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杰,劉彩霞
(上海理工大學 上海 楊浦 200093)
日本著名的小說家村上春樹生于1949年,自1979年6月發(fā)表處女作《且聽風吟》后,次年發(fā)表了《1973年的彈子球》。1981年開始作為職業(yè)作家從事小說創(chuàng)作和文學翻譯。迄今已出版發(fā)行了大量深受日本乃至世界各國讀者喜愛的小說和散文作品。自2009年以來,連續(xù)多年被視為諾貝爾文學獎熱門人選,盡管每次都與諾貝爾文學獎擦肩而過,但其本人和作品在世界上的影響可見一斑。然而,常言道“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也越強”。村上春樹本人及他的小說在日本國內乃至世界上的影響越來越大,甚至形成了一種“村上春樹現(xiàn)象”。但與之相隨,來自日本國內業(yè)界的反作用力也越強。以大江健三郎為代表的作家和評論家對村上春樹作品提出了嚴厲批評。例如,說他的作品“充滿了奶油味”、“缺乏日本傳統(tǒng)元素”等。這些負面評價,加之個人家庭原因,使獨來獨往、獨樹一幟的村上春樹在創(chuàng)作上陷入了低迷期,精神上處于孤獨迷茫之中。“我屬于通過寫小說和講故事來確認、發(fā)現(xiàn)并鞏固自己靈魂所在的人。那時候卻寫不下去了,或者說完全喪失了寫作的意愿。那些日子是孤獨、冰冷、陰暗的?!雹龠@種創(chuàng)作低迷的狀態(tài)大約持續(xù)了一年多時光。
到了1989年的春天,旅居在羅馬的村上春樹突然產生了創(chuàng)作短片小說的想法。幾乎是一氣呵成的《眠》和《電視人》是村上春樹最得意的短片之作。在伏案疾書時,村上春樹感覺到自己體內的某種痼疾逐漸消融開來,內心積聚多時的陰霾心情一吐為快。長久壓抑之后的釋放使村上春樹格外亢奮,此時的心境也折射在作品中?!耙赃@兩部作品為契機,我再次踏上了小說家的創(chuàng)作軌跡”②(92)。這意味著作家向著創(chuàng)作世界的“復歸”,是他創(chuàng)作生涯的新起點,也可以認為是“再生”之作。
本文試以小說中的“時間”表現(xiàn)為主線,探討《眠》的故事構架特征,進而揭示出作者創(chuàng)作的主題。
作為村上春樹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點之一,就是設定主人公個體自主講述故事這一敘事形式。村上春樹在《眠》這部短篇小說中,設定的女主人公是一位30歲的全職家庭主婦,以第一人稱“我”展開故事敘述。主要講“我”在某一天從睡夢中驚醒后,便一下子進入了失眠狀態(tài),這種不眠不休的失眠狀態(tài)持續(xù)了17個日夜。小說《眠》開篇的第一句便是“睡不著已經是地十七天了”(7)。開篇首句簡潔明了,抓住讀者的好奇心。為什么會失眠?人失眠這么久能扛得住嗎?失眠之前是怎樣的生活?18天以后,這種失眠狀態(tài)會怎樣?等等。作品一開頭便把敘事和讀者的注意力限定在這無眠無休的17天的時間框架內。這種敘事者個體進行講述的作用不言自明,就是要起到自我認知、自我療傷的作用。
作品《眠》的主人公“我”完成故事講述的過程中,最離不開的構成要素就是時間。一連串的被數(shù)值化的時間既是故事架構的明顯標志,也是主人公“我”感知自我和考慮日常生活的關鍵介體,還是夢境與現(xiàn)實交互轉換的聯(lián)通隧道。這種故事敘述的構成要素非常重要。以下分別從“失眠前”、“夢魘之夜”、“失眠后”三個階段,結合主人公按照時間順序的講述逐一進行分析論述。
(一)失眠前 主人公“我”的日常生活時間是這樣的。從小說開頭到“如此仔細端詳丈夫的睡臉已是時隔許久的事了”(72)為止的部分,都是主人公講述“我”在這十七天前的日常經歷和“回想”。在這部分,按照故事發(fā)生的順序具體摘錄如下:“他(指丈夫)在早上八點十五分,開著米色藍鳥駛出公寓的停車場?!保?5)、“丈夫在十二點多回家吃飯?!保?8)、“孩子會在六點之前回家。丈夫在七點之前到家?!保?1)等等。這一系列身為家庭全職太太的“我”的時間安排以及活動,是以丈夫、孩子的時間安排為中心所制定的。30歲家庭主婦的“我”每天過著單調如一、循環(huán)往復的生活。正如小說中講述的那樣,“早上,送丈夫和孩子出門。然后,開車出去購物?;貋碇蟠驋叻块g、洗衣服。中午與丈夫一起吃飯,飯后丈夫回診所。接下來,‘我’去游泳半小時,午后的時光自由打發(fā)。傍晚,準備晚飯、等丈夫和孩子回來、三人一起吃飯。”幾年來都是如此,日復一日,一成不變。表面上看似生活在平靜幸福之中的“我”,內心卻被某種情感所壓抑著。這種情感就是長久無法釋懷、無處傾訴的不滿情緒。這種長期失去自我的不滿情緒,積蓄已久,一直壓抑在“我”的心頭,直到某個夜晚以“夢魘”為契機釋放出來。
