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維楠
(河南省許昌市中心醫(yī)院婦科 許昌461001)
盆底功能障礙為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患者多為中老年女性,常表現(xiàn)為盆腔器官脫垂、壓力性尿失禁等,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及生活質量[1]。手術是臨床上治療該病的常用方式,以往采用的陰道壁修復術難以取得理想的遠期療效,且易復發(fā);子宮切除術則不易被女性接受,特別是有生育需求的女性
[2~3]。近些年來,隨著腹腔鏡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與改進,腹腔鏡下子宮腹壁懸吊固定術逐漸應用,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以9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觀察盆底重建術中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腹壁懸吊固定術的臨床效果?,F(xiàn)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6月收治的90例盆底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年齡31~52 歲,平均(38.6±4.3)歲;產(chǎn)次 0~4 次,平均(2.2±0.3)次,其中34例患者具有剖宮產(chǎn)史。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入組標準 納入標準: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同意本研究,并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無精神疾病或意識障礙,可配合本次研究;術前性生活均正常。排除標準:伴有異常子宮出血癥狀者;伴有壓力性尿失禁者;嚴重婦科惡性腫瘤者。
1.3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進行腹腔鏡子宮腹壁懸吊固定術治療,完善術前準備,行靜脈復合全麻,常規(guī)消毒、鋪巾,于恥骨上右側1 cm處、右麥氏點、臍下緣等部位分別置入套管針,建立人工氣腹,置入腹腔鏡,觀察患者盆腔情況,以專用縫線縫合子宮兩側圓韌帶,向上提拉子宮,并使用長15 cm的縫線縫合子宮兩側角部,于縫線中央打結;于恥骨聯(lián)合上腹中線左側1 cm處戳孔,將左右兩側宮角縫線提拉出1根至腹壁,電凝子宮前壁漿膜層,消除氣腹,退出腹腔鏡,向上提拉恥骨縫線,并在兩側各縫合一根,匯合后打結,縫合切口。對于伴陰道壁膨出者需予以行陰道壁修補術治療。
1.4 觀察指標 觀察手術情況;隨訪6個月,觀察患者盆腔器官脫垂情況、盆底功能障礙及性功能改善情況。(1)手術情況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尿管留置時間、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等。(2)盆腔器官脫垂定量分度采用POP-Q分度量表進行評估:0度,無盆腔器官脫垂;Ⅰ度,盆腔器官脫垂的最低點位于處女膜上>1 cm處;Ⅱ度,盆腔器官脫垂的最低點位于處女膜上或下1 cm處;Ⅲ度,盆腔器官脫垂的最遠部分位于處女膜下>1 cm,但小于陰道長度(即>1 cm);Ⅳ度,下生殖道完全外翻,盆腔器官脫垂最低點至少與陰道長度相符。(3)盆底功能障礙評估采用PFDI-20量表進行,包含20個問題,每個問題評分為0~4分,0分為無癥狀影響,1分為偶可見輕微影響,2分為輕度影響,3分為中度影響,4分為重度影響,總分0~80分,分值越高表示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越大。(4)以性功能問卷評分量表(PISQ-12)評估患者性功能改善情況,評分越低表示患者性功能改善越好,以治療后患者外陰外觀正常,無塊狀脫出物,且陰道壁膨出癥狀消失,盆腔臟器無脫垂現(xiàn)象發(fā)生為治愈[4~6]。
1.5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進行 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進行χ2檢驗和Fisher確切概率法。檢驗水準α=0.05。
2.1 手術情況分析 所有患者經(jīng)手術后均治愈,手術時間平均(155.6±12.6)min,術中出血量平均(106.5±4.9)ml,尿管留置時間平均(3.5±0.6)d,住院時間平均(4.3±1.0)d;術后均無明顯并發(fā)癥發(fā)生,5例患者出現(xiàn)疼痛,經(jīng)針對性處理后癥狀均消失。
2.2 治療前后POP-Q分度比較 術后6個月,患者POP-Q分度情況明顯優(yōu)于術前,P<0.05。見表1。
表1 治療前后POP-Q分度比較[例(%)]
2.3 治療前后PFDI-20、PISQ-12評分比較 術后6個月,患者PFDI-20、PISQ-12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術前,P<0.05。 見表 2。
表 2 治療前后 PFDI-20、PISQ-12 評分比較(分,±s)
表 2 治療前后 PFDI-20、PISQ-12 評分比較(分,±s)
?
盆底功能障礙為臨床常見病,對女性健康及生活質量有較大影響。臨床上通常認為該病的發(fā)生與陰道損傷、陰道相關韌帶損傷等有關[7]。手術為臨床上治療該病較為常用的方式,子宮切除術雖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其創(chuàng)傷性較大,極易給患者的身心造成嚴重影響,尤其是對于有生育要求的女性,其接受度較差。懸吊固定術可有效改善患者子宮脫垂,促使其盆底功能的恢復,聯(lián)合進行盆底重建術治療者,其重點在于保留器官,促進功能恢復,且可減少手術對疾病的損傷程度,降低手術風險,減輕患者術后不適感[8]。該治療方案于腹腔鏡下對子宮兩側圓韌帶進行縫合,并提拉子宮,可促使腹壁與子宮緊密貼合,促使子宮懸吊至坐骨棘水平部位,進而達到改善子宮脫垂癥狀,促使病情改善效果;且術中可重建筋膜,從而更好的對重建組織進行支持,預防腸膨出等現(xiàn)象的發(fā)生[9]。另外,該手術治療方案還可保留患者子宮,對維持患者盆腔器官的完整性、避免術后穹窿膨出等現(xiàn)象具有重要意義。此外,于腹腔鏡下進行手術還可更清晰的觀察盆腔內部情況,手術操作準確性更高,同時具有操作方便、微創(chuàng)、出血量小、手術時間短等優(yōu)勢,故而更易被患者接受。
本研究結果顯示,經(jīng)治療,所有患者均達到治愈標準,POP-Q分度、PFDI-20、PISQ-12評分均明顯優(yōu)于術前,P<0.05;隨訪6個月,無1例復發(fā)。綜上所述,盆底重建術中應用腹腔鏡下子宮腹壁懸吊固定術對盆底功能障礙患者進行盆底重建效果顯著,有利于促進患者盆底解剖學結構的恢復,改善盆底功能,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