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文崗
自以為脾性是個又急又慢的人。辦事愛拖拉,可一旦做起來,又比較急。想要什么東西,馬上就得拿到手,一會兒也不愿耽擱。開車也很少讓,愛開快車。妻子責(zé)我:“一坐駕駛座上,就跟打了嗎啡似的!”退休后,有意識地收斂急脾氣,一出門,嚴行“禮讓三先”,不光讓汽車電車摩托車,更讓騎自行車的,讓推小四輪雜物車的,讓拽老年購物車的,讓拉四球冰箱架平板小排子車的,讓匆匆步行的,讓年輕年少的,讓一切“時間就是金錢”的,讓人,也讓狗。當(dāng)然不是因為狗忙,但它是主人的“兒子”,在它“父母”眼里,它是天下第一政要。故每見狗在車前出沒,都倍加精心!所以,讓,成了退休后出門第一原則。心想,一個閑人,我的時間我做主,我說幾點就幾點,沒有了上班下班遲到概念,凡事早會兒晚會兒無所謂,人家上班上學(xué)快遞送餐公事私事都比我忙,自然都比我急,老閑自然不能給少忙添亂。
兒子是個試駕車手,冰上漂移等獲獎無數(shù),身手自然不凡。爺倆出去,我坐副駕。前面有車加塞,兒子悻悻然,偶有較勁。我便勸說:“他車上或許有病人,或趕啥活動,誰沒個急事兒呢!”另有前方出現(xiàn)探頭或交警,應(yīng)急車道上的車迅速加塞兒并入,兒子不讓,我就又勸:“此刻他心里又急又慌,易出事故,快讓它進來!”一來二去,兒子也慢慢注意禮讓了。
讓,不光是一種禮貌禮儀,一種道德,也是一種胸襟氣度和傳統(tǒng)文化。除了“孔融讓梨”,最讓我感動和學(xué)到謙讓的,是“兩個小巷”的故事。邯鄲市區(qū)串城街南段,有一條長約75米、寬1.8米的著名小巷——回車巷。相傳,戰(zhàn)國七雄爭霸,秦國欲以十五城換趙國和氏璧,藺相如奉遣攜璧入秦,一行雖險象環(huán)生,但終了完璧歸趙,為國爭譽立功,列為上卿,位居大將廉頗之上。廉不服,揚言定要給他難堪。藺相如顧全國家大局,對廉處處謙讓。一日,二人途中相遇,因道路狹窄無法通過,藺便主動退入小巷,請廉先行。后來廉明了內(nèi)情,十分感動,便背著荊條到相府請罪,從此將相同心,拱衛(wèi)國家。這便是為后世傳頌的和氏璧、完璧歸趙、負荊請罪及將相和的故事。這個小巷,也被譽為回車巷。明代萬歷十二年(1584年),邯鄲知縣蕭察根據(jù)民眾“心碑”,在墻壁上鑲嵌“藺相如回車巷”六個石刻大字。
無獨有偶。在安徽桐城市西南一隅,有條頗有來歷的“六尺巷”。史料記載,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xué)士、禮部尚書張英 (清代名臣張廷玉之父)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間有一屬于張家的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后吳氏建房想越界占用,產(chǎn)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都是顯貴望族,縣官左右為難,久拖不判。張英家人馳書于京,向張求助。張英閱罷,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dāng)年秦始皇。”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這便是“六尺巷”的由來,兩家的謙讓亦被傳為美談。
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兩小巷”。由此我想,讓,實在是“忍得一時之氣,免得百日之憂”、避免兩敗俱傷、雙贏共贏多贏的智慧與度量。在社會及一切組織生活中,實在大有必要弘揚“溫良恭儉讓”美德!首當(dāng)大力倡行黨員謙讓群眾,干部謙讓百姓,上級謙讓下級;然后是人人謙讓現(xiàn)役軍人,全社會禮讓老弱病殘孕;再有,就是男性謙讓女性,老閑謙讓少忙——退休歸閑的老人謙讓年輕年少、上班上學(xué)的忙人,特別是早晚出行高峰時,老閑盡量別給少忙添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