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理答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有效理答能成就高效課堂,很好地達成本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而教育最終是以培養(yǎng)人的能力為目標的。本文通過初中物理課堂的理答實例,來談談理答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的作用。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有效理答;學生能力的培養(yǎng)
高效精彩的課堂,有效的師生互動尤為重要,而互動中教師的理答水平直接關系到一堂課的成敗,并影響長期的教學效果。所謂理答,就是教師對學生回答問題后的反應和處理,是課堂問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來說,課堂問答可分為四個階段:發(fā)問、候答、叫答與理答。理答既是一種基本的教學行為,更是一種教學評價行為。理答的方式可分為七類:即無應答、評判、轉(zhuǎn)問、點撥、追問、再組織、引導反問。理答的形式又分為語言理答和非語言性理答。
一、 理答,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
課堂提問的重要功能就是啟迪學生的思維。當學生思維一時停滯或發(fā)生偏差時,教師可通過啟發(fā)性的理答為學生開啟思維的大門或?qū)⑺季S引向正確的方向,從而引導學生順利正確地掌握知識,同時發(fā)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如;在力與運動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師:水平傳送帶上隨帶一起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是否受到摩擦力的作用?生:受到。師:陳同學,你認為呢?(留白、轉(zhuǎn)問)生:受到。師:從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思考?(點撥)師:周同學,你同意他們的回答嗎?(轉(zhuǎn)問)生:不對,不受摩擦力。師:哦,為什么呢?(追問)生:因為它們之間沒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師:對,它們保持相對靜止,如果存在摩擦,那是靜摩擦,但靜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是相互擠壓并有相對運動的趨勢,對不對?(再組織)生:對。師:很好,確切掌握了規(guī)律的使用條件,完全正確?。ㄔu判)師:這是從摩擦力產(chǎn)生條件考慮,能否從其他角度來解決問題?(引導)生:力與運動關系的角度。師:好的,怎么考慮?(追問)生:物體處于勻速直線運動狀態(tài),應該受平衡力或者不受力。師:對,豎直方向重力和支持力是一對平衡力,還有嗎?(追問)生:水平方向——師:好,考慮周到,但是——(追問生:水平方向不存在力。師:對,為什么?(評判、追問)生:除了摩擦力,找不到其他力的施力物體。師:很好,也就是說其他力是不存在的,對不對?(評判、追問)生:對,所以摩擦力也是不存在的,否則水平方向不滿足平衡條件。師:非常好,思路清晰。我們有兩種方法判斷這個問題。一是摩擦力產(chǎn)生的條件,二是力與運動的關系。最后殊途同歸,得出正確結論,此時不存在摩擦力。(再組織)這個問題是學生難理解的難點之一。上述問答過程中教師先通過留白給這位同學和其他同學再思考的機會,通過點撥、追問、評判、引導等方式啟迪學生積極思考,通過再組織幫助學生進一步理清思路、鞏固知識。如果教師以“滿堂灌”的方式唱“獨角戲”的話,一是課堂氣氛顯得沉悶,二是學生沒有經(jīng)過自身積極思考,只是被動接受,難以真正掌握知識,同時也失去了鍛煉邏輯思維能力的機會。
二、 理答,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完整的學習過程不僅包括學生將外在的知識內(nèi)化為個人知識,還應該包括學生通過自己的語言與行動將內(nèi)在的個人知識呈現(xiàn)、作用于外在世界。蘇聯(lián)教育家沙塔洛夫指出:“掌握知識的標志之一,是學生能用自己的語言將所學材料轉(zhuǎn)述出來,并能找到適應的例子說明相應的原理。”
在初中物理中,物態(tài)變化現(xiàn)象的解釋中對于學生語言表達的要求更高一些。例如這樣一個教學片段。師:夏天冰箱里拿出來的棒冰周圍為什么冒“白氣”?生:是液化現(xiàn)象。師:對,能說出它的形成過程嗎?生:空氣遇到冷的棒冰液化成小水珠師:誰來幫他修正一下?
生:是空氣中的水蒸氣不是空氣。師:非常好,水蒸氣和空氣不同。是冰箱外溫度較高的空氣中的水蒸氣遇到冷的棒冰液化成小水珠懸浮在空氣中,就形成“白氣”。有時學生對問題的思考是正確的,但要用語言將思考與見解清晰地表達出來,往往不能到位,所以教師要運用教學理答藝術,中間過程學生能夠正確答出的部分教師不要簡單重復,答錯或答不出的部分請其他同學補充,使問題的答案在語言表達上趨于嚴密。最后老師再組織完整表述一遍,給學生以示范,提高學生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和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 理答,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
新課程改革在培養(yǎng)目標和教學手段上強調(diào)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教學是學校教育的主陣地,要注重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而其中課堂理答的作用也不容忽視。在《平面鏡》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師:我們根據(jù)生活經(jīng)驗和剛才的視頻提出了平面鏡成像特點的猜想,并了解了虛像的概念,既然虛像接收不到,我們又如何來驗證“像與大小相等”“像與物到鏡面的距離相等”的猜想呢?生:用平面鏡與物體來實驗。師:同學們看有什么不好?生:我覺得可以用透明的玻璃來代替平面鏡進行實驗。師:你怎么想到用玻璃的?
生:用平面鏡可以看到物體的像,但找不到像,用玻璃既可以看到像,又可以找到像。師:那如何找到像的位置呢?生:從玻璃中看到像后,用另外一個一樣大的物體在玻璃后面移動,當看到物體與像完全重合時,就是找到像的位置了。師:非常好,很有創(chuàng)意!師: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要用兩個一樣的物體?可以驗證同學們提出的哪一個猜想?生:可以驗證像與物大小相等。師:同學們的設計真的很了不起,解決了這個實驗中的技術難題,好,現(xiàn)在我們就通過實驗來探究平鏡成像特點。假如課堂教育仍是教師的“一言堂”的話,那無疑會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創(chuàng)新能力。那么就讓有效理答來打破這一困境,為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助力。為了使理答更有效,教師應注意幾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增強理答意識。不能只重視課堂提問設計和提出的精彩,而忽略了后續(xù)理答,隨意處理,不夠有效。其次,理答的內(nèi)容必須正確、客觀公正、有針對性,并且要尊重和滿足各個層次學生的心理和情感需求,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和激發(fā)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第三,理答的方式上,簡潔而不累述,豐富而不單一。要做到這些,要求教師要有精湛的業(yè)務素質(zhì)和正確把握學生情感的能力。要求教師要善于傾聽,理解學生的意圖,能敏銳地找出學生回答中的亮點,呵護學生對對話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把思考的時間和空間留給學生,形成一種師生彼此信任、對話親切流暢、學生廣泛參與的理答效果。
理答,是一門藝術,是一種智慧。如果教師能夠應用得體,使理答更高效,那么,有效理答必將給物理課堂添彩,給物理教學增色,并在培養(yǎng)學生能力方面助上應有的力量。
參考文獻:
丁加旗.中學物理課堂理答觀測與評價[N].中學物理教學參考,2013(06).
作者簡介:
朱燕紅,江蘇省常熟市,常熟市濱江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