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峰峰
摘 要:武術作為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為了傳承武術文化,國家教育部門早在1961年就編撰了武術教材,并把武術列入了體育課程體系。經過近幾十年的發(fā)展,中小學武術課一直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學生喜歡武術而不喜歡武術課的癥結一直未得到有效的解決,通過文獻資料法、邏輯分析法對武術課存在現(xiàn)狀進行分析,并提出了四點改進建議,以此煥發(fā)出武術課堂的真正魅力。
關鍵詞:武術;武術課;技擊
一、中小學武術課開展的歷程回顧
1961年武術進入到學校教育體系,并規(guī)范了教材內容,之后教材內容也根據時代要求幾經改變,但是武術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一直被弱化,直到2004年,教育部出臺了《中小學開展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實施綱要》,明確規(guī)定要增加武術在體育課中的比重,然而武術的發(fā)展依舊處在不溫不火的狀態(tài),2014年教育部直接規(guī)定了武術為中小學體育必學內容,然而這并沒有改變學生喜歡武術討厭武術課的尷尬境地。
二、中小學武術開展的現(xiàn)狀分析
1.外因:西方體育項目的空間擠壓
在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以奧林匹克為主的西方體育運動項目不斷對武術進行空間上的擠壓,植根于傳統(tǒng)文化背景下的中華武術生存空間一步步被蠶食,西方文化的入侵,主導了社會的主流文化。近幾年流行的跆拳道、空手道、拉丁舞、輪滑、滑冰、瑜伽等項目娛樂性和趣味性更符合現(xiàn)代中小學生的審美標準。當然,這里面有各種因素的影響,如武術枯燥乏味、對基本功要求高、種類繁雜沒有統(tǒng)一標準等,但不可否認的是,武術已經慢慢失去自己的主體地位,在中小學生健身的朋友圈中被拉黑。
2.內因:技擊內容的丟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家在文化、經濟領域全面模仿西方模式,在這樣的背景下,武術技擊被丟在一邊。在1960年之后的全國武術大會上運動員的動作越來越難、跳得越來越高、轉體圈數越來越多,武術自身的“民族性”“技擊性”被一步步淡化。
三、中小學武術開設技擊內容的建議
1.平衡教材內容
從1961年第一套武術教材的誕生至今,武術教材內容多次更改,但是技擊在教材中的比例都非常少,學生接觸到的武術課基本以健身為主,所以,一些招式“漂亮”,動作優(yōu)美的武術操和各種遺棄技擊的武術套路在校園體育課中大行其道,學生很難知道武術一些招式的內涵,導致我們的學生只活在了武俠小說中。
體育教育部門和學校對課堂教學具有指導作用,各級體育主管部門應認識到武術技擊對開展課堂教學的重要意義,應組織武術專家和一線武術教師對武術技擊進課堂進行深入研究,把武術技擊內容編入到武術教材中,讓武術達到武術套路和技擊內容協(xié)調發(fā)展,讓武術運動煥發(fā)出新的生機。
2.武德教育先行
技擊內容進入教材的最大阻力是學校求“穩(wěn)”和家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打架斗毆,但是,中小學生好奇心重,喜歡打打鬧鬧,不能為了求“穩(wěn)”,而扼殺掉孩子的天性,靠封堵是不管用的,要合理地進行疏導。
武術作為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向重禮儀、講道義,不恃強凌弱,“未曾習武先習德”。武術比賽前的抱拳禮都是中國武術武德的集中體現(xiàn),教師通過武德教育讓學生明白爭搶好斗不是英雄,教育學生要有大的胸懷,好勇斗狠是最低級的表現(xiàn),同時,在合理的規(guī)則范圍內,組織學生進行有規(guī)則的“比斗”,釋放掉學生的銳氣,培養(yǎng)學生敢于擔當、不怕困難的行為品質。
3.教學方法更新
現(xiàn)階段的武術教學還是停留在老師教,學生學的階段,教學方法陳舊、單一,無法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教學中很少用到體育器材,只是單純地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習,學生學習時間久了就會覺得乏味、無趣,大大降低了課堂的練習效率。
因此,教師教授學習內容時,要本著先激發(fā)興趣、再逐步深入的原則。例如,在練習摟膝沖拳時,教師如果只進行簡單的學練,學生就體會不到摟膝的技擊含義,可以讓學生穿好護具,一人彈踢其膝蓋,學生就會下意識地用手去撥開進攻隊員的腿法,這樣對后面的教學就會事倍功半。通過對武術技擊內涵的講解和練習,讓學生親身感受武術帶來的樂趣。當然,教師在更新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同時,也要與時俱進,利用現(xiàn)在的多媒體、錄像、網路等手段,融入進自己的課堂,讓學生始終保持新鮮感,提高武術課堂學習效率。
4.評價考核跟進
傳統(tǒng)的武術考核方式是學生在期末打一套完整的學過武術套路,教師根據學生的動作規(guī)格、精氣神的表現(xiàn)給出相應的分數,這種評價模式太過單一,武術中技擊內容的評價幾乎沒有涉及。筆者認為,武術的評價考核標準一定要以技擊內容作為主線,學生練習套路時一定要突出攻防技擊內容,學生在練習時,動作可以慢,但是一定要把攻防含義解釋清楚,動作的路線,發(fā)力的順序,防守的進攻的角度等一定要明明白白,不能只看動作美不美觀,漂不漂亮。還可以設置不同的段位來供學生晉級,級別越高起評分、動作規(guī)格、武德修養(yǎng)等就會越高,學習所得分數就會越高,來激勵學生練習武術的熱情。
武術作為中國傳統(tǒng)體育的瑰寶,是我們向年輕一代傳播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想渠道。我們要認真利用和充分挖掘好這一寶貴的教育資源,完善現(xiàn)有的武術教學內容,豐富教學手段,在追求武術健身性的同時,也把武術的技擊攻防傳達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到真正的武術,讓我們的課堂不再是“舞術課”,讓學生不止喜歡武術,更喜歡武術課。
參考文獻:
[1]程江陵.中國近現(xiàn)代學校武術發(fā)展歷程分析[J].武術·搏擊科學,2006(6):18.
[2]周偉良.中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概論高級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