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其實驗教學模式研究基金項目:貴州師范大學2015年度省級本科教學工程建設項目,項目編號:2015JG15,合同號:2016第18號。
付蘇嘉
摘 要:針對高校計算機專業(yè)“數字邏輯”課程教學的問題和現狀,以CDIO理念為指導,改進教學方法,加強教師引導,推進“在做中學,學中做”,提升學生學習計算機硬件課程的興趣,幫助學生提升設計數字電子系統的能力,從而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為后續(xù)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打下基礎,為學生適應計算機發(fā)展趨勢提供動力。
關鍵詞:數字邏輯;CDIO;教學模式;實驗教學
一、 問題的提出
數字邏輯課程在教學中作為計算機硬件結構的重要課程,起著重要作用。作為先修課程,數字邏輯應為后繼的“計算機組成原理”準備相應的邏輯電路設計知識、分析和設計技術。如何開展更為準確、具體的數字邏輯教學,將計算機硬件課程與軟件課程的知識更好地融會貫通,提升學生對數字系統的綜合設計能力,在當前的教學改革研究中,為后續(xù)課程奠定良好的學習基礎,是一個迫切而重要的任務。
分析目前我院“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本科專業(yè)的數字邏輯及其實驗課程的現狀,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突出問題:
(一) 傳統教學模式的不足
數字邏輯課程以“教師講解+多媒體教學+習題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學生更多的是充當聽眾的角色,跟著教師的思路去理解、記憶相關的知識點,學生的“學”完全圍繞教師的“教”來進行,這種傳統的教師主動“教”的模式,只能帶來學生被動“學”的困境。不可否認,傳統的教學方法對學生快速掌握課程知識點具有顯著的效果,但局限性也非常明顯,多媒體教學演示方便,但演示的理論知識不夠生動具體;課后習題先由學生自行完成,批改后通過教師講解來解決,沒有對知識點形成更形象的補充,學生很容易感到枯燥、厭倦,導致抄襲作業(yè)的現象嚴重。
(二) 實驗資源配置不足,形式單一或過于簡單
由于受到場地建設時間的限制,尚未建立專門的硬件教學實驗室,實驗教學曾經采用過“仿真實驗”的形式,即使用仿真軟件和VHDL語言,在臺式計算機上模擬芯片的工作過程,使用軟件查看芯片的工作波形(如圖1所示)。這樣的教學形式,對于更具體形象地理解教學過程,幫助并不明顯。
經過相關教師的協調,課程采用了實驗箱進行實驗(如圖2所示),學生無需自行設計制作芯片,只要進行連線即可設計出需要的電路,對于使學生快速驗證和掌握理論課程的知識,有非常直觀的效果。
但實驗課程的教學方法主要是為了簡單驗證理論教學。學生一般只是根據實驗指導書中的既有實驗內容和步驟進行操作,并沒有激發(fā)學生對該門課的學習熱情,反之還降低了學生對實驗課的學習興趣。因此,如何提高實驗教學的趣味性和深度,使理論教學得到更好的驗證和支撐,是值得進一步研究的問題。
(三) 指導方法與評價機制受限制
由于缺乏設備,同時也受到教學場地和時間的限制,不僅是學生,教師自己也無法利用實驗器材設計和制作更復雜、更有趣味性的實驗,也就無法為學生提供更好的指導。
實驗結果的評價方式,以兩名學生為一組,提交實驗報告的電子文檔形式為主,教師批改后將意見反饋給學生?,F有的實驗內容都是基本的驗證型、簡單設計型實驗,比較容易得出結果,教師也不會輕易給學生評價為不合格分數。在這樣的現狀下,不能精確判斷,是否小組中所有學生都達到了預期的學習效果?是否存在偷懶“搭車”的學生?無法找出學生之間的差距和問題,也就無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 課程內容的設計及實施
(一) CDIO教學理念
CDIO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工程教育的一種經典模式,代表構思(Conceive)、設計(Design)、實現(Implement)和運作(Operate)。它以引導學生以主動的、實踐的、課程之間有機聯系的方式學習工程為目的,是一整套符合工程科技人才成長規(guī)律和特點的教育模式,旨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型工程科技人才。