(二)“夢魘”之夜 此部分的內容大體概括如下:不是做夢,“我”已從夢境中醒來。當我想要確認一下時間時,卻發(fā)現(xiàn)脖子不能轉動。甚至感覺內臟全部被速凍起來一樣,無法蠕動?!拔摇币庾R到在清醒之后被魘住了??吹接幸粋€身著黑衣、瘦弱的老者站在“我”腳下,凝視著“我”。接著,老人拿著一個貌似陶制水壺往“我”腳上不停地澆水。壺中的水感覺是用之不竭,擔心雙腳會被水泡爛的?!拔摇遍]上眼睛,想要大聲吶喊卻怎么也喊不聲。這無聲的喊叫只能在體內循環(huán),像騰空而起的大火球,仿佛燒掉了與“我”有關聯(lián)的好多東西?!拔摇北犻_眼睛,活絡一下手腳。此時“我”才看清時間:‘枕邊的時鐘指向了十二點半。上床睡覺時不到十一點,才睡了一個半小時而已?!?5-31)
上述所引用的這些被數(shù)值化的明確時間,構成了“我”被從夢境中拉回到現(xiàn)實中的佐證,是主人公確認自我存在的重要標識。這部分可以解釋為“我”的自我意識蘇醒。預示著在“我”的意識中或內心里,強烈地感到“沒有自我的生活很快就會被水泡爛,被火球燒掉”。
(三)“失眠”后 在這一部分,失眠之后的“我”白天和平日里一樣,千篇一律地完成購物、做飯、照顧孩子等家務,義務性地照顧丈夫。例如,“已經是十一點四十分,我慌忙合上書,去了廚房”(46)。而到了夜晚,在丈夫和孩子熟睡后,另一個“我”就開始了獨立的自主活動。主人公喝著咖啡,閱讀起高中曾經讀過的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并很快沉浸在小說的世界里?!拔摇痹诓幻咭梗霜氉蚤喿x俄國小說外,還獨自吃著巧克力、開車外出兜風,過著主人公自認為是自己“應有的”生活。接著,村上春樹用時間表達來提示著“我”,為人妻母所應承擔的家庭責任和義務。時間可理解為“現(xiàn)實的日常生活”的道德戒律?!巴蝗换剡^神來,發(fā)現(xiàn)時針已指向了凌晨三點。三點?我卻完全沒有睡意?!沂瞧拮佑质悄赣H。我責任在身。我應為丈夫做飯,照顧孩子”(40)。
晝夜交替又形成了一種“新”的循環(huán)反復的生活。這總是使“我”處于一種身體和精神分離的狀態(tài)。我對這種自我分裂的狀態(tài)感到萬分痛苦,但又苦于無法解脫。
在小說的結尾處,深夜時間不再是明確的數(shù)值,而是無法確認的。當主人公把車子停在公園停車場時,遭到了兩個黑影襲擊。這種無法確認的時間表達意味著在黑暗中無法確定“我”的存在。這兩個黑影把黑夜中迷失的“我”拉回到自己的意識中。這種無法確定的時間表現(xiàn)與前面提到夢魘之夜的時間表達的不確定性是完全吻合的。
從以上所分析的時間表現(xiàn)來看小說架構,本來最有現(xiàn)實感的“日常性的具體時間”,經過村上的精美設計,被他很自然地鑲嵌在“夢境”與“現(xiàn)實”這一難以辨別的、主觀色彩濃厚的框架內。敘事者個人的主觀意識支配下的具體活動構成了作品表達的核心主題。利用具體的數(shù)值將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我”和他人串聯(lián)起來,憑此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這也是村上在小說創(chuàng)作中的常用的故事構筑手法和寫作法寶??梢哉f,這一點就是短篇小說《眠》的敘事架構的最大特色。
古語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上春樹卻在另一部小說《天黑之后》講述一個反其道而行之的故事架構。主人公電腦工程師白川不是被嵌入“失眠”的框架內,而是按照具體時間推移,如第一章“23:56”、第二章“23:57”,設定在“睡眠時間”和“活動時間”與普通人完全相反,日夜顛倒的架構中。“‘睡眠時間’和‘活動時間’的倒置折射出都市人的社會屬性扭曲了自然屬性,自我由此產生分裂?!雹?。也就是說,一方面,白川是高級知識分子,衣著考究,文質彬彬,知性利落,對待妻子也算溫柔體貼。如果說這是白川平時映照在妻子和別人眼里的“善”的一面。而另一面,他深夜加班后,去旅館嫖妓,并對對方進行拳腳相加,搶走妓女身上的所有衣物。這些具體行為便是隱藏在白川身上的“惡”的另一面。這種身體和精神的分離、自我分裂“有可能是現(xiàn)代社會中更帶有普遍性、更可怕的惡”④。
簡而言之,村上春樹通過時間要素搭建的敘事架構,并借助第一人稱“我”的痛苦經歷、刻骨銘心感受以及精神變化達到主題表達的目的。
在小說《眠》這一作品中,村上針對故事所發(fā)生的時間進行了精準設計包裝。由具體的“日常性時間組合”搭建起完整的小說架構。而且,首尾相扣。村上所采用的在“我”的意識中無法明確的時間表述將故事終結處的黑影來襲部分巧妙地與故事開頭描寫的“夢境”形成首尾相銜接。這一點提高了作品的邏輯性和趣味性。主人公“我”的汽車被“黑影”搖晃,以此使“我”的意識復活。這一點可解讀為,村上春樹本人從文學創(chuàng)作的低谷重新確認自我、強化自我,揚帆再起航的過程。
注釋:
①村上春樹,ねむり[M].新潮社,2010:92.文中(數(shù)值)為筆者引用該書內容的頁碼。
②村上春樹,ねむり[M].新潮社,2010.
③張敏生,論《天黑以后》的時間敘事策略與主題生成[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11(10):41.
④林少華譯.“天黑以后”的善與惡[M].上海譯文出版社,2007.