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燕玲
方言具有獨特的魅力,正因為有方言的存在才使人們的交流溝通更加富有人情味。金華湯溪方言在部分詞匯的語音上較靠近普通話的發(fā)音,而溫州方言的詞匯發(fā)音和普通話發(fā)音截然不同。
湯溪鎮(zhèn),地處金華西部,是有著500多年歷史的古鎮(zhèn)。溫州,東瀕東海,南接閩北,西與麗水地區(qū)相連,北與臺州市毗鄰,是浙南的經濟、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素有“東南山水甲天下”之美譽。溫州文化屬甌越文化,溫州人屬江浙民系使用吳語,溫州方言被評為中國最難懂方言之一。
金華湯溪方言和溫州方言同屬于吳方言區(qū),溫州方言是吳語方言,是南部吳語的代表,溫州的方言極具特色。溫州地處浙南,從區(qū)域上講,應屬吳語區(qū),但溫州話和杭州話、蘇州話相差甚遠。溫州離閩臺雖然很近,它的語言和福建話卻又大相徑庭。溫州話非常有特色,幾乎外地人很少有聽得懂溫州話的,難說難懂又難學的溫州話源遠流長。從《溫州方言詞典》當中進行全面考察和證實,總共有9000多條,能夠基本反映溫州詞匯的面貌。溫州方言主要分為甌語、閩語、蠻話、蠻講、畬客話、金鄉(xiāng)話、蒲門話等。當然甌語是溫州方言里最重要的話語,溫州話蘊藏著許多古音成份和古甌越語言的底層成分。本文所研究的溫州方言便是以甌語為主。
湯溪話具有獨立性,與周圍地方的方言具有較大差異。金華、東陽等地與杭州口音有些相似,受到南方官話的影響。湯溪話中摻雜上古的越國語音,例如烏嘀嘀、懵懵亮。湯溪是金華市隸屬的一個縣,市區(qū)有專門的金華方言,湯溪人常常能聽得懂金華話,但是金華人有時會聽不懂湯溪話。在《吳語研究》這本書中指出,現在南部吳語地區(qū)的語言底層是古越語,它包括多種語言和方言。金華方言在南部吳方言當中是頗具特點的,但對它的研究卻十分薄弱,在詞匯方面的記載研究甚少。金華市區(qū)這邊由于受到了外來文化的影響,在詞匯方面改變了很多。湯溪地處較為偏遠的山區(qū),受到沖擊較少,所以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小,因此方言發(fā)音上與金華市區(qū)的相似性很小。
如溫州話媛閨、囡兒,在金華湯溪話中姑娘。
如普通話學生在溫州話里面稱烏撒,在金華湯溪話中則稱為窩撒。
(1)ABB式,如溫州話冷丁丁,在金華湯溪話中說成冷冰冰;(2)ABAC式,如在溫州話天生天式,金華湯溪話中說成傻里傻氣。
(1)湯溪方言中的后綴。如:起這個后綴都是跟在動詞后面,不會跟在形容詞、名詞、數詞的后面。表示一種將來的動作趨勢。行為未曾發(fā)生,而是將要去執(zhí)行。再如:“哇”的詞綴,都是跟在句子的末尾,以強調一種語氣。這種語氣可以表示贊嘆、憤恨、理解等等,所以這個詞綴的應用范圍較為廣。(2)溫州方言中的后綴。如“佬”的這個詞綴跟在名詞后面,用來強調所指代的人品質、性格等特點。再如“來”的使用促成了人稱代詞,我們、你們、他們,成為復數。
在溫州話中,有許多詞匯是將修飾成分后置,使得復音詞的語速順序和普通話恰好相反。比如:人客等。
在溫州話中,在部分詞語當中,構成詞語的詞素與普通話不同。比如:今日/該日等。
溫州話中大量詞匯是傳承了古漢語而來的,其中不少詞匯是保存了古漢語當中的古音古義。由于普通話的大量推廣和使用,勢必在廣泛的傳播當中有所改變以適應大眾口味,但是在溫州方言中卻仍舊熠熠生輝,并且使用。例如:溫暾就是表示不冷不熱,“箸”就是表示筷子的意思,“賺”表示錯誤,“斧世”表示不止。
溫州方言中有許多特色詞匯。在溫州話當中,有些詞語說法相同,但是意義卻不相同或者完全不相同。溫州話的饅頭是指有餡料的包子,而溫州話的實心包指的是無餡的饅頭。溫州人說的槐豆是指蠶豆,而溫州人說的蠶豆是指豌豆。還有一個較為讓人感興趣的地方就是,用一些令人忌諱的詞語來代替非常,去修飾形容詞,表示超出一般的程度。例如:死人、棺材、短命等等,運用到談話中為了加強語氣就說成,死人熱、短命好、棺材硬、短命長等等。在金華湯溪方言當中,經常使用合音詞。如:窩大、恩大、個大,意思分別為我們、你們、他們。“大”的音,發(fā)的比較輕,發(fā)的比較快。
金華湯溪方言中多采用程度副詞哈,哈是用在形容詞和動詞前,對形容詞和動詞進行修飾。例如:哈甜,哈重,哈輕,哈么輕巧。這能使后面的形容詞和動詞增強色彩。發(fā)“哈”的音時,需要將音拉長,以突出。
作為當地文化最直接的載體,方言是一個窗口亦是一個渠道?,F在由于人口遷徙,許許多多的居民往城市靠攏,與普通話接觸的時間更多。導致中國的原本各式各樣的方言正在趨向單一化,以北京方言為準。這完全抹殺了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民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十分不利。地方方言,就是我們的母語,作為子孫后代勢必要將其發(fā)揚光大,免遭消失。
[1]沈克成.溫州話[M].寧波:寧波出版社,2004.
[2]游汝杰.溫州方言的語法特點及其歷史淵源[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