(二) 數字邏輯實驗形式和內容的改進
為促進學生學習的興趣,提升設計電路、分析實際項目的能力,本教改項目組針對目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擬構建一個基于CDIO教學理念的數字邏輯及其實驗課程教學模式。
本項目的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 教學和實驗內容的改進
結合學生實際,改進多媒體課件內容,結合學生預習、觀看教學視頻、自行設計等多種方式相結合,淡化教師“全程講解”的主導作用,加強引導和指導,鼓勵學生學習數字電子技術的興趣。
在有實驗設備支持的情況下,對實驗大綱上的內容進行改進,不僅是做基本的驗證型實驗、簡單的電路設計實驗,也可做復雜的綜合型課程設計類實驗,考查學生對軟件、硬件知識的綜合運用,對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有較大的幫助。
2. 實驗學習形式和考核形式的改進
積極引導學生主動思考,教師在實驗中只給予必要的指導。在給出實驗任務和實驗要求后,教師只是告訴學生如何去分析,并不具體講解實驗任務。教師在實驗中只是起到引導作用,使得學生減少了對教師的依賴,增強了學生的獨立性。
加大綜合設計型實驗在考核成績中所占比重,以便拉開差距,找出成績優(yōu)異的、更有興趣進行現代電子技術深入研究的同學,并為建設數字邏輯精品課程做出準備。
(三) 教學實施中的具體措施
1. 在老生中進行調查問卷
在已學過數字邏輯課程的高年級同學中進行問卷調查,了解他們對課程的掌握程度和感興趣的知識點,通過調查內容對低年級的教學計劃進行修訂。問卷內容包括以下幾方面: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掌握程度、學生對現有教學情況的反饋、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施意愿,等等。通過對這幾方面的不斷總結,觀察教學效果是否提升。
2. 制作實驗視頻,修訂教學課件和實驗計劃
在老生中尋找一些對數字電路課程較感興趣、掌握知識點較全面的同學,進行數字電路視頻的制作。在制作和使用多媒體課件過程中,應注意把美學知識的運用,通過多媒體課件體現在課堂教學當中,把呆板枯燥的教學內容變得生動形象,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在教學計劃中,增加先播放視頻、由學生預習的環(huán)節(jié),進行實驗后再由教師講解實驗注意事項,通過這樣的方式,提升學生對課程知識點的關注,使實驗環(huán)節(jié)更有趣,學習效果更好。
3. 考核方式的修改和細化
減少教材課后練習在作業(yè)中的比重,課堂作業(yè)次數不變的情況下,減少理論性題目的出題量,提高作業(yè)完成的真實性。在授課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主預習并完成實驗,在實驗報告中增加學生對實驗過程和結論的更細化描述,以了解其掌握實驗相關知識點的具體情況,并觀察其對課程知識點的總結和表述能力是否提高。
三、 研究成果及內容小結
(一) 實驗教學視頻的制作
在2014級同學中,聯系到8名同學進行數字邏輯實驗的實驗視頻制作,實驗設備采用的是由課題經費購買的“數字電路實驗箱”,8人的視頻分別從實驗箱的基本使用、芯片的驗證、組合電路的設計與實現、時序電路的設計與實現等方面,具體詳細地描述了幾個完整的數字邏輯實驗的完成過程(如圖3所示)。
基于CDIO理念,在“做中學、學中做”的思想指導下,14級同學在進行視頻制作后,表達了他們在數字邏輯知識的掌握、語言文字組織能力的提升方面,都有了一定進步的情況。
(二) 實驗大綱、實驗內容的改進
在課程結束后,對14級和15級各45名同學的問卷調查進行了整理和統計(如表1所示),根據14級同學的反饋,對實驗內容做了調整,將仿真實驗改為課堂演示,對15級的實驗內容作了一些調整,自選芯片設計任意組合電路的實驗作了修改。
14級同學在教學中存在部分畏難情緒,對困難章節(jié)如“組合邏輯電路”“時序邏輯電路”等感覺學習困難,實驗內容理解困難,實驗完成效果好的人數相對較少,不少人存在“搭車”現象,小組里有一個能力較強的同學主要負責完成實驗,其他人只負責記錄實驗結果,而不求甚解。
