的欲望。小說寫他常常通過高速開車來發(fā)泄心中的不快,這其實就是一種逃離的表現(xiàn),對速度的癡迷也是一種欲望的騰升,最后在車里面解決問題似乎又回到這一主題上。此外,他的婚姻還受到父母一直以來的干涉,尤其是面對是否還要小孩子這樣的一系列問題,沖突難免。這就是典型的中國式婚姻,婚姻當事人并不具有完全的自主性,而是被外界多種因素干擾。中國式婚姻關系歷來都是作家筆下書寫的重要母體,錢鐘書的《圍城》對此關系的概括可謂精煉獨到。近幾年,許多作品都聚焦到這一點上,透過書寫婚姻關系來透析整個社會經(jīng)濟文化以及精神層面的變遷。對婚姻問題的關注是作家關注現(xiàn)實的直接體現(xiàn),尤其是中國當前的婚姻夾雜著源于時代突變所包含的階層地位、經(jīng)濟利益、生育觀念等諸多因素,而由婚姻問題直接關聯(lián)的其實是人在現(xiàn)實中的處境,以及社會大變遷對個人和家庭帶來的沖擊。通過“小家”來關照“大家”其實是作家在創(chuàng)作中對現(xiàn)實關注的策略。
除了婚姻,牛山生活的其他方面小說也多有涉及,比如牛山思索自己與父母的關系:“這么多年一直很疑惑,當自己不在場時,父母是怎樣生活的,怎么一分一秒地度過晚年,自己跟他們算是在同一個世界嗎?”父母對他生了個女兒很不滿意,更不滿意的是一天都沒有把女兒丟給他們過。這些家庭問題也都指向中國式婚姻的復雜與微妙。此外,牛山的藝術追求在小說中也有表現(xiàn),他深知自己是二三流的藝術家,只能做些油畫普及之類的工作,但是他并沒有放棄對成為一流畫家的追求,并且不愿意去惡心他人,通過牛山,作者全方位揭示了一個中產(chǎn)階級生活的全部,寫出了人性的隱秘與復雜。滕鵬在小說中也十分有意思,他似乎洞穿了每個人的內(nèi)心世界,也對家庭婚姻極其諳熟,卻沒有結婚,這樣的角色也頗值得玩味。
作家是以深度介入現(xiàn)實的姿態(tài)來進行書寫的,他近幾年的小說創(chuàng)作,在繼承與突破、詮釋與重塑文學經(jīng)典的努力中,展現(xiàn)出了強烈的主體意識與多元化的創(chuàng)作氣息。作家用文學對話時代、喚醒人類共通情感和價值判斷的主動探尋中,體現(xiàn)出了強烈的激情與現(xiàn)實主義關照?!顿澝乐埂芬步槿氍F(xiàn)實的多個方面,寫到人物面臨的多樣化焦慮。比如韓靜全身心撲在小孩子身上,生怕輸在起跑線上,這也是一種典型的中產(chǎn)階級焦慮,將希望從自己身上轉移到下一代人那里,最終卻是以婚姻為代價。這種關于中產(chǎn)階級的子女教育焦慮在魯引弓的《中國教育四重奏》中有更為詳盡的書寫,但是形態(tài)是基本一致的。此外,牛山父母的養(yǎng)老問題,羅江畫展上牛山格格不入的行為以及對藝術的態(tài)度、王小融先后與已婚人士發(fā)生糾葛,等等,也是小說書寫的種種焦慮之一。
《贊美之夜》題目的“贊美”延續(xù)著李黎一貫的解構主義文風和反諷的修辭策略,實際上這晚發(fā)生的事情沒有一件真正值得贊美。贊美之夜所有的溢美之詞是對三流藝術家最好的諷刺,作者在進行現(xiàn)實諷刺的同時,深層是在進行中國式倫理的探尋,無論是夫妻、父子,抑或是兄弟倫理等,作者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與探索。通過一群人的婚姻危機這一甚微極小的事件,來書寫一代人的精神困惑,是一種以小見大的書寫形式,通過對這種困境的描寫,書寫了人們骨子里被壓抑的種種欲望,對讀者而言或多或少是一種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