15級在總結14級的問題之后,實驗教學情況有所改善。在對15級學習情況進行總結后,16級沿用15級的實驗大綱,但在實驗要求上對實驗步驟和描述作了細化處理,在實驗準備、芯片準備、實驗過程描述和實驗心得敘述上,都比15級更詳細,完成質量更好。
(三) 綜述:學生的進步以及存在的問題和不足
學生通過學習后自主完成了實驗視頻的制作,教師使用實驗視頻,教學效果取得了一定程度的進步。
通過提前預習與積極準備,使學生在對實驗芯片的認識、實驗過程的理解、實驗報告的總結上,有了更深的體會。
根據學生對實驗報告的完成情況,分析其完成質量,大致分為以下三個指標:
1. 按時完成:是否能夠在規(guī)定時間提交實驗報告;
2. 準確描述:是否能夠準備描述實驗步驟和實驗結果;
3. 準確總結:是否正確書寫實驗心得,描述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和解決辦法,并總結學到的知識點。
根據上述指標,下面列舉了14-16級同學傳統模式和CDIO模式下實驗教學效果的對比,如表2所示:
實驗結果表明,在教師全程指導的傳統模式下,對于簡單驗證實驗,不同班級實驗結果相差不明顯;對于復雜實驗,在教師指導下,完成質量較高的同學人數較少。而使用CDIO模式教學下,最初學生會在預習時稍有不適應,后來逐漸適應并超過了傳統模式,在后期較復雜的實驗中,完成比例優(yōu)于往屆,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將CDIO理念應用到數字邏輯實驗教學中,提高了學生的動手能力、項目設計能力,增強了學生對于硬件課程的興趣,初步培養(yǎng)了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團隊協作精神,教學效果良好。
問題和不足:實驗設備和實驗室的開放時間較少,造成對實驗的理解和深入學習時間不夠,沒有完成更為復雜的數字系統設計。在今后的教學中會不斷改進,繼續(xù)探索。
由于受到實驗學時和場地的限制,數字邏輯與“計算機組成原理”課程的銜接仍然存在問題,同學們在學習“組合邏輯電路”和“時序邏輯電路”時,出現理解困難,對后續(xù)的設計ALU和CPU的實驗會出現認識不足的問題及畏難情緒,為了解決“學習搭車”現象,建議增加實驗學時和場地的安排。
兩門課程由不同教師授課,教師對課程的理解和把握各不相同,在實驗的側重點上可能存在銜接不良、導致教學內容脫節(jié)的問題,如有可能應讓這兩門課由同一教師授課。
四、 結語
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們應不斷總結經驗,改正缺點,根據計算機專業(yè)的課程特色,培養(yǎng)學生對計算機硬件課程學習的興趣,不斷加強學生對數字電子系統學習和設計的能力。在實驗教學中強調自主預習,教師引導加強學習,前后課程緊密銜接的教學思路,提升教學效果,適應今后計算機科學發(fā)展的趨勢。
參考文獻:
[1]盛建倫,劉淑霞,等.數字邏輯實驗技術改革的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5,32(4):216-219.
[2]王榮杰,陳美謙,周海峰,基于CDIO教育理念的數字電子技術課程教學模式重構[J].航海教育研究,2015(1):58-60.
[3]劉嵐,李成范,等.數字邏輯實驗教學改革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5,34(9):188-191.
[4]顧佩華,陸小華,沈民奮.CDIO大綱與標準[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8:19.
[5]劉鵬.《數字邏輯》課程實驗教學模式改革研究[J].現代計算機,2011(09):32-34.
[6]路正蓮,朱昌平,等.提高“數字邏輯與系統”課程的教學實效[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3,32(7):168-170.
[7]曹維,徐東風,孫凌潔.基于CDIO理念的數字邏輯實踐教學探索[J].計算機教育,2012(12):75-77.
[8]白中英.數字邏輯、計算機組成原理兩門課的銜接性[J].計算機教育,2011(19):36.
作者簡介:
付蘇嘉,貴州省貴陽市,貴州師范大學大數據與計算